近日,小編前往廣東省惠州一帶采風,不想在北部的龍門縣邂逅了一個小村落,村落很普通,也不大,且處于大山深處。但就是這樣一條小村莊,已是遠近聞名,原因竟跟日本人有關。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在77年前,這裡發生了一場震驚全省的“血戰”,這個村落叫石墩村,位于龍門縣龍江鎮,此“血戰”也叫“石墩圍血戰”。
血戰發生在1944年7月6日,日寇大舉入侵石墩圍村,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英勇的村民據守客家圍屋,誓死保衛家園,與上千日寇展開了一場壯烈的血戰,在敵我力量非常懸殊的情況下,該村失守,村民中15人被戰死,25人慘遭殘忍屠殺,這就是慘烈的“石墩圍血戰”。
帶着敬重的心情,小編踏進群山環繞的石墩村,田園村莊有一種靜立肅穆的古樸。最顯眼的是村内一些古老而遍體鱗傷的圍屋,且很多已經坍塌,僅存的一角炮樓千瘡百孔,滿目蒼夷。
誰能想到?77年前,就在這裡,發生了炮火與屠刀的交融,慘痛地換來了“龍門抗日名村”的英名。
1944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已進入反攻階段,侵華日軍負隅反抗,垂死掙紮。他們為打通湘桂鐵路沿線,部分駐粵日軍要迅速北調,北邊日軍也要火速南下,以此進行頻繁的轉移,所到之處無惡不作,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1944年7月6日淩晨,由廣州增城向博羅方向轉移的一支日軍,經永漢到達龍華後分三路(黃山水、田背水和大魚潭),取道路溪向博羅橫河方向竄走,其中從大魚潭上龍江路經石墩村的有1000多人。
7月5日,日軍抵達石墩村的前一天,曾先後擔任過國民黨龍門縣參議員、縣第一國小校長和龍江鄉鄉長的愛國鄉紳劉其敬預測到日軍經過石墩村,必定洗劫村落,災難在即。于是他緊急召開會議,與村民一起統一了“誓死抵抗”的思想,并成立了以劉其敬為首的指揮部,讓大家先準備防守,但切勿輕舉妄動,全村都要以劉其敬的槍聲作為正式開始戰鬥的号角。
當時石墩村共有兩百多人口,均是劉氏子孫,他們數百年來一直過着“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田園生活,日本鬼子的到來,打破了小村的甯靜。
村子周圍有一堵稍高稍厚的圍牆,四方都有炮樓,應算是易守難攻,有點有利優勢。當時全村有18支步槍、8支短槍、4支台槍和1萬多發子彈等,全村挑選出一些男壯丁分守四角炮樓,随時投入戰鬥。當晚,全村男女老少在緊張和忐忑中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
第二天.東方露出魚肚白,大霧彌漫,能見度較低,住在村口的村民劉珍雲在喂牲畜時,若隐若現地看到一隊日本鬼子從嶺尾崗松園咀向石墩村的方向行進。“不得了了,狼真的來了!”他馬上叫人飛奔到角樓報告。同時,一直守值在前右炮樓的村民也看見了7個日本尖刀兵已到了屋前,其中3個鬼子看到炮樓下大門緊閉,很粗暴地猛拍門,并高聲嘶叫着。
見此,樓上的村民,當即寫了一張“路過此地,不要騷擾百姓”的字條扔了下去,日軍有看字條,但不予理會,繼續嚎叫着敲撞大門。
與此同時,另外4個日兵向左前炮樓走去。誰知,在左前炮樓駐守的是劉全安,他沒參加前一天的會議,不知道要待指揮部槍響後才開始戰鬥這一計劃,竟提早開槍把拍門的一個日兵擊斃了,正在守值前左炮樓的村民劉炳光以為是指揮部槍響了,随即開槍擊斃迫近前左炮樓下的一個日兵。随後,大家一通射擊,7個日軍很快就被全部擊斃了。
打草驚蛇,這下可慘了。遭到重挫的日軍,氣急敗壞地先後分三次進攻石墩村。第一次,一名頭目揮着刺刀,帶着一小隊日軍沖向前左炮樓,劉炳光将那頭目和一兩個日兵擊斃,日軍見勢不妙,退了出去。第二次,日軍改用大炮轟炸,一枚枚炮彈不斷扔向樓頂,全村都非常驚慌。指揮部劉其敬趕忙向村民喊道:“不要慌亂,炮彈在屋頂爆炸,不會傷到人的。”一陣炮轟後,日軍繼續在機槍的掩護下兇猛地向樓屋反撲。角樓的村民憑借一堵厚牆和樓上的掃射孔進行頑強的抗擊,日軍倒下了幾十人,再次退了下去。
兩次進攻都不成功并且受到打擊的日軍,想到這樣猛攻行不通,他們跑到村外的一片竹林,砍下了很多竹杆,紮了很多把梯子,組織了三四百人,開始了第三次反撲。在劉其敬的指揮下,石墩村男女老少齊齊上陣,槍支打得滾燙,就趕緊往油缸裡一浸,稍降降溫,又繼續射擊。就這樣,村民齊心協力,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地将日軍擊退,直至日軍再也不敢接近圍牆半步,隻在射程之外嗷嗷大叫。
當時,駐守在平陵的河源保安大隊奉命前來增援,但來到離石墩村5公裡處的地方,卻在竹林裡觀望不前,後派了村民到龍門縣城求援,也無回音。走投無路,村民唯有做好“死拼”的準備。
激戰持續到當天下午2時,石墩圍依然傲然挺立。日軍惱羞成怒,緊急調遣先頭部隊搬來兩門射炮,配合迫擊炮、輕重機槍等,組成猛烈的火力,向石墩圍發起總進攻。
很快,3發炮彈把後左炮樓及相連的圍牆炸毀了,劉炳光即叫村民劉日魁守住前左炮樓,自己不顧安危,沖到日軍火力最密集的地方繼續戰鬥,他一連打出了500多發子彈,擊中了30多個日軍。
很快,前左炮樓的劉日魁招架不住,不幸被炮彈炸死了。劉玉的左手也被打斷,但他讓妻子用甜瓜敷住傷口,用右手提竹籃繼續運送彈藥,一直堅持到最後一刻,光榮陣亡。
劉炳光左腿被打斷後,也堅持不下火線,一直堅持戰鬥,直至犧牲。劉其敬及助手劉亞煥兩人各持手槍,分别指揮前右炮樓和後左炮樓奮力抗擊日軍。當日軍蜂擁逼近被炸塌的圍牆時,情況非常危險,村民要劉其敬進地洞躲一躲,但他拒絕說:“要打一起打,要死一起死。如大家都犧牲了,留下我一個人又有何意義?”劉其敬的一席話,使村民大受感動,紛紛操起家夥,有槍的拿槍,無槍的用刀、斧子,用鋤頭、石塊砸,奮不顧身地與進村的日軍逐巷逐屋逐個角落地展開殊死拼搏。
劉其敬、劉亞煥先後中彈,流血犧牲。當天下午3時多,石墩圍終于失守。
蜂擁而至的鬼子又實行了罪惡的“三光”政策,最後,将捉捕的二十多名村民押到曬谷場,用刺刀、槍托、鋤頭等殘暴地折磨村民,直至全部殺死,曬谷場頓時遍地陳屍,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一開始為村民通風報信的劉珍雲的兒子被日軍抓獲後,被五花大綁,日軍用刺刀在他身上慢吞吞地連續刺了50多刀,直至被害人劇痛咽氣才罷手。而劉雲珍本人被抓後,日兵先将其身體洗淨,綁在長木凳上準備“屠宰“。
千鈞一發之時,河源保安大隊被當地鄉紳及村民脅迫着趕過來,日軍誤以為是大部隊援兵趕到,落荒而逃,劉雲珍才避過一劫。
石墩圍戰役,石墩村共有15村民戰死,25人慘遭屠殺,9人被拉夫,其中,劉其敬和劉日魁兩家被全部殺害。被毀房屋47間,損失财物不計其數。
石墩圍村,每一寸土地都浸滿了優秀兒女的鮮血,銘刻着氣吞山河的歲月。
銘記曆史,勿忘國恥!
網友們,你們參觀過聽說過石墩圍血戰的故事嗎?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不嫌棄的給小編一個贊,你的支援是小編勤奮創作的原動力!誠謝!
想了解廣東更多的風土人情、人文景觀,歡迎關注“行走廣東”,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本文屬“行走廣東”原創文章,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