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還有新生兒數量的減少,關于老年人的話題,也開始逐漸得多了起來,而作為國内老年人的主力,農村地區的老人自然成為重點關注的對象,可是如今的老年人養老現狀究竟如何?

城鎮化大潮下的農村又在經曆怎樣的困局?也許那些藏在暗處的故事,才是最值得我們所有人思考和深思的,也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去關注的,農村老人的養老困境,也許比我們想象中的要觸目驚心得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城鎮化下的農村,正在變得越來越空心化,老齡化逐漸加深。</h1>
可以說,近年來城鎮化的發展如火如荼,不管是珠江三角洲的虹吸效應,還是長江三角洲的沿海規模效應,或者内地的盛會做大做強,可以說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因為其自身的優越地理優勢或者一些政策扶持,紛紛搭上了春風。
可以說城市化時代的到來,也讓城鄉差異進一步加大,大城市因為其優越的地理位置,還有無數年輕人和新鮮血液的融入,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不管是教育,醫療,還是各項基礎設施,農村都是沒法比拟的。
加上如今的普遍化高等教育,也讓城市化的程序進一步加快,很多農村學子考上大學或者進了城,基本上也很少回來,基本上在外面待久了,就會想在城市定居,即使是一些非大學生,從農村出去打工,那麼在外面打拼久了。
也會萌生留在城市的想法,而在城市當中,最容易上車的方法,毫無疑問就是在自己所喜歡的城市買一套房子,這樣就可以享受這個城市城市化發展所帶來的紅利,同時也能夠讓自己的孩子享受城市化環境下的各種優質資源。
而與這種情況相對應的情況則是,農村地區的人越來越少,以至于除了各種節假日,或者一些大型的長假,如五一,十一和春節,很多農村地區僅僅隻剩下一些老人和留守兒童,而留守兒童的父母基本上都在城市裡面打拼。
一旦他們攢夠了足夠留在城市的資本,同時見慣了大城市的繁華和各項優質資源之後,也會想辦法把自己的孩子盡量能夠帶到城市當中,畢竟好一點的城市,教育,醫療還有交通,各項便利的生活條件是農村無法比拟的。
很多本身土生土長的農民,尤其是上一輩沒有受過多少文化的父母,因為早已習慣了農村的環境,同時文化水準不高,因為跟不上時代,是以最終隻能被迫留在農村,這樣的群體,在國内目前比例極大,2020年就達到了2.55億人。
資料顯示:僅僅2018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4949萬人,占17.9%,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6658萬人,占11.9%。60歲及以上人口增加859萬人,比重上升0.6個百分點,而65歲及以上人口增加827萬人。
未來中國老齡人口将進一步增加,預測2030年、2040年、2050年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将分别達到3.71億人、4.37億人和4.83億人,8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将分别達到0.29億人、0.43億人、0.67億人和1.08億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7">海量的空巢老人背後,是巨大的養老金缺口與壓力</h1>
近年來随着新生兒數量的逐漸減少,老齡化的話題一次又一次成為人們成為熱議的話題,原因很簡單,養老金真的很緊張,作為上一輩父母,那個時候還沒有實行計劃生育,當時講究多子多福,是以說一家五六個孩子,是常态。
有的家庭更是兄弟姐妹達到七八個,更是司空見慣,為了控制人口的迅猛增長,給社會資源造成的巨大壓力,從1982年,實行計劃生育,一家隻能生一個孩子,部分特殊家庭最多生兩個孩子。
計劃生育實行了快40年,直到2016年全面實行二胎,才徹底結束了計劃生育的曆史,而曾經的計劃生育時代的那一代人,如今已經步入老年,普遍在60歲以上要知道1982年實行計劃生育,當時的他們大多數還隻是二十歲出頭。
而過了四十年之後,到了2016年,四十年過去,他們也已經步入老年,而曾經因為計劃生育所剩餘的一個孩子,卻成為了時代的印記,中國家庭421由此形成也就是說一對新婚父母,分别要養活兩對父母,一個孩子。
可以說獨生子女的壓力可謂是相當地大,而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值得我們很多人關注,那就是如今的空巢老人,僅僅農村地區的老人就達到了兩億多,相比于城市地區,這部分老人早年的時候,主要以務農為生。
辛苦了一輩子,養大了孩子,可是等到自己年老時,卻要面臨着子女壓力太大,而自己有沒有經濟來源,即使是很多地方給的低保,也僅僅夠維持他們最低的生存開支,在這種情況下,農村的養老現狀窘迫可見一斑。
更不用說現在的年輕人壓力很大,兒女長大之後都要面臨高房價,高物價,同時還要拼了命地在城市努力,争取在城市裡面有自己的一個的容身之處,是以說兒女的壓力已經非常之大,更何況如今的社會競争真的很激烈很殘酷。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不給兒女增加負擔,同時也為了避免成為子女的拖累,很多年邁的父母,就在農村地區,靠着低保,用最低的生活成本來維持自己的生活,甚至一年都見不到兒女幾次,不僅要忍受長期的生活窘迫,更要忍受長期的孤獨和思念之苦。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8">老無所依,老無所養,漸漸成為很多農村地區的傷疤與無奈</h1>
可以說,對于很多農村地區的孩子而言,可以說農村老人是他們内心的傷疤,更是他們内心的痛楚,一方面是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與日俱增,原來越高,在大城市安家變得原來越難,另一方面是父母年事已高,可是自己卻一事無成。
見識過了大城市的繁華和美麗,又怎麼甘心回到小城市,在小城市,有時候限制的不僅僅是自己的眼光和人脈資源,更限制的是自己的未來發展和下一代成長,是以說即使大城市壓力再大,他們依舊還是想要給自己博一個未來。
現在的年輕人,不管是面臨着結婚的高成本,如買房,買車,彩禮,還是面臨着就業的高壓力,如996,007還有大小周瘋狂的加班,還有面臨着35歲事業的焦慮,可以說生活的壓力逼迫着他們不斷向前努力。
而如果作為從農村地區出來的孩子,則更能夠了解這種大城市與農村之間天然之間的巨大差距與鴻溝,父母不僅年邁,而且對自己無法提供太大的幫助,自己好不容易考上大學,到了社會上才發現,如今這個時代,靠自己奮鬥真的太難了。
别人有的是背景,資源,還有父母準備好的平台,可自己唯一能夠依靠的隻有自己,見識過農村的貧窮和落後,就不會再甘心和父母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得過完這一生,為了自己也為了自己孩子,都會努力拼了命地在城市紮下根。
而對于父母而言,他們有時候是很無力的,畢竟連自己拼了命,都不一定留在大城市,甚至買房買車都要耗盡自己全部的青春,對于父母的養老更是望塵莫及,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每個月發了工資或者獎金了,給父母一些資助。
可是面對買房,買車,還有婚姻,甚至後面的育兒壓力,這些巨大的大山,他們隻能夠自己勇敢地扛起來,因為她們後面無人依靠,年邁的父母在農村老家一年一年幫助他們守着那些破舊的老屋,而自己一般一年也就回去一兩次。
老人習慣了農村的生活,同時老人也習慣了孤獨的守望,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孩子能夠走出農村,進入大城市,是以如今的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自己不要成為孩子的拖累和負擔,是以這種空巢與守望成為了很多農村老人的日常。
結語:
老無所依,老無所養,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農村地區傷疤與無奈,可是從另外一個方面而言,這也是很多農村共同的困境,因為上一輩父母的文化水準低,拼了命地将孩子供出大學,最後走出農村,可是等到自己年老,卻面臨着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的困境,因為長期沒有穩定的工作和社保,
是以大部分人的農村地區的老人,最後隻能享受農村地區的低保,對于孩子的未來發展,他們無能為力,更不想成為孩子的拖累和累贅,這種守望感與空巢的孤獨感,還有子女無法反哺的無力感,也成為了很多農村地區難以言喻的悲傷,也成為了如今老齡化社會來臨農村地區的老人的真實寫照,對此,你覺得呢?
喜歡我,請輕點關注,更多好文章,好觀點,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