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這樣一份名單
關于崇州的内容
光是簡單的文字和配圖,
就讓人“怦然心動”
甚至垂涎三尺、欲罷不能
這是什麼樣的名單呢
日前,成都市農業農村局公布了成都市農村生産生活遺産名錄(第一批)的名單,包含來自11個區(市)縣的傳統美食技藝、傳統服飾技藝、手工制茶、傳統釀酒、民間手工藝品、傳統農業生産等門類的共35項内容。
崇州入選數量最多,共有7項入選。
而且,崇州入選的大多是耳熟能詳的美食!全部12項傳統美食技藝,崇州就占三分之一,“西蜀糧倉”帶來的底蘊,成就了别樣的“崇州味道”。
<h3>傳統美食技藝之“懷遠三絕”</h3>
葉兒粑
由懷遠老者發明的艾馍馍,逐漸改良工藝,形成了“不粘鍋、不粘筷、不粘牙”的“三不粘”葉兒粑。在制作葉兒粑時,加入适量的豌豆,成品青黃如玉,味道滋潤爽口。除了固定的店鋪,常有商家騎着小車,帶着蒸籠沿街販賣,葉兒粑有鹹、甜兩種口味,掀開柑子葉的包裹,就有誘人的香味撲鼻而來。
豆腐簾子
源自文井江的獨特水質,豆腐簾子隻産自懷遠一帶,迄今已經有着五百多年的制作曆史。與新鮮豆腐制作不同,豆腐簾子需要制成薄片狀的豆腐之後,取出卷成筒狀,攤涼後放在木櫃中令其自然生黴。四天左右,豆腐簾子就可以出攤啦!經過加工,豆腐簾子可以制成魚香簾子、五香簾子、鮮簾絲,可拌、可炒、可炖,能葷、能素,風味别具一格,一年四季都能佐餐下飯,是崇州美食的代表之一。
凍糕
而軟糯的凍糕,則是崇州人從田野中擷取、在竈台上創造的又一種美食。蒸籠之中,磨成粉的糯米吸收了熱量,在分子之間形成疏松的間隔,讓凍糕變得柔軟起來。入口即化、回味甘甜,無論是孩子還是老人,這樣的“貼心”再适合不過。
<h3>傳統美食技藝之天主堂雞片</h3>
從民國期間就開始小有名氣的天主堂雞片選料嚴格、刀工精細、調味講究,色香味俱全,因為制作者常年在天主堂附近擺攤而得名。
選用不到一年的仔雞,用自成路數的刀法切片,裝盤後要用窩油沿盤放入,加上花椒面、芝麻油、紅油等調味料,再撒上一些白糖拌好就成了。雞片大而薄,味道麻辣鮮香。
<h3>傳統美食技藝之湯長發麻餅</h3>
街子的古街上,最出名的應該是酥脆爽口的湯麻餅。湯麻餅有着百年制作曆史,以風味獨特馳名。選用上等的面粉、白糖、冰糖、菜油、芝麻等為原料,經過制皮、制心、制油酥等工序,用上下炭火精心烤制。
吃不完一整塊,切成小塊的湯麻餅同樣黃而不焦、皮酥心脆,一口下去香甜化渣,令人食欲大增。
<h3>傳統美食技藝之石觀音闆鴨</h3>
源于明清,集腌、熏、鹵精華于一體,石觀音闆鴨獨具幹、酥、香特點,肉質緊實、不柴不膩,适合夏日的啤酒,也同樣可以搭配冬季的湯鍋。
一隻正宗的石觀音闆鴨,不僅做法保持傳統的工藝,更有着誘人的色澤和引人垂涎的味道。少了油膩、多了嚼頭,是家中餐桌上的佳品。
<h3>手工制茶之崇州枇杷茶</h3>
崇州枇杷茶不僅是崇州珍貴的生态财富,還是成都鮮活的“山林味道”。因茶樹葉片肥大、形似枇杷葉而得名,隻原産于崇州文井江流域的山地。早在宋朝,龍門山脈一帶的枇杷茶就被作為貢品進貢朝廷,“龍門貢茶”之譽流傳甚廣。
作為農産品地理标志,崇州枇杷茶色澤紅潤、香氣濃郁、味道甘甜,特色鮮明。在柴火烘烤中去掉水分,随着一遍遍翻炒蜷縮身軀,在熱騰騰的水中蘇醒,枇杷茶隻能通過傳統工藝進行手工制茶,才能最大程度保留香氣和滋味,其制作工藝被收入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h3>民間手工藝品之道明竹編</h3>
在竹文化、竹資源富集的四川,崇州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道明竹編也極具代表性。
近年來,道明竹編完成了從生産生活用具向文化創意産品的疊代更新,既保留了傳統的工藝元素和文化精髓,又讓竹編變成符合現代化審美的工藝品,不僅能編織出耳墜、發簪等古樸風韻的飾品,還能依據客戶的需求,定制特色各異的工藝品,讓竹編更具有審美性、創意性。
<h3>民間手工藝品之懷遠藤編</h3>
相傳,懷遠藤編起源于三國時期。懷遠古鎮有豐富的野生藤條資源,人們采集野生藤條,将其在水裡浸泡後用竹作為器皿的骨架,再用柔軟光潔的藤條進行編織,最後還要使用土法對成形的器物進行熏蒸,使它的顔色變得金黃奪目。
藤制品密實、堅固、輕盈,所産器具除傳統的筐篼、提籃、藤椅、茶幾等家用小器具外,如今也用于桌椅、衣櫃、家庭裝修,古雅而不乏時代新意,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和藝術性。
在懷遠,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農家小院,時常可以見到匠人在編織藤編工藝品的場景。(文字:強罡)
編輯:黎藝璇
版面編輯:葉升芃
責任編輯:謝敏珊
來源:無限成都
聲明:本文已注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