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大會上,李雪琴曾暢想給不同籍貫的航天員安排食譜,比如給天津航天員來套煎餅果子和老豆腐。而給東北航天員準備的,則是“東北亂炖一鍋出,豬肉炖粉條子可夠兒造”。
随着神舟十三号上天,李雪琴圓夢了。
前不久曝光的空間站食譜,來自黑龍江的宇航員翟志剛拆盲盒,開出來的驚喜正是東北炖菜。
貼秋膘在即,正是吃炖菜的好時候。衆所周知,給東北人一口鍋,他們可以給你整個世界。在東北,不管是地上跑的水裡遊的,最終的歸宿都是一口大鍋。粉嫩的洋芋、軟糯的茄子、散養的小笨雞、活蹦亂跳的江鮮雜魚……就連全村戰鬥力最強的大鵝,都逃不過鐵鍋慢炖的命運。
這種逮着啥都往鍋裡扔的随性,催生出了家喻戶曉的東北大亂炖。洋芋茄子青椒坐鎮,本以為是地三鮮的主場,可豆角、玉米、蕃茄也相繼出列,點睛之筆是負責肉香的排骨。一鍋亂炖,等于把整個豐收的秋天吃進肚裡。
東北炖菜,亂是精髓,可亂得也很講究。其中最經典的“八大炖菜”,追求的就是有葷有素、一剛一柔的至高境界。
葷素的靈魂碰撞,産生了1+1>2的風味交換。這麼說吧,美食界的神仙CP,大約有一半都藏在東北炖菜裡。
//
豬肉炖粉條
作為情景喜劇《東北一家人》中出鏡率最高的硬菜,豬肉炖粉條可以說是承包了外地人對東北美食的最初幻想。
看似普普通通,食材卻有要求。豬肉得是豬肋排附近的上五花,粉條必須是爽滑勁道的洋芋幹粉條。選對了食材,下粉條的時機也要把握精準。五花肉切成大小均勻的肉塊,先入鍋煸炒出肉香。完成調味後加入開水熬煮五分鐘,便可以下入提前泡發好的粉條了。
翻滾的湯汁成了最佳的氛圍烘托者,粉條因為吸收了豬肉中的油脂,變得愈發晶瑩剔透且富有彈性;而去油成功的五花肉,肥而不膩,呲溜吃掉半碗也毫無負擔,毫不費勁。
小雞炖蘑菇
東北有俗語雲“姑爺進門,小雞斷魂”。在東北,丈母娘迎接新姑爺的第一道菜,往往都是小雞炖蘑菇。
小雞又稱笨雞,專指自家散養的土雞,這種雞吃的是五谷粗糧,成天沒事就在田間地頭房頂亂竄,活動量大,肉質尤為緊實。這樣的雞自帶肉香,可必須久煮才能入味。為其增添風味的最佳選擇,必須是秋收時從山林裡采回、曬幹的一朵朵小榛蘑。

圖檔來自:好廚網
早在清乾隆年間,禦膳房的食單上就赫然列有“口蘑肥雞”這道菜。而今同樣的配方,卻早已有了不同的稱呼,位列滿族八大碗之一的小雞炖蘑菇,說是東北八大炖裡的名氣擔當也不為過。
羊肉汆酸菜
東北人的冬天離不開酸菜,也離不開羊肉,于是便想出了羊肉炖酸菜如此不負酸菜又不負羊肉的兩全辦法。
在大缸裡泡透了的腌白菜,半透明的菜幫子足見其吸收了多少鹹酸開胃的汁水。可為了不讓整道菜的風味過酸過鹹,第一步就是要擠盡泡菜的鹹水。菜幫子一分為二,切成細絲,充分洗淨後榨幹水分。羊肉講究有肥有瘦,片成薄片,翻炒後和酸菜絲一起入鍋加水。
圖檔來自:百度圖檔
在一番交流後,酸菜豐富了香味,羊肉告别了腥膻。這菜道出的真理是:做不好的羊肉是災難,但有酸菜在場,想把羊肉做成災難似乎也很難。
大鵝炖洋芋
大鵝和人一樣,炎炎苦夏體重減輕,天寒地凍會自動貼膘。是以,東北人的食譜裡,冬天除了牛羊肉,藏着一身肉的大白鵝同樣适合下鍋。
而體型上碾壓雞鴨等家禽的大鵝,還必須得用鐵鍋來炖。鐵鍋導熱性強又耐火燒,扛得住動辄兩個小時起跳的炖鵝時長。長時間的炖煮會讓鐵鍋釋放出微量的金屬元素,對于口感偏酸的鵝肉來說,也有加成風味的作用。
圖檔來自:冬至雪夜的小廚搜狐号
洋芋融進湯中的澱粉物質,會讓湯汁變得濃稠,對于需要通過收汁來強調風味的鵝肉來說無異于是最佳CP。
排骨炖豆角
并不是所有炖菜都屬于寒冷的秋冬,排骨炖豆角就是一道适合夏天出場的炖菜。
切段的排骨須得用清水泡上兩個小時,充分去除血水;豆角也得選用豆大肉厚、一根頂倆的油豆角。入鍋前,還得用蔥姜蒜炝鍋。炖煮半小時後的排骨,在達到七八分的熟度後下入已經過油煸出香味的豆角,豆子的清香和豬肉的醬香充分混合,成就了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聯名款的風味饋贈。
牛肉炖洋芋
前蘇聯已成為曆史,其保留菜式牛肉燒洋芋卻在東北大地上紮下根來。
在火與湯的協奏曲中,粗纖維的牛肉逐漸卸下防備變得軟爛,看似堅強的洋芋也顯出軟糯稀出汁水。一勺裹着牛肉洋芋的湯汁蓋在飯上,就能讓食肉動物和碳水愛好者到達味覺的天堂。
鲶魚炖茄子
鲶魚和茄子,看似有壁的兩者之是以能發生故事,是因為一段曆史。
傳聞宋徽宗被金國俘虜,在途徑松花江時遇到了正在捕獲鲶魚的漁夫。宋徽宗央告漁夫給口吃食,漁夫見魚少人多不夠吃,便生出了用茄子冒充鲶魚的想法。鲶魚因為富含黏液,肉滑細膩,和煮熟的茄子口感相似。一鍋炖煮的過程中,茄子因為吸飽了鲶魚的湯汁,甚至自帶魚肉的香味,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機智的漁夫得以讓衆人飽餐,“鲶魚炖茄子,撐死老爺子”的說法是以在民間流傳開來。
手撕成長條狀的茄子,可以吸收掉鲶魚所含的油脂,卻無法去除它的泥腥味。鲶魚的泥腥來自體表的粘液,需要入沸水汆燙再過涼水才能洗淨。正因為有了去除粘液的這一步,今天我們吃到的鲶魚炖茄子,或許比當年宋徽宗吃到的更美味。
得莫利炖魚
在哈爾濱城郊靠近松花江的地方,有一座名為“得莫利”的村落,滿語中“得莫利”意為渡口,是以占據地利的村落,世代皆以打漁為生。每到冬捕,當地人都習慣就地架起大鍋,用諸如鯉魚等新鮮的漁獲,加入豆腐、白菜、粉條等炖出一鍋葷素齊全的美食,來告慰一天的辛勞。就地取材所炮制的美味,讓得莫利炖魚在東北八大炖中擁有了一席之位。
得莫利炖魚的特色,緣于離開了那片水和那片水所産的魚,就炖不出同樣的風味。是以隻有在得莫利村,才能吃上一口正宗的得莫利炖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