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于頭條号: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價格,永遠是茶界裡敏感的一根弦。
之前看到網上一個讨論。
為什麼有的茶隻要幾十元一斤,而有的茶卻好幾千,甚至上萬?
很顯然拉開兩者之間定價差距的,是品質。
有人不了解,茶葉為什麼要賣這麼貴的?
“我買了這麼多年茶,從來沒有買超過300以上的,因為覺得不值。”
另外也有人持不同觀點,太便宜的茶自己不敢喝。喝茶多年後,嘴巴早已經越喝越“刁”。
過去覺得,幾十元甚至百元出頭的茶,勉強還能入口。
到現在,沒有大幾百甚至上千,基本買不到滿意的茶。
還有的人認為,茶葉說來說去不過是樹葉,喝茶為了解渴而已,幾百和幾千元茶喝着基本沒差别,水太深,茶商黑心。
最後,也有人觀點比較中立。
如果說,300元一斤的茶葉和1000元一斤的茶葉你喝着完全沒一點差别。
這背後要麼說明,你買茶被别人坑了。
要麼就是,你根本就沒喝懂茶!
一言概之,一分錢一分貨。
貴的茶與便宜的茶,兩者之間不可能喝起來完全一樣!
《2》
茶葉為何價格有高有低?這得從産區源頭說起。
各類茶葉裡,都有核心産區的說法。
比如,普洱茶的六大名山,獅峰龍井,黃山毛峰,桐木當地出産的正山小種,武夷岩茶裡的正岩核心山場、福鼎白茶等。
越在核心産區範圍的,茶青價格越貴,甚至有市無價。
因為各地區的溫度、光照、降雨量、空氣品質、土壤質地、氣候條件等,方方面面都不相同。
産出來的茶,也就各有特色。
正可謂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
一旦遠離核心産區,茶葉風味會明顯遜色,定價也會大幅下跌。
背後的道理,就是這麼淺顯!
除了産區環境外,還有不少因素會影響茶青定價。
比方說,茶園管理方式,是否生态有機茶?
采用生态模式管理的茶園,采下來的茶青成本會更高。
比方說,茶樹是否經過修剪?
修剪台刈後,消除了茶樹頂端優勢,可以發出更多側枝,整體茶青産量會得到提高。
而沒有修剪過的茶樹,養分物質更集中,品質會更高,茶青要價自然會更高。
比方說,是手工采摘,還是機器采摘?
手工采茶很耗費人力。
忙碌的制茶季裡,采茶工需要彎腰弓背大半天,忍受蚊蟲、日曬、風吹、低溫等戶外環境進行采茶,一采就是大半天時間。
請勞工采茶,成本并不便宜。
但因為手工采摘的茶青,品相更好,成本更高。
再比方說,茶青的新鮮程度。
采下來的茶青,要及時加工處理,否則會被悶壞。
萬一這批茶青放置時間太長,變得不新鮮,葉片略蔫。
又或者,是雨天采茶,露水未幹時采茶。
那麼,它的青葉價格自然會不同!
《3》
制茶成本的高低之别,也會影響到最終定價。
茶葉加工是專業技術活。
任何的技術活,都有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講究,遠不是看上去那麼簡單。
之前,聽到有茶友說。
他去某地農家樂時,看見當地的農家自制綠茶。
據對方介紹,這些都是農戶純手工制作的,風味正宗。
由于農戶淳樸,定價還比外面茶葉店賣的茶便宜。
茶友想問,這種農家自制的茶,能買嗎?
答案很簡單,出于情懷買單時,當然可以買來試試。
不過,為了追求品質與風味,那要慎選這類茶。
所謂的農家茶,即農戶在自家房前屋後找了一片空地,種上茶樹。
等到春季時,奶奶采茶,嬸嬸曬茶,爺爺用自家鐵鍋炒茶,全家齊上陣。
在沒有專業裝置,專業制茶師傅的前提下。
最終做出來的成品,不能和正規的商品茶相比。
農家茶的加工流程不規範,品質參差不齊。
甚至于,有的農戶隻是随意像曬梅幹菜那樣,将新鮮茶青曬到七八成幹,就裝進塑膠袋裡收起來。
整個制茶過程随意、潦草、馬虎,沒有含金量,不管從哪方面看,都不适合買入手。
茶葉加工的成本,展現在方方面面。
比方說,攤晾白茶時,将茶青鮮葉攤在水篩上,薄攤的成本更高。
但薄攤薄晾,可以更好維持好茶的鮮爽感。
要是将青葉堆得太厚,底層的茶青透不過氣,容易悶壞。
比方說,加工岩茶時,是用炭焙還是用電焙?
傳統炭焙下,成本消耗更大。
即便都是用炭焙的方式,用荔枝炭焙,還是其它木炭,也是不同的成本。
比方說,龍井綠茶的炒青時。
工藝出色,穩紮穩打的操作下,能為好茶品質保駕護航。
萬一制茶師的制茶功力不足,或者粗心大意,炒青時溫度太高、火力太急。
将一款好茶炒出焦味後,意味着,再好的茶青鮮葉也會身價大跌!
《4》
最後,要談一談儲存成本。
茶葉在加工完畢後,需要裝箱歸入倉庫。
再經曆分裝、打包、運輸等,才能來到千家萬戶。
茶葉的倉儲環節,也需要下成本。
尤其在購買老茶時,更要警惕留心這點。
茶葉的規範倉儲細則,這裡就不再搬書了。
總之,各式茶葉裡,從包裝材質,到貨物堆垛方式,再到存茶室内的溫、濕度要求,都有着明确的細緻規定。
為了達到規範存茶,首先,倉庫選址很重要,不能太潮濕,不宜被太陽東曬西曬。
其次,要購入空調、抽濕機等裝置。
最後,空調裝置的電費,以及人員巡邏、定期檢查、出庫入庫登記管理、防盜等,一筆筆算下來都是成本開支。
是以,規範倉儲出來的老茶,成本不小。
多年庫存成本累計下來,最終定價不會低。
除非是,茶葉存壞了。
或者存茶過程根本沒用心,随便往角落一放就徹底不管。
再不然,所謂的幾十年陳、二十幾年陳等年份,都是造假編造出來的。
甚至為了營銷老茶,還不惜編出海外回流、奶奶的嫁妝茶、祖傳古董茶等噱頭。
那麼,這樣的老茶即便定價再便宜,也不能要!
《5》
300一斤和1000元一斤的茶,方方面面都存在差距。
背後的道理,不難了解。
但知道了這些,對實際買茶過程又有什麼幫助?
說得再具體一些。
當個人購茶預算隻有300元時,該怎麼買到合理的茶葉?
當務之急,肯定是要務實。
預算隻有300元,打算買一斤或半斤茶時,千萬要遠離各種噱頭很大的茶。
比方說,金駿眉、牛欄坑肉桂、老班章、西湖龍井、10年陳老白茶、大師手制茶等。
因為這些名氣大,來頭不小的茶,統統産量/存量有限,要價不菲。
要是以不足300元的低價就能買入手,顯然是中了商家圈套,對方賣的全是假貨。
為此,在購茶預算有限時,建議重點關注口糧茶領域。
以白茶新茶為例。
300出頭的價格,要想買到一斤好一些的白毫銀針、白牡丹,并不符合現在的行情。
選擇購入半斤高山春壽眉/秋壽眉,成本效益更高。
再不然,可以先少量購入100克左右的罐裝茶。
先嘗試,做過對比後,更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選擇!
《6》
購茶預算充足時,該如何確定買茶不被騙?
預算充足,意味着選擇面豐富。
琳琅滿目、五光十色、滿大街都是茶的時候,很容易讓人挑花眼。
便宜的茶,品質一定不會好。
但标價貴的、特别是高價到離譜的茶,它們是否值這個價?
比如說,我不知道标價500多一泡的10克的牛欄坑肉桂,它是真是假?
比如說,我不知道這個古樹普洱的真實樹齡是100年,還是1000年?
比如說,我分不清這款高價的手工茶,就是全手工?還是半手工?還是根本就是套路?
這些困境下,該如何避免自己花冤枉錢?
很顯然,這急不來。
一來,可以請教有經驗的人士幫助自己判斷。
甚者是,通過請人代購、付費鑒茶 、定期學習等,防止自己踩坑。
二來,師傅領進門,關鍵靠個人。
品茶這件事,學問不少,不是一味砸錢就能附庸風雅。
說到底,還是離不開多喝、多學、多感受。
等到攢足經驗後,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2">更多關于茶葉選購的知識</h1>
春白茶怎麼挑選,這些白茶的金科玉律,你都記下了嗎?
口糧茶、辦公茶,該怎麼挑選?綠茶、白茶、紅茶、黑茶挑選有講究
挑選春白茶,除了注意春白茶的時間和産地,還要留心工藝和内質!
這才是白茶的正确挑選方法,口糧茶不缺,五招還能輕松選出好白茶
挑選白茶、岩茶、紅茶時,口糧茶該怎麼選?記住這三個訣竅,實用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