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理:
試劑:
1.8g(0.08mol)金屬鈉,10.2g(10ml, 0.08mol)乙酰乙酸乙酯,11g(10ml, 0.086mol)氯化苄,25ml無水乙醇,6.3g(0.33mol)焦亞硫酸鈉,氫氧化鈉,鹽酸,95%乙醇。
儀器:
三頸瓶,回流冷凝管,滴液漏鬥,分液漏鬥,布氏漏鬥,抽濾瓶,錐形瓶
步驟:
1.4-苯基-2-丁酮的制備
(1)乙醇鈉的制備。250ml幹燥的三口瓶中,加入25ml無水乙醇,在冷凝管上端裝氯化鈣幹燥管。分批向瓶内加入1.6g切成小片的金屬鈉,維持溶液微沸。
(2)苄基化反應。待金屬鈉作用完後,室溫下滴加10ml乙酰乙酸乙酯,加完後繼續攪拌10min。再慢慢滴加10ml氯化苄。約15min加完。水浴加熱回流1.5h。
(3)水解脫羧。慢慢向上述溶液滴加由4g氫氧化鈉和30ml水配成的溶液。加熱回流2h。停止加熱,冷至40℃以下,緩緩加入約10ml濃鹽酸,至PH為1-2。加熱回流1h脫羧,直到無二氧化碳氣泡逸出為止。
(4)粗産物分離。水浴蒸餾除低沸點物,殘餾液轉入分液漏鬥分出紅棕色有機相(粗油)約9-10g。
2.亞硫酸氫鈉加成物的制備
在100ml錐形瓶中加入上述粗油和35ml,95%乙醇,水浴上加熱至60℃制成乙醇溶液備用。
向三口瓶中加入6.3g焦亞硫酸鈉和27.5ml水,加熱至80℃左右,攪拌使用固體溶解。将上述粗油的乙醇溶液自冷凝管頂端慢慢加到三頸瓶中,加熱回流15min,得透明溶液。冷卻結晶,抽濾得白色片狀結晶。進一步提純可用70%乙醇重結晶。
實驗注意事項
1.金屬鈉遇水即燃燒、爆炸,故使用時應嚴格防止與水接觸,在稱量或切片過程中應當迅速,以免空氣中水氣侵蝕或被氧化。
2.酸化時,加酸速度不宜太快,以防止酸分解時逸出大量二氧化碳而沖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