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後北岸堪稱常州的一處繁華勝景,曾經碧波環抱、煙橋畫柳,曾經龍舟競渡、百舸争流。這裡原是三面環水的半島。明清以來,名士雲集、燦若群星,是常州的文脈所系。
僅在明末到清朝前期,前後北岸就出了楊廷鑒、呂宮、趙熊诏、莊培因4位狀元和7位公卿,這裡出的進士難以計數,清代全國詩壇聞名的“毗陵七子”中,有5位出自這裡,他們是:洪亮吉、黃仲則、趙懷玉、呂星垣、徐書受,大畫家恽南田也曾賃居于此。
2014年這裡被列為曆史文化街區加以保護,想了解常州可以從這裡開始,來常州不來這裡會留下遺憾。

前後北岸牌坊
呂宮府是清順治官至一品呂宮故居
呂宮(1603-1664),字長音,号金門,常州人。明末中舉,清順治四年(1647)殿試獲一甲一名。中狀元後,官授秘書院修撰。順治十年,授秘書省學士,閏六月,又擢升吏部侍郎,十二月,又升為弘文院大學士(相當于宰相,官居一品)。因升遷太快,遭人嫉妒,呂宮深知官場險惡,決意激流勇退。回常後,故意不住祖宅,而是在前北岸購下普通民房,且閉門不出。地方官或友人求見,概托病辭謝,以至呂宮閑居家鄉十年,“裡人不知有相國”。順治十八年(1661)順治去世,呂宮赴京奔喪,但喪事一完,又以病請假回鄉。康熙三年(1664),呂宮在家中病故。
東波書院
據康熙年間《常州府志》十五卷·東坡書院記載:“東坡書院在顧塘橋北即孫氏館故址,乾道壬辰郡守晁子鍵塑像建祠,元至大年間改建東坡書院,元至正年間廢為民居,至今無考。”據清光緒年間《武進陽湖縣志》營建輿地全圖,“東坡書院”在孫氏館與東首徐公祠之間,應為元代東坡書院毀後,又在其故址東首重建。2007-2008年,結合前後北岸街區修繕整治工程,東坡書院得到重新修繕。
管幹貞故居
管幹貞故居(1734-1798),原名翰,字陽複,号松崖。乾隆三十一年(1789)進士,曆任翰林院編修、貴州道禦史、内閣學士、工部侍郎,乾隆五十四年(1789)起任漕運總督(從一品官),居官清廉。嘉慶元年(1796),“戶部議江浙白糧全運京倉,以羨米為耗,浙江運丁如議交運”。他認為江南餘米較少,力排衆議,執意不從,被革職。兩年後在京去世。他是常州畫派的著名畫家,喜工詩文,擅畫花鳥,尤精于着色牡丹。于經學、國小、史學著作頗多,著有《五經一隅》《明史志》《松崖詩鈔》等10餘種文集。
常州家譜館
本館珍藏新老譜及電子版家譜共1000餘套,計10000餘冊,涉及江南地區200多個姓氏。同時,還有部分古老的譜牒木刻雕版。館藏主題分為八大部分:姓氏起源、百姓圖騰、家譜起源、修譜指南、常州祠堂簡介、雲溪名門、家譜實物、譜牒雕版,從不同方面展示與介紹譜牒文化常識。
吳之光塑像
吳之光,男,1940年4月出生于浙江甯波,中共黨員,教授級進階建築師。離休後從事常州黨史、縣志、民俗志及家譜修撰的工作。
常州方志館
據了解,從其建設提議、醞釀、謀劃、決策、實施到最後開館,前後共經曆了10年,可謂“千呼萬喚始出來”,
方志館以公共文化設施的新形象,從深藏的高閣中走進百姓的生活。
由“讀方志”空間走出,步入前院。充分利用露天的庭院布置常州輿地大觀,照壁落字“輿地”描述常州輿情。
在觀摩常州城史大片《城紀千年》同時,追溯龍城繁華歲月,述說常州職官政事。西側牆面按時間順序展示常州曆代經濟地位和經濟特色,品味常州府城風華。
常州三傑
中國共産黨的早期上司人瞿秋白、張太雷、恽代英都是江蘇常州人,被稱為“常州三傑”。
蘇東波紀念館(蘇東波終老地遺址)
蘇東坡在常州領略到了這裡的水鄉山野的神韻,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中年離開黃州時,蘇東坡兩次上表乞求居住常州,終于如願以償,從此和常州結下了不解之緣。
院落入口處蘇東波塑像
安靜的院落,鳥兒在鳴叫,風兒在流動。
東波井 宋代古井,相傳蘇東波曾經用過。
蘇東波的洗硯池
蘇東波終老房
常州泥人館
條條小巷映襯着前後北岸的過往今夕,座座房子裡的奧秘讓你輕輕落足,安靜的環境使你的心也随着靜了下來,眼前的景象,像一本厚重的曆史書籍,坐在椅子上不慌不忙慢慢品味,時間悄悄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