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山建立一路上的扮玩隊伍
謾服華妝着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淄博花燈”始于周齊,興盛于清初,随着周村絲綢業的興起,元宵挂燈也随之興起。花燈造型樣式繁多,内容豐富多彩,以絲綢為主,在曆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淄博,以燈為媒,交四方賓朋,招八面客商,規模宏大的經濟貿易活動,拉動了整個地域的經濟文化發展。
周村:天下第一村
1986年周村大街南門
周村區志記載,公元1775年,乾隆皇帝恰逢元宵節路經周村,乾隆對周村的花燈的盛名早有耳聞,于是就折道周村,在周村大街的北頭的北極閣縱覽當時的元宵花燈盛況。
當年的周村大街要比現在的周村大街長,有兩華裡。作為北方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當時的周村已經成為經貿重鎮,與中國南方的佛山、景德鎮、朱仙鎮齊名,成為無水路相通的全國四大旱碼頭之一。
大街南起絲市街、銀子市街交口,北至朔易門,北極閣攔腰橫跨中間,把大街分為南北兩段(現狀保留的基本為南段,全長 400米)。當時,章丘舊軍孟氏“八大祥号”先後來這裡營業經商,遠近富商巨賈競相雲集,大街逐漸成為布行、雜貨行聚集經營的商業貿易中心。
家家戶戶挂燈籠
周村曆來有挂花燈的習俗,乾隆看到的景象,幾乎家家戶戶門前都有璀璨的花燈,從北極閣一直向南延伸,特别的驚豔,這種景象甚至在紫禁城裡都看不到。乾隆皇帝簡直驚呆了,大街上車馬穿梭,行人摩肩接踵,簡直就是一座不夜城的浩瀚燈海,遂禦賜周村為“天下第一村”。
清朝末期,周村在1904年5月19日被清政府準許開辟為商埠,周村商業由此更加繁榮,而這一年,周村的花燈可以說達到了當時的頂峰。
那時候的春節
1950年春節,周村花燈迎來她最為輝煌的時期。為了慶祝新中國的第一個春節,當時的周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挂燈籠,各類大型燈籠也開始不斷湧現。之後,周村花燈幾乎每年一屆,周村花燈也成為響徹南北的文化民俗。
據了解,那時候周村幾乎家家養蠶,戶戶織機,絲綢染了後做好布料出口,一般的自家做衣服,還有一些次品就做成了絲綢燈籠。由于當時沒有電燈,是以家家戶戶都形成了在門口挂燈籠的習慣。
是以有人曾介紹說,當時的周村大街,是中國最早的夜遊經濟街區,即使到了晚上12點,大街上仍然人頭攢動。
周村芯子
1986年周村二中裡的擡芯子表演。
周村芯子是明清時期周村老藝人從高跷和蠟燭燈台得到啟發,依靠發達的織機技術集體創造的。其内容豐富宏偉壯觀。每年正月十四和十五都會在周村上演兩天。
芯子起源于明清時期的周村,後傳至博山、淄川、張店和臨淄等地,至今已有四百餘年的曆史。周村芯子已被列入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周村芯子和周村花燈相輔相成。當時周村廟宇衆多,各種宗教都有不同的祭祀形式,各種廟會也應運而生,在廟會上有各種各樣的民間傳統文化表演活動,由于觀者衆多,個高的能夠盡情的看,個矮的和老人、小孩隻能遠遠看,為解決這一問題便逐漸出現了“踩高跷”等表演節目的形式,一些大型表演節目還紮制了人擡的舞台,演員站在上面進行表演,遠遠就能看見,周村芯子即在此進開始成形、發展,并逐漸傳至四鄰周邊。
踩芯子的大多是孩童,一般5至11歲,是全鄉全村精心挑選出來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體形輕巧,還得有點一站一坐幾個小時的吃苦耐勞精神。上芯子前不給水喝,餓了就吃奶糖和雞蛋,踩芯子雖然是一件苦差事,但周村的小孩最大的夢想就是踩一回芯子。
扮玩隊伍經過三友飯莊門前魚店街
淄博元宵燈會
元宵燈節始于漢代,盛行唐宋,傳于明清。當時叫“上元燃燈”,漢代司馬遷建議漢武帝修改立法,在建立《太初曆》時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此後,各地都興“鬧元宵”“賞花燈”,随之社火、歌舞以慶升平。
淄博花燈,源于姜太公封齊,魯中地區商周先民植桑養蠶者居多,周村是中國北方絲綢之鄉,随着周村絲綢業和博山陶瓷琉璃業的興起,周村、博山元宵挂燈也随之興起。
博山一村民買了新電視
淄博元宵燈會曆史悠久,在清代就已聞名全國。建國後燈會一度中斷。1986年正式恢複,地點在淄博人民公園,盛況空前,大型燈組和小型花燈交相輝映,大放異彩。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年年歲歲,燈火輝映、争奇鬥豔的周村花燈一旦隆重登場,便使得整個周村大街即刻變成一片歡樂的海洋,白天如彩虹般絢麗多彩,夜晚如繁星閃爍讓人眼花缭亂,莫辯東西。在這繁華的背後,需要一代又一代“花燈人”的努力。
80年代的紡織廠春節照常上班
農村集市上的民間說唱
推自行車賣冰櫃的小姑娘
沂源土門工會鬧元宵
這張是更早時期的民間正月十五看花燈
集市上選購花燈
大衆照相館門前的踩高跷
老博山元宵節場景
大街上的秧歌隊
劃旱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