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尺素清芬與文人情懷

《尺素清芬:百年畫苑書劄叢考》叙述了62封有故事的信劄,每封信劄所記錄的為當時曆史的一瞬,但卻是生動的、真是的、感人的。

尺素清芬與文人情懷

在智能手機面世前的數千年中,信劄為人們互通資訊、互緻問候的重要載體。年紀稍大一點的人們大多有過寫信的經曆。利用所收集的信劄為媒介,帶着讀者逐一“拜訪”文化藝術界百年來的前賢大德,展現各位藝術家的言容笑貌與喜怒哀樂,朱萬章所撰寫的《尺素清芬:百年畫苑書劄叢考》以作者關注的晚清民國畫苑、作者之師友以及作者本人為軸,向讀者叙述了62封有故事的信劄。每封信劄所記錄的為當時曆史的一瞬,但卻是生動的、真實的、感人的。62封信劄彙編成冊,再配以萬章先生的解讀,有如張張圖檔連貫成有聲有戲的卡通片。

一者可以穿越,在百年的時間軸線上,領略從嶺南畫壇盟主居廉到與萬章先生時相往還美術史學者薛永年不同時代藝術家的生活、精神、風格,居廉緻楊永衍,“萬枝禁雨,香凝不飛,知癯仙欲以待老詩叟踐風約也”,仿佛可以穿越過去,側身于嶺南畫壇巨匠間,命駕操舟,吟風弄月,一轉身一眨眼,似乎又碰到了會擺弄微信的薛永年,正給萬章先生發去微信,“名畫鑒今古,靈光筆底融。葫蘆不依樣,滿紙起秋風”。

二者可以近觀,仿佛你就在那些藝術家身旁,正在看他們寫信,聽他們絮叨家長裡短,講所約之文、之畫、之字,講字畫品鑒、講旅途行次,“弟前因心髒不好,約十年前在鄉間幾度暈倒”,大師程十發在向馬國權傾訴;那邊,1979年,謝稚柳慧眼識寶,将吳南生先生所藏無款山水畫定為北宋人所作;這裡,楊仁恺先生力排衆議,将一有争議的明人書法作品定為海瑞之作,并再三鼓勵作者萬章先生對海瑞進行專題研究。

三者可以感歎,萬章先生可以曆時數年收集信劄,每封信劄均有其情感、有其生命、有其故事,與信劄相關的每位大家均是那麼地真實、可親。任曆史風雨之飄搖,藝術之信念深根不辍,可贊可歎!“南生同志已有數年暌違,時在想念之中”,“據說北京書畫銷售情況也不好”“又是蒙再為賤軀奔走,求醫問藥,更使人感腑銘心”“依舊失去人身自由,唯趁政治鬥争閑暇之餘,可偷偷作些尺幅極小的國畫”,合卷四望,淚眼婆娑。

四者可以營養,每封信劄相關的人和事,字和畫均可以營養讀者的靈魂與精神。居廉之文之字,氣韻生動,開合有緻,想必其人也是立志弘毅,做人端正的。陳師曾“人格高尚,出筆異于常人”,“乃至處世接物無一不可謂為真如中國古代之高士隐者”。書畫鑒定名家蘇庚春先生做人謙和,做事不苛,高朋滿四海,“書簽寫了,現寄上請收,不知合意否?如不成,可撕掉再寫”,他對學生萬章說。

五者可以鞭策。每位大師均為楷模,即使是謙虛的作者萬章先生,也是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著作等身。前不久在《讀書》雜志上拜讀過他的大作《他畫與自畫:吳榮光小像》,可見對晚清至民國的畫壇他是下了真功夫的,是有真功夫的。做事做人須有堅守,62封信劄相關的每一位藝術家、每一位士大夫,包括萬章先生在内均做到了這一點,足以鞭策每一位讀者。(張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