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公元前221年,赢政統一天下自稱“皇帝”始,到1912年最後一個封建皇帝溥儀退位止,我國曆史上一共經曆83個王朝,有名有姓的皇帝408位。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位和權力的誘惑力,讓帝位之争,常常以激烈的方式進行,進而充斥刀光劍影,血雨腥風,不擇手段,罔顧倫理。
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訴諸武力或發動政變。李世民玄武門政變,将自己兄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殺死在玄武門,并斬草除根。進而奪得皇位。
趙匡胤在周世宗柴榮死後,乘繼任者年幼,發動陳橋驿兵變,黃袍加身,成為北宋開國皇帝。
但也有個别相對平和的方式,如篡改遺诏。
秦始皇最後一次南巡,因病駕崩于沙丘,召大公子扶蘇繼承皇位。而當時掌握玉玺和诏書的趙高夥同丞相李斯篡改了始皇帝遺诏,并令當時駐守長城邊疆的公子扶蘇和守将蒙恬自刎,胡亥是以當上秦二世皇帝。
如逼迫禅位或主動禅位。
曹操死後,太子曹丕繼位。親信華歆率領文武百官聯名上書,勸漢獻帝把帝位讓給魏王曹丕。曹丕佯裝三辭不受後,方“勉為其難”坐上皇位稱帝,立國号為大魏。
唐睿宗李旦是唐高宗李治第八子,他一生兩度在位,共在位8年。景雲元年,臨淄王李隆基起兵殺掉毒死唐中宗李顯的韋後和安樂公主,擁立父親李旦即位,廟号唐睿宗。李旦知道皇位是兒子為自己争得的,兩年後便傳位給兒子李隆基。
除以上外,也有殚精竭慮,哭出皇位的。
一、魏文帝曹丕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建安文學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等。曹操一直視曹植為自己頭号接班人。
一次,曹操率軍出征,三個兒子前來送行。曹植來到曹操馬前說,父王外出征戰,為預祝父王凱旋,我特意作了一首詩。詩畢,衆人齊聲喝彩,曹操當即誇獎曹植詩作得好。曹彰也不甘落後,上前請示要求和曹操一起外出征戰。大家紛紛贊揚,曹操當即表示同意。這時,傳來曹丕哭聲,曹丕淚流滿面說,父王都年歲這麼高了,還要帶軍出征。想想父王這麼辛勞,兒子很是傷心。曹操深受感染,不禁流下了眼淚。
曹操想确立太子的消息傳出以後,群臣認為曹植和曹彰的機會比較大。
曹丕呢?跑到曹操面前痛哭流涕。曹操不解問,别人都在為争奪太子位置進行準備,你這是為何?曹丕說,父王,我是為您和國家感到難過啊!父王要立太子,說明父王年齡大了,身體越來越不好了,故在為自己以後的事做準備,孩兒一想到這就悲傷不已。有一天父王不在以後,這個國家靠誰來治理啊!我們怎麼能擔負起這麼大重擔啊?
曹丕一席話說得曹操老淚縱橫,更覺得曹丕可貴。一來在别人都為太子位置争得你死我活的時候,曹丕卻能反過來想到我的身體,說明他重情重義;二來他想到了我離開人世後這個國家如何治理,說明他有政治遠見。
就這樣,曹丕在争奪太子的競争中占得先機,并最終登上太子寶座。繼位後,通過逼迫禅位,終登上帝位。
二、隋炀帝楊廣
楊廣,美姿儀,少聰慧,還是個文藝青年。
他西巡途中所作的《飲馬長城窟行》,被稱為千古名篇,後人評價此詩為“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由此也奠定了楊廣在中國文學和詩歌史上的地位。《全隋詩》錄存其詩 40 多首,可見楊廣不一定是個好皇帝,但絕對是一個好詩人。
楊廣十三歲便官拜柱國、并州總管,被封為晉王。二十歲挂帥南征,一舉突破長江天塹,消滅陳國,殺掉了陳叔寶的奸佞之臣及寵妃張麗華,封存府庫,将陳叔寶及其皇後等人帶回。之後晉封太尉,不久奉命南下任揚州總管,安撫江南人心。
要說楊廣沒有奪嫡之心,對皇位沒有觊觎,肯定沒人會信。可惜此時隋朝已有了太子,那就是楊廣的哥哥、太子楊勇。
楊廣沒有以暴力解決問題,而是通過裝和演來博取父親隋文帝楊堅和母親獨孤皇後的信任。
有次,隋文帝到了晉王府,看到楊廣的裝修太樸素了,家具也很破舊。再看楊廣的書房,裡面擺放的樂器不是琴弦斷了就是積了厚厚的一層灰,似乎很久沒用過的樣子。數數府中的侍女,也是衣着樸素,剛好夠用。
隋文帝向來提倡節儉,一見這兒子穿着起居樸素,不喜歡歌舞藝伎和聲色犬馬,内心便有了七分好感。随後回宮他又詢問了手下大臣,發現楊廣不是今天拜訪那個将軍讨論軍國大計,就是明天要去那個大臣家裡讨論民生國策,而且都是一副畢恭畢敬,禮賢下士,虛心讨教的樣子。隋文帝對楊廣的好感又增加了十二分。
反觀太子楊勇,就不是這樣了。楊勇身居東宮,美女自然是少不了,偏偏他媽獨孤皇後是個強勢的女人,連父親隋文帝楊堅都淪為了“妻管嚴”。據說她不準隋文帝碰其他女人,也十分厭惡自己的兒子和大臣在外面亂搞女人。恰巧此時楊勇的太子妃元氏離世,但其愛妾雲氏的肚子卻大了起來,照理說獨孤皇後要當奶奶了應該是十分高興,可這位準奶奶卻認為是這位小妾害死了太子的原配,于是一通氣撒在了兒子和他小妾身上,還派人監視他們,搜集他們的罪證。
再看楊廣,除了明媒正娶的晉王妃蕭氏,平時都過着清心寡欲的生活。獨孤皇後一看,同樣是一個肚子裡出來的,兄弟兩個差距咋那麼大呢?是以她更加不看重太子楊勇,反而稱贊起楊廣來。
楊堅和獨孤這一對老夫妻就這樣被楊廣的僞裝給忽悠了。當然僅憑僞裝是不夠的,奪取太子之位還得靠演。
于是楊廣又趁熱打鐵使出了“哭”這一傳統招數,跑到自己老媽面前哭訴楊勇要謀害自己,這哭得悲悲戚戚、感天動地呀。獨孤皇後一邊勸着兒子,一邊内心産生了廢黜太子的想法。
晚上獨孤皇後對楊堅吹了枕邊風,說出了内心想法,沒想到向來妻管嚴的楊堅也有這個念頭。最終,開皇二十年,隋文帝下诏廢黜楊勇,改立楊廣為皇太子。四年後楊廣即位,史稱隋炀帝。
三、後唐末代皇帝李從珂
李從珂是李嗣源的養子,李嗣源建立後唐後,李從珂因功被封為潞王。
後唐明宗死後,他的第三個兒子李從厚當了皇帝。潞王李從珂因為功勞大,聲望高,又得軍心,倍受猜忌。
最終,李從珂在鳳翔舉兵反叛,朝廷大軍壓境。鳳翔城城樓低矮,護城河水淺河窄,根本無法固守,加之兵力不足,繼續打下去,城池立馬就要被攻破。李從珂站在城樓上,一把脫下自己的衣服,露出渾身傷疤,嚎啕大哭起來。“我自幼跟着先帝,出生入死,百戰餘生,這全身的傷都是為了江山社稷而受的,你們親眼所見,現在朝廷寵信奸佞,猜忌自家骨肉,我到底有什麼罪要受到這種懲罰”。生死關頭,李從珂聲淚俱下,哭的是感天動地。攻城的士兵很多都是他以前的部屬,見從前的主帥滿含熱淚,渾身傷疤的哭訴,不由大動恻隐之心,紛紛調轉槍口,圍城士兵瞬間瓦解。李從珂趁熱打鐵,勸降以前的部下,擁兵東進,直指洛陽。
一路上地方郡縣望風而降,其它的軍隊,紛紛投入他的麾下。而剛即位的新皇帝,則成了孤家寡人,隻得讓城别走,不久被廢殺。李從珂順利進入洛陽,先被立為監國,沒過兩天,正式登基當上了皇帝。
古往今來,要當上皇帝,無不經曆血雨腥風,陰謀詭計。李從珂在生死存亡之際,一哭不僅救下了自己和整個家族,還哭來了皇位,堪稱千古奇迹。
四、“鹹豐”皇帝奕甯
道光皇帝有九個兒子,前邊三個都死了,第四個皇子便是奕甯,若論長幼,應立四皇子奕甯為太子,可六皇子奕新無論口才、文才、武功都比奕甯強,是以道光一直拿不定主意。
道光三十年春,道光帶六個皇子去南苑打獵。意在考驗各個皇子文才武略,以便确立皇位。
是以六個皇子各做準備,都想取得父皇歡心。
四皇子奕甯的老師名叫杜受田,此人足智多謀,他掂量過,奕甯與其他皇子比較起來,除排行第四占了有利位置外,其他方面都平常。
南苑圍獵,諸位皇子各顯身手,最數六皇子奕新,幾乎箭無虛發,滿載而歸,而四皇子奕甯卻是兩手空空,一無所獲。道光帝不由龍顔大怒。
奕甯因有老師提前安排,不慌不忙地奏道:“兒臣以為目前春回大地,萬物萌生,禽獸正是繁衍之期,兒臣不忍殺生害命,恐違上天好生之德,是以空手而回,望父皇恕罪。”道光帝聽罷,心想這倒是我沒有想到,他卻想到了,倘若讓他繼位,必能以仁慈治天下。不禁轉怒為喜,當下誇獎四皇子的仁慈之心。
又過了幾年,道光憂慮成疾,自知不久人世,急喚諸皇子到禦榻前答辯。杜受田給四皇子獻計說:“萬歲爺病重,到禦榻前之後什麼也不用說,隻說願父皇早日康複就行,剩下的就是流淚,卻不要哭出聲來。”
次日六位皇子被诏玉龍床前,果然道光提出了一些安邦治國的題目讓諸皇子回答,别人誰都比不上六皇子,道光甚為滿意。卻發現四皇子奕甯淚流滿面:“父皇病重,龍體欠安,兒臣日夜祈禱,唯願父皇早日康複,此乃國家之幸,萬民之福。此時兒臣方寸已亂,倘父皇如有不測,兒臣情願随龍駕而行,以永侍身旁。”
道光聽了心中甚受感動,心想此真孝子仁君,于是決心立四子奕甯為太子。這就是二十歲登基的“鹹豐”皇帝。
帝位之争,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重要曆史現象,從夏啟武力奪權,打破公天下的禅讓制度始,皇權政治成了幾千年中國曆史最重要、最激烈、最殘酷的鬥争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