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王孔平
策劃 |《金卡生活》編輯部
業務支援 | 中國銀聯受理市場部 中國銀聯甯夏分公司 銀聯商務物流服務部 建設銀行甯夏回族自治區分行
插圖 | 蔡鴻君
責任編輯 | 湯奕晶
(李同意、徐俊、葛楠楠、陳亮、施偉強、張銳、張金祥、蘇儒、張磊、張琦對此文亦有貢獻)
2021年8月25日發自甯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
中國銀聯甯夏分公司主要負責人鄭東東:
立足支付,踐行社會責任。一方面,紮根零工實體經濟,基于原有用工模式前提,保障廣大勞動者利益,改造場景,大幅提升運作效率。另一方面,服務政府監管部門,基于銀聯産銷服務平台,推動資訊化建設,采集産銷資料,為各級政府提供決策參考。通過甯夏枸杞銀聯智慧收購解決方案,提供移動支付方式,建立大資料體系,打造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的“同心模式”。
中國人民銀行同心縣支行行長馬進:
圍繞枸杞收購高頻支付業務場景,基于聯接枸杞采摘勞工、田間管理者、枸杞種植加工企業等形成的完整的閉環支付鍊條,一方面引導采摘勞工使用非現金支付,讓農民享受金融普惠紅利;另一方面借助銀聯産銷服務平台提供的資料增信,面向田間管理者和枸杞種植企業提供信貸,讓金融切實服務實體經濟。
甯夏得養生莊園枸杞種植有限公司總經理呂健:
銀聯産銷服務平台生成身份碼、智能電子秤稱重、智能POS機具支付組合提升了枸杞收購的支付效率,確定了鮮果品質。同時,對于農民和我們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而言,解決了資訊化程度低、支付結算落後、資訊服務缺失等系列問題。
8月25日,中國銀聯甯夏分公司主要負責人鄭東東(左三)、中國人民銀行同心縣支行副行長丁永貴(左四)、中國銀聯甯夏分公司助理總經理花瑩(左二)、建設銀行同心支行行長李怡(左六)、建設銀行甯夏分行資金結算部副總經理馬錦(左七)、銀聯商務股份有限公司甯夏分公司市場服務部助理總經理張琦(左一)、甯夏同心縣得養生莊園枸杞種植有限公司總經理呂健(左五)在甯夏同心縣得養生有機枸杞示範基地體驗枸杞采摘。菊花台國小五年級馬雪麗同學在暑期采摘枸杞。攝影 | 王孔平
今年5月10日,銀聯産銷服務平台向甯夏得養生莊園枸杞種植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得養生種植”)投産使用。6月5日項目人員赴實地調試,以期在6月中旬頭茬枸杞采摘中大顯身手。《金卡生活》在等待交易資料到來的時候卻先等來了冰雹。6月10日,氣候變化快,頭茬枸杞在采摘勞工動手之前,被冰雹無情地打落在地上。枸杞的再生長牽動了無數人的心,除了等待,還是等待,這一等就是一個月。7月中旬得養生種植開始啟用銀聯智慧收購解決方案,在經過頭茬采摘期,展現了良好的效果。到8月24日,日均銀聯支付交易筆數8月比7月增長了4.56倍,交易金額8月比7月增長了6.7倍。
因推出銀聯智慧收購解決方案,今年從綠果轉紅、頭茬枸杞采摘伊始,甯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得養生莊園枸杞基地的景象顯得與往年迥然不同。
解決方案涵蓋了銀聯産銷服務平台生成身份碼、智能電子秤稱重、智能POS機具支付,其“組合動作”改變了原有收購模式,大大提升了收購效率和鮮果品質。參與各方協力同心,構(枸)想奇(杞)思産生的“同心模式”使得單支結算隊列的枸杞田間管理者減少50%,單次稱重、結算耗時提速60%,鮮果損傷率降低3至5個百分點。欣喜地看到,在得養生莊園枸杞基地,一天最高支付給采摘勞工工錢50萬元現金的現象已然成為過去;枸杞采摘成為當地農民季節性增收的首選,“雲閃付”讓采摘勞工“秒”收工錢變成現實。
今年甯夏在改寫枸杞收購支付曆史的同時,用真切案例告訴行業,金融科技是如何賦能鄉村振興、惠民利企的。
01 得養生種枸杞
溯源。“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枸杞不隻對路中年人,自古迄今,因滋補品相為衆生所不棄;古往今來,亦因藥用價值受杏林所推崇。明代藥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集本草之大成,“枸杞篇”鋪陳近5000字。“春采枸杞葉,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長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充分論證枸杞“全身”的藥材性能,詳列32個醫藥方劑。正如蘇轼所言“根莖與花實,收拾無棄物”。《金卡生活》了解到,甯夏枸杞是唯一載入《2010年版中國藥典》的品種。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詩經·小雅·北山》記載了我國栽種枸杞的悠久曆史。而在甯夏,枸杞居“五寶”之首,其他四寶分别是甘草、賀蘭石、灘羊皮和發菜。甯夏民間俗稱枸杞為“茨”,枸杞園為“茨園”,種植枸杞的農民為“茨農”。不隻是甯夏,枸杞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河北、内蒙古、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和青海等省自治區,土層深厚的溝岸、山坡、田埂和宅旁均有野生品種,中心分布區域則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柴達木盆地以及青海至山西的黃河沿岸地帶。養生、藥用需求驅動大量人工栽培,我國中部和南部亦有不少省自治區開展了引種。大約在17世紀中葉,甯夏枸杞甚至引種到了法國,然後在歐洲、地中海沿岸國家、南韓以及北美洲國家出現了甯夏枸杞的身影。但是,得益自然地理庇佑,500多年甯夏枸杞在原産地因品正加持而久享盛譽。
得養生種枸杞。欣然接受銀聯智慧收購解決方案的得養生種植,位于中國有機枸杞第一縣——甯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是“塞上硒都”自耕種、自加工的有機枸杞全産業鍊新型的現代化農業企業。而在該縣河西鎮得養生村、旱天嶺村這兩個生态移民安置區,得養生種植利用一萬餘畝流轉土地建成了有機枸杞基地,帶動了兩村2093戶及周邊移民群衆脫貧緻富,早在2016年,便成就了得養生種植産業化扶貧“龍頭企業”的盛名。
8月25日,《金卡生活》調研者走進得養生莊園枸杞基地,一探究竟。2013年得養生種植與同心縣人民政府簽訂了土地流轉合同。流轉土地使用權為25年,每隔5年一個檔次,得養生種植向同心縣河西鎮政府繳納交流轉費,這筆費用實質性改善和扶持了當地人民的生活。得養生莊園種植總經理呂健介紹,得養生莊園枸杞基地總投資1.2億元,目前基本達到了量産。還在2016年之前,鮮果産量高達5000噸左右。
02 有機标準“種進”地裡
“中國枸杞在甯夏,有機枸杞在同心。”透過《金卡生活》所調研的得養生莊園枸杞基地表明,此言不虛。基地生産全過程實行精細化管理,按照有機枸杞的生産标準,在種植、鮮果烘幹和幹果貯藏、冰鮮果、果醬、原漿、酵素營銷等環節嚴格實施,建成了集生産、加工、營銷一體化的有機枸杞示範基地。調研發現,得養生種植産品獲得全球良好農業規範(GLOBALGAP)認證。
自然“賞”飯吃。得養生莊園枸杞基地建造在甯夏中部幹旱帶、《本草綱目》所記載的枸杞“道地”産地清水河流域。雖然地表水是非飲用的苦澀之水,但是富含多種礦物質,生長出來的枸杞具有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海拔1600米戈壁高原帶,年日照高達3300小時,年有效積溫3000℃,原始自然的空氣、土壤和水源,創造了有機枸杞生長獨特的地域環境,無不蘊含原産、特有、優質的深意。
俯瞰甯夏同心縣得養生有機枸杞示範基地一角。航拍 | 湯奕晶
苗木有機“快”繁。進“口”産品必須確定有可靠、優質的品牌,必須從完善基礎設施入手。《金卡生活》了解到,基于枸杞新品種甯杞7号的繁育需要,得養生種植建成了大棚苗木快繁中心60個。這裡不得不提枸杞種植的專業術語“物候期”。它表明随寒暑季節規律性變化,枸杞形成與此相應的發芽、生長、現蕾、開花、結實、果熟、落葉和休眠等階段。品種優化不外乎在物候期比誰更提前(圖1)。
圖1 得養生莊園枸杞基地部分枸杞物候期對比
調研整理 | 王孔平制圖 | 盧秉輝
别小看差距就在短暫幾天,事實上,誰更早熟誰就早搶市場。市場搶得早,還要搶得好,這便涉及枸杞的經濟、品質表現,甯杞5号與甯杞1号相比,特優級果率高出70個百分點;畝産略微降低10-40千克,但是粒大平均50克的混等幹果少101粒,甯杞7号品種的單果重0.72克,相比甯杞1号0.56克,增加近30%(圖2)。
圖2 得養生莊園枸杞基地部分枸杞經濟性狀對比
調研整理 | 王孔平制圖| 蔡鴻君
滴“油”灌“脂”。依照地質地貌,同心縣劃分成西部揚黃灌區、中部幹旱山區和東部旱作塬區三大區域,日照充足前已述及,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幹旱缺水亦是最大的自然特征。氣象資料表明,當地年均降水量約259mm,蒸發量卻高達2325mm以上。也就是說,天降一份水,地卻要以近9倍的量還回去。得養生莊園枸杞基地位于同心縣的中部幹旱帶,水貴如油,于是基地全面采用高效的節水灌溉,走出生産有機枸杞的第一步。
“水肥一體化”。得養生種植還将灌溉和施肥融為一體,采用農業新技術将配兌成的有機标準的肥液與灌溉水一起,通過滴灌,均勻、定時、定量浸潤枸杞樹的根系發育生長區域。《金卡生活》還看到,得養生種植的員工在一些區域給枸杞樹施用農家肥。“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農諺提到的“肥”,其實指農家肥。别小看這種施肥方式的小延續,它調節了土壤的酸堿性,改良了土壤結構,對當地區域性小氣候的形成亦起到促進作用。調研者自幼生活在農村,對此體會至深。
方圓百裡“零”污染。除了在枸杞種植過程中僅限使用有機标準的生物農藥外,得養生種植堅持将有機枸杞種植的标準,輻射到周邊。是以,對環境要求嚴苛,方圓百裡沒有工業污染。
洗淨與烘幹。基地建成了GMP綜合加工工廠中的房間,形成日加工40噸冰鮮果、日烘幹80噸鮮果、年産500噸枸杞原漿口服液、年産500噸枸杞果醬以及枸杞酵素、枸杞幹果、枸杞粉等有機枸杞系列産品,健全了可追溯體系,完全達到國家提倡中藥材無硫加工、無黃曲黴毒素、無高毒農藥及全程可追溯的“三無一全”的要求。目前,得養生種植業已建成枸杞清洗生産線2條,負責清理枸杞,去除枸杞裡的灰塵和沙子。該基地亦建成了太陽能熱泵枸杞烘幹房3個。
《金卡生活》調研發現,得養生種植在提升枸杞的烘烤能力上,下足血本。同心縣枸杞的采摘期一般在6月至10月,其中,收成初期是6月中旬至6月下旬,盛期是7月上旬至8月下旬,晚期則是9月中旬至10月下旬。這段時間平均氣溫18.3℃,枸杞烘幹作業的時間亦為6月至10月。枸杞鮮果含水率80%左右,表面有膠質果皮,烘幹房配備了太陽能空氣集熱器和空氣源高溫熱泵烘幹機。白天,在陽光照射下,太陽能空氣集熱器直接向烘幹系統供熱,當高于枸杞烘幹所需的溫度,其控制系統會自動調适後再送入烘房。而當非晴好天氣,陽光照射達不到要求,空氣源高溫熱泵啟動,提供熱源,進而提高了枸杞成品率。
這也難怪得養生種植的枸杞産品從2013年至今,連續多年獲得美國農業部NOP、歐盟EU及日本農業水産省JAS有機認證。以《金卡生活》拿到2018年的資料為例,經過法國歐陸分析、瑞士SGS和江蘇安舜等多家檢測機構分别涉及農殘550項、470項、466項抽檢檢驗,得養生種植枸杞幹果全部達到“零”農殘,其産品還摘取過世界園藝博覽會優質果品金獎。
03 采摘快速“對沖”不了支付繁瑣
為什麼在上述洗淨與烘幹環節不惜筆墨,關鍵在于枸杞是“丫鬟命小姐身”。這粒成人指節長度的強韌生命力的茄科植物之果,雖然生像“丫鬟命”,但是,離枝卻像“小姐身”,不隻是快速進行洗淨、烘幹,追溯源頭還要進行快速采摘。
采摘佳期。枸杞落花,生出綠色幼果,果實發育變成橙色果,逐漸果色呈鮮紅色,果蒂疏松,果肉稍軟,采摘佳期已至。
“三月冬藏三月春,頭茬枸杞六月紅。”呂健介紹,甯夏進入6月,就到了一年一度的頭茬枸杞采摘季。片片風催似的紫花,樹樹翡翠般的綠葉,串串瑪瑙似的紅果,黃河兩岸古老灌區的甯夏大地,采茨女提筐盈步巧手采紅雨曾經的農耕田園的詩情畫意,現在正被有機枸杞種植、生産、深加工、研發及銷售一體化的新型現代化農業經營所替代。各地因氣候影響所緻,采摘周期不盡相同(圖3)。一般采摘初期在6月中旬至6月下旬期間,約7-9天采摘一次;采摘盛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期間,約5-6天采摘一次;采摘末期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期間,約8-10天采摘一次。
圖3 枸杞三産地采摘周期
調研整理 | 王孔平 制圖 | 盧秉輝
花序倒逼專業采摘。觀察植物,開花方式分為單花和花序,前者指“送你一朵花”,後者則指“送你一片片花”。
一片片花的花序又區分無限和有限花序。無限花序的花在開放期間,花序軸繼續生長,開花的順序是基部先開,然後向頂端開花,如枸杞花;有限花序的花從頂端先開放,限制了花序軸繼續生長,開花的順序從上到下,如菊花。既然枸杞花從下向上開放,依序結出果實,采摘成熟枸杞時,需要保護好沒有成熟的果實、花、葉和枝幹,免受損傷;同時,枸杞個頭較小,不能影響成熟果實的品質,亦對枸杞采摘勞工提出了徒手站立的要求。
《金卡生活》調研發現,枸杞花開放的順序倒逼采摘枸杞專業化。甯夏枸杞采摘素來以手工為主,普遍存在兩個沖突:人工采摘效率與損傷率的沖突,季節性用工量與人工采摘成本的沖突。呂健介紹,不能單純強調采摘效率,更要強調最大限度地降低采摘損傷率。《金卡生活》了解到,2020年7月20日甯夏回族自治區科技廳聯合甯夏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中甯市科技局等機關,在甯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中甯縣甯夏杞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枸杞基地,舉行便攜式智能枸杞采摘機成果推介會。以枸杞盛果期采摘為例,鮮果采淨率達90%,損傷率僅為5%,采摘效率是人工采摘的3至5倍,每小時能夠采摘56斤。
日常和高峰用工。得養生枸杞種植基地每年用工量達到30萬人次。
而日常用工從2月至11月春季到冬季已然不間斷。枸杞作業人員在得養生枸杞種植基地專門從事枸杞園管理工作,平均每天的用工量在500人至800人之間。《金卡生活》走訪多個枸杞農了解到,枸杞樹一般能活60年到100年,枸杞樹的經濟壽命經曆苗期、幼樹期、盛果期(進入結果盛期)、盛果後期、衰老期五個階段,針對不同階段,需要修剪、肥水管理、治理病蟲害、培養樹形、截短老枝、掐尖(摘心)徒長枝等工作,需要大量人工。
用工高峰則發生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枸杞采摘期間。調研了解到,在當地,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一俟到了枸杞采摘季,留守的老人孺子起早貪黑,到得養生種植這類專業種植園,與枸杞成熟的速度争高下。枸杞采摘已然成為農民季節性增收的首選。比如,得養生種植的枸杞采摘勞工來自得養生村、旱天嶺村,家門口掙錢的示範效應,亦帶動了上河灣村、下河灣村和吳家河灣村等周邊的村民,前來打工。而正值暑期,采摘勞工以學生、老人為主。老人到規模化的枸杞園采摘枸杞,“打工不離土,掙錢照顧家”。當然,也有部分外鄉人到枸杞園打工,“離鄉打工,賺錢養家”。得養生種植是以獲得甯夏“扶貧龍頭企業”稱号。
得養生枸杞種植基地每畝枸杞産量約在300斤至350斤之間,采摘高峰期每天的用工量達到4500人,每天采摘枸杞在70噸至80噸之間。《金卡生活》調研了解到,手工采摘枸杞一天最多能夠采摘120斤至130斤,得養生枸杞種植基地每年在采摘期間的勞務性支出約在1000萬元以上。
閑忙都離不開馬旭花。村民馬旭花在得養生莊園枸杞種植基地建成後便在這裡工作,結束了此前窩在故土、靠天吃飯、沒有固定收入來源的窘境。2月至11月固定在枸杞園,給枸杞修剪、抹芽(枸杞發芽後至開花前,用手輕輕一抹或一掰,去掉多餘嫩脆的芽)、定梢、鋤草、施肥和植保,采摘枸杞;冬天呆在加工工廠中的房間,給枸杞色選、分揀和包裝。這是近十年馬旭花的工作“台曆”。她告訴《金卡生活》,現在每個月收入約3000元,一年收入近4萬元。花十分鐘騎着自行車便能往返基地和家,馬旭花“兩點一線”既照顧了家裡的小孫子,又上班賺錢,兩相不誤的工作和生活是當地村民的一個縮影。在得養生莊園枸杞種植基地,像馬旭花日常與高峰、閑與忙用工都離不開的村民,還不在少數。同時,她橫跨了得養生枸杞種植基地日常和高峰采摘用工的雙時段。
先行墊支模式。過去,枸杞采摘的快速不能“對沖”支付工錢的費事和繁瑣,這是調研發現的事實。得養生種植與19個枸杞田間管理者達成合作關系,後者作為枸杞種植園管理人,每人承包枸杞地在300畝至500畝之間,具體負責枸杞的種植、維護和采摘等工作。得養生種植面向枸杞田間管理者,枸杞田間管理者則直接面對枸杞采摘勞工和枸杞種植日常工作的勞工。勞工采摘枸杞,田間管理者集中送往得養生種植,進而形成枸杞物流;得養生種植加工銷售枸杞擷取收入,向田間管理者支付前期墊支工錢和管理費,以此形成資金流。
《金卡生活》發現枸杞田間管理者墊支工錢展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枸杞種植日常工作中,墊支發放勞工的工資。枸杞田間管理者雇傭勞工在枸杞園進行日常維護,其工資一般采用按月結算,需要枸杞田間管理者先行墊款發放工資,随後得養生種植向枸杞田間管理者結算。二是枸杞收購期間,墊支采摘勞工的工錢。枸杞田間管理者在枸杞采摘期,雇傭勞工采摘枸杞。由于枸杞采摘勞工流動性大,是以要現金每日結算。枸杞田間管理者直接稱重,每筐枸杞約30斤,每筐采摘費用約66元。《金卡生活》了解到,枸杞采摘高峰期枸杞園人山人海,稱重交割效率低,采摘勞工綿延千米,排隊往往需要花費一個半小時。這些枸杞田間管理者每天将收購的枸杞,送往得養生種植的收購點,後者與枸杞田間管理者的結算周期一般在7天左右,得養生種植和枸杞田間管理者之間基于手工記賬,間或造成枸杞重量和資金出現差錯。由此看來,采摘日結算同樣是枸杞田間管理者先行墊款,支付采摘勞工。
“痛點”連環。從三個次元可以看到,支付“痛點”帶出品質“痛點”。
首先,現金支付繁瑣是首要原因。付款為小額高頻次,需要得養生種植轄下的枸杞田間管理者每天前往不同的銀行取現、兌換零錢,亦存在現金存管丢失的風險,換錢費事,支付更繁瑣。呂健給《金卡生活》介紹,枸杞采摘期間采摘勞工每天的收入在160元至200元,而勞務費最高日結算金額高達50萬元。在盛果期的采摘現場,結算人流密集,貨款現結、現清的壓力太大,以至于單支結算隊列枸杞田間管理者要組織2人一組,合作結款,仍然不能比對上采摘速度。這樣,采摘勞工平均排隊需要一個半小時,導緻效率低下。
其次,業務成本居高不下是重要原因。高峰期枸杞田間管理者需要每天墊付采摘勞工勞務費用近25萬元,然後約每周與得養生種植結算一次,資金周轉壓力極大。馬銀福作為枸杞田間管理者中的一員,他毫不諱言地告訴《金卡生活》,自身角色“入場”門檻高。從目前負責得養生種植收購業務枸杞田間管理者的“規模”來看,高峰期收購工作量巨大不可避免。
再次,久未加工引發品質變數是緻命原因。排隊稱重、結算,采摘後時間過久未加工,直接影響到枸杞鮮果品質。據了解,從枸杞采摘到進入工廠中的房間加工期間,由于時間、存放和天氣等諸多原因造成果實氧化、破損等,進而導緻損傷率約20%。
《金卡生活》進一步調研到,采摘枸杞遵循“六不主義”。
不摘生,否則曬幹變成黃皮果;不摘熟,否則出現難以幹燥的賊果;不掉柄,否則非連柄采摘容易感染病菌并黴爛。此“三不”突出強調了枸杞采摘勞工的技術素養。
不摘濕,采摘枸杞最好的時段是在早上露水幹後,或者傍晚太陽落山後,若在早晨有露水或雨後果粒未幹采摘,果面長期不幹容易被細菌污染,枸杞遇水則劣;不碰傷,要用盆、桶、籃和筐等盛裝,防止曬幹後變成黑色;不久放,否則新鮮采摘的枸杞因呼吸強烈發熱發汗,久放後再曬幹果色灰暗。事實上,這“三不”由于支付的“痛點”加深了枸杞品質“痛點”的程度。
前述的便攜式智能枸杞采摘新技術,雖然提高了采摘品質與效率,但是,現金支付采摘工錢的老問題還是擺在行業面前。
04 “好馬”配“好鞍”
現金支付工錢,對于枸杞田間管理者,抑或得養生種植這類經營企業,都是最頭疼的事情。
智慧收購之“道”。今年3月中旬,中國銀聯受理市場部與中國銀聯甯夏分公司(以下簡稱“甯夏銀聯”)聯合建設銀行甯夏回族自治區分行(以下簡稱“建行甯夏區分行”)、銀聯商務股份有限公司物流服務部(以下簡稱“銀商物流服務部”),調研菊花台種植,全面深入了解企業在枸杞收購環節支付結算過程中存在的痛點、難點。經過與企業、田管員、農戶等産業各相關方多輪溝通,提出了銀聯智慧收購解決方案,即銀聯産銷服務平台展示交易大資料,智能電子秤集稱重、計費、結算等功能于一體,身份碼實作便捷收款,實作枸杞收購線下非現金電子支付,提高結算效率。同時,為枸杞種植企業搭建農産品收購資料管理平台,提升資訊化管理水準,助力生産效益提升。
上述方案基于銀聯産銷服務平台一體化的物聯網稱重結算系統,輕松實作了訂單電子化和支付移動化。《金卡生活》深入了解到,方案力克枸杞收購過程中出現的現金交易繁瑣、生産資料缺失等諸多問題。
甯夏同心縣得養生有機枸杞示範基地收購現場,枸杞經過電子秤稱重、掃碼付款後,正集中裝車送往工廠中的房間烘幹 攝影 | 王孔平
如果說産出有機枸杞的得養生種植是一匹“好馬”,那麼,銀聯智慧收購解決方案則是一副“好鞍”,日行千裡可期。中國銀聯受理市場部助理總經理曹輝向《金卡生活》介紹,上述解決方案的實作方式其實很簡單,枸杞田間管理者采用智能電子秤對枸杞稱重,系統依據單價和重量,生成收購總價,枸杞采摘勞工出示銀聯産銷服務平台的身份碼,被智能電子秤掃碼後直接付款(圖4)。
當然,技術實作貌似簡單,其實,在裡面存在好幾個細節。甯夏銀聯助理總經理花瑩表示,對于枸杞單價,因每天的收購單價基本固定,可以設定成預設的初始值。對于枸杞重量,則不需要人工輸入,它是系統自動生成。而身份碼完整涵蓋了枸杞采摘勞工的身份證、姓名、銀行卡号和手機号的四要素實名認證,可以儲存至手機相冊,或者列印出來随身攜帶。并且,銀聯智慧收購解決方案不限制智能電子秤的使用對象,而是以最近一次登陸枸杞田間管理者(買方)資訊為準。
圖4 中國銀聯産銷服務平台甯夏得養生莊園枸杞種植基地定制業務流程
來源 | 銀聯商務股份有限公司物流服務部
“買”與“賣”。在枸杞田間管理者(拟定買方)登陸環節,智能電子秤掃描其身份碼,根據ID在銀聯産銷服務平台查詢其狀态,判斷身份通過了注冊、認證。在稱重環節,智能電子秤掃描枸杞種采摘勞工(拟定賣方)的身份碼,同樣依據ID在銀聯産銷服務平台查詢其狀态,判斷身份通過了注冊、認證、綁卡,并可以有效收款。而到了上送訂單資訊環節,将買方ID、賣方ID、金額、枸杞品類和重量等訂單資訊,上送到銀聯産銷服務平台。最後到了支付環節,銀聯産銷服務平台推送待付款訂單資訊到智能POS機具終端,買家完成付款。
引導生成身份碼。當然,推廣應用并非一蹴而就,其難點亦是存在的。銀商物流服務部助理總經理尹衛兵博士介紹,枸杞收購點分布在得養生村等偏遠田頭,用電不便且網絡信号欠佳,間或影響電子裝置的續航能力和傳輸效率,為此,銀聯商務基于中國銀聯産銷服務平台,特别研發了物聯網稱重一體化支付系統,即将智能POS機具終端、“雲閃付”App、電子秤形成物聯互通。特别在電子秤上增加了掃碼器、定制大容量電池組和車載充電接口,開通适合露天工況的語音播報功能等。銀聯商務的一系列的産品細節讓整個交易環節變得可靠易懂、貼心高效。用尹衛兵博士的話來說,“将農商農戶的需求變現,将鄉村田頭的不便改變。”此外,采摘勞工中不乏老人和小孩,身份碼恰好滿足了這一群體的需求。銀行從業人員提前為他們辦卡并制作身份碼牌,出工就不用揣着銀行卡,亦不用随身攜帶智能手機等貴重物品。《金卡生活》在現場看到,許多老人脖子上挂着一個塑封的身份碼,小孩則拿着父母的身份碼,便可以利用閑時出門打一份零工,更解決了企業農忙高峰期的用工困擾。當然,考慮到采摘勞工對新事物的接受過程,今年的收購季繼續保留了現金的結算方式。
銀行在服務枸杞智慧收購領域大有作為。建行甯夏區分行資金結算業務部副總經理劉廣認為,銀行通過與銀聯跨行支付通道及産銷服務平台的互聯互通,在末端引導采摘勞工批量申辦銀行卡,在提供便捷線下非現金結算及保證資金安全實作支付閉環的同時,運用平台形成的枸杞種植、收購交易資料,面向得養生種植以及田間管理者,開展更為廣泛、更為可靠、更為普惠的基于大資料的“廣靠普”“枸杞貸”産品,實作全面優質綜合金融服務,對于豐富鄉村金融服務供給,提升農企、農戶金融服務獲得感,助力鄉村産業興旺、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有重要意義。建設銀行同心支行行長李怡向《金卡生活》表示,平台聯接枸杞采摘勞工、田間管理者、枸杞種植加工企業,以“小場景”切入“大服務”,有效解決了枸杞采摘、收購過程中勞務費現金結算小額高頻、時間與人力成本高、資訊化管理水準低等痛點、難點,以便捷支付結算為切入點,打造場景金融服務平台,為産業各方提供優質綜合化金融服務。
“痛點”止痛。首先,結算效率顯著提升。《金卡生活》調研發現,銀聯智慧收購解決方案實施後,使得稱重、結算“一體化”:第一步,枸杞田間管理者實作了無卡、免密支付,進而免去了現金存管的煩惱;實時生成電子賬單,買賣雙方快速完成訂單确認。第二步,采摘勞工收款不需要清點現金、攜帶手機或銀聯卡,通過智能電子秤掃碼識别,自動完成資金的背景結算。銀聯智慧收購解決方案實施後,單支結算隊列枸杞田間管理者從安排二人減少至一人,亦可順利完成結算任務,人員減少50%。而單次稱重、結算耗時從平均45秒縮短至18秒,提速60%。銀聯智慧收購解決方案賦能場景,促進了多方共赢合作。
其次,業務成本大幅降低。伴随銀聯智慧收購解決方案的實施,透過賬單電子化,幫助得養生種植實作了枸杞收購業務的實時監控;透過智能電子秤,訂單資訊實時推送到了銀聯産銷服務平台,在電腦、手機端同步呈現給得養生種植的财務人員,最終達成了得養生種植和田間管理者之間的枸杞收購量、賬務的日清日結。《金卡生活》了解到,科技應用進一小步,枸杞田間管理者資金周轉舒緩壓力邁出了一大步。移動化支付定向服務得養生種植、枸杞田間管理者,做到了結算成本最低。
再次,降低枸杞鮮果損傷率。通過銀聯智慧收購解決方案,可以大幅降低采摘勞工排隊交貨發生鮮果損傷的幾率,消除了稱重、支付過長等待時間的現實外因,克服了等待産生露天存放的客觀情況,規避了暴曬、下雨極端的天氣因素。通過綜合測算,鮮果損傷率可以降低3至5個百分點。金融科技根植産業,實作了使用者體驗最佳。
從今年7月中旬得養生種植啟用銀聯智慧收購解決方案後,到8月24日,累計收集農戶資訊410戶,覆寫了同心縣河西鎮得養生村、旱天嶺村兩個生态移民安置區19.59%的農戶,陸續生成産銷服務平台農戶身份碼并相應制作身份碼牌,有效解決了枸杞采摘勞工流動性大、“日清日結、次清次結”典型的零工經濟難題。經過頭茬采摘期展現了良好的支付效果,日均銀聯支付交易筆數8月比7月增長了4.56倍,交易金額8月比7月增長了6.7倍(圖5)。
圖5 2021年7月、8月得養生種植枸杞收購銀聯支付日均交易對比示意圖
資料來源 | 中國銀聯甯夏分公司制圖 | 哈牛
05 可期的未來
得養生種植的“同心模式”展現了勞動密集型農業經濟的收購形态,優化了過去隻提供資訊化記賬和移動支付功能,一步到位解決了得養生種植支付相關的“痛點”。甯夏枸杞産地推行“同心模式”有了好的開端,全國枸杞種植的覆寫作為基礎牽引,推廣價值漸顯。
根據中國林業年鑒、智研咨詢整理的資料顯示,2020年,我國枸杞産量達到44.12萬噸,是2021年的2.32倍(圖6)。
圖6 2011年至2020年我國枸杞産量變化
資料來源 | 中國林業年鑒 制圖 | 盧秉輝
2014年至2020年觀察期,全國枸杞收購價格在2015年創下高點後,一路下行到2018年止跌。資料表明,青海、甘肅、新疆、内蒙古等産地,在2012年至2016年期間陸續新增枸杞種植面積超過200萬畝,2016年達到盛果期,終端需求增速低于枸杞産量增速。《金卡生活》所調研的得養生莊園枸杞基地在2019年達到盛果期,已然盼來枸杞收購價格進入攀升通道,當年同比增長8.13%,2020年同比增長15.77%(圖7)。
圖7 2014年至2020年我國枸杞收購價格變化
資料來源 | 智研咨詢整理制圖 | 盧秉輝
2020年我國枸杞行業收購市場規模達181.46億元,是2014年的1.89倍(圖8)。
圖8 2014年至2020年我國枸杞行業收購市場規模(億元)
資料來源 | 智研咨詢整理 制圖 | 盧秉輝
根據相關省自治區各年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我國枸杞種植主要分布在甯夏、青海、甘肅、新疆、内蒙古、河北等省自治區。2020年、2019年、2018年、2017年甯夏、青海枸杞産量分别占全國總量的43.09%、48.51%、49.04%、46.73%(圖9),兩地枸杞産量占全國總量的比重在降低,從另一個層面亦折射出枸杞已然在全國各地普及種植開來。
圖9 主要枸杞産地産量與全國比較(萬噸)
來源 | 相關省自治區各年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資料整理 | 王孔平制圖 | 盧秉輝
《金卡生活》了解到,甯夏進步途中不止步。圍繞枸杞收購場景做深、做透,透過枸杞收購旺季充分利用業務運作資料和使用者回報,優化、疊代銀聯智慧收購解決方案。事實上,緣于價值驅動,基于銀聯智慧收購解決方案的“同心模式”可以應用、推廣到全國其他主要枸杞産地。當然,該方案同樣适配于其他涉農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