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王統照:望海台上的文學拓荒人

作者:青島日報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王統照:望海台上的文學拓荒人

青島日報2020年11月23日9版

碧海潮生是故鄉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

第六部分·文人學者

86

王統照:望海台上的文學拓荒人

在衆多生活在青島的民國文人裡,王統照把他生活經曆和文學經曆的重心都放到了青島;自1927年定居觀海二路起,王統照的家迅速成為青島現代文學的核心。定居青島的日子裡,他完成了小說巨著《山雨》、著名散文《青島素描》,詩集《這時代》以及小說《轎夫的話——崂山道中》、《海浴之後》、《沉船》等作品;作為青島現代文學的拓荒者,他的客廳既是杜宇、于黑丁、吳伯箫、臧克家等文壇新人聚集的場所,也接待了老舍、洪深、聞一多等文壇名家。觀海二路49号作為青島現代文學的核心現場,誕生了《青潮》等一批代表性文學刊物,也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青島文化黃金時代的大舞台。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王統照:望海台上的文學拓荒人

■在百花苑内的王統照塑像。

1927年,而立之年的王統照從北京傳回山東處理母親後事,正式定居青島。1897年出生的王統照出身于諸城名門望族,作為五四之子,他憑借白話文小說創作備受文壇矚目,與鄭振铎、茅盾等人一起在北京發起了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文學研究會”。定居青島之前,他已經是《晨報·文學旬刊》主編,也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早的單行本中篇小說之一《一葉》。觀海二路的房子由王統照親自擇地建構,他還在書房“望海樓”外特地修了一個小平台“望海台”,與朋友們登台望海,暢談文學;據學者劉增人在《王統照傳》裡描述:1927年的觀海二路49号,門口豎立着兩堵用粗糙的白石砌成的牆柱,進門是一道又高又陡的石頭階梯,兩邊有紅漆木制扶手。沿石階走上去,右邊是三間敞亮的客房。如魚脊般橫貫小院的是一系列房間,包括王統照夫婦的卧室、孩子們的卧室、仆人的卧室……當時在青島讀書的臧克家回憶:“我在(國立)青島大學讀書期間,不時到他的觀海二路寓所去。我一到,老工友上樓通報一聲,一會兒看到主人扶着陡直的欄杆,滑梯似的飛躍而下。”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王統照:望海台上的文學拓荒人

■觀海二路49号的王統照舊居。

王統照在青島時期其創作也進入了高峰期;當時的青島,日本帝國主義仍然在軍事、經濟上保留了極大的影響力。王統照的文學創作中深刻反映了社會現實,他的小說《海浴之後》記述了日本水兵綁架中國警察的故事,而他的《沉船》裡以日本客輪“現德丸”在青島超載造成數百人死亡的沉船慘案為背景,底層人民在小說裡發出了“外國船真看得中國人比狗還賤”的悲呼。1933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山雨》堪稱王統照的代表作,小說描寫了破産農民進入城市後的生活狀況和覺悟過程。《山雨》即含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寓意,而小說中的“T市”指的正是青島。《山雨》與《子夜》同期出版,茅盾撰文稱《山雨》為“在目前文壇應當引人注意的新作”。評論家田仲濟指出:《山雨》是“中國現代文學中較為堅實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

王統照有一部短篇小說——《春雨之夜》,寫的是“我”在回鄉途中與一對少年姐妹的偶遇。據王統照三子、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王立誠考證:“先父王統照寫作《春雨之夜》的動機卻是回憶他生平第一次戀愛。這不是揣測之詞,而是根據他在1921年的遺稿《民國十年日記》的親筆記載。”1921年2月12日至6月18日時在中國大學上學的王統照,寫下3大學日記,計7萬多字。後來,這3本日記和一方留有淚迹的繡花手帕,一直塵封在他随身攜帶、秘不示人的小皮箱裡。

秘密終于在王統照1957年病逝後被發現。其子王立誠說:“我在整理他的遺物時,發現了這本秘藏終生、從不示人的日記,紙色發黃,撫之已脆。”

此後,這些日記又幾經周折。先是被王統照青島故居作為紀念品收藏。不幸的是,在“文革”中散失。1978年,青島市文化局、文聯從廢紙堆中收集到了王統照的部分遺物,日記又失而複得。

王立誠立即趕赴青島,将日記帶回北京,并影印了一套,以免再次遺失。在經過長時間的考慮後,王立誠和哥哥王濟誠(曾任山東工業大學副校長)決定公開發表這些日記。

1997年,在王統照誕辰100周年之際,這些日記被公諸于世。這就是現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民國十年日記》。

創作之外,王統照還在青島鐵路中學、市立中學(今青島一中)等學校教書;他的家也成為文壇名人、文學新秀在青島的據點。1929年,王統照聯合青島文學青年編輯(創辦)了《青潮》,這是青島文學史上的第一本文學月刊,王統照也被譽為青島現代文學的拓荒者。當時還是大學生的臧克家得到了他的大力扶持,臧克家回憶:“他很重友誼,真誠待人,給人以溫暖,對我這個後進,鼓勵、獎掖,不遺餘力。我的第一本詩集《烙印》,他是鑒定者、資助者,又做了它的出版人。沒有劍三(王統照字劍三)就不可能有這本小書問世,這麼說也不為過。”

《山雨》出版後第二年(1934年),王統照赴歐洲遊學,隔年回國後在青島與老舍、洪深等創辦《避暑錄話》周刊。1936年秋天他應邀赴上海擔任大型文學刊物《文學》月刊主編,同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共同簽署了《文藝界同仁為團結禦侮與言論自由宣言》,然而隔年抗日戰争爆發,他帶着家人離開青島避亂,觀海二路49号也被日寇強占,藏書和文稿毀于一旦。日寇投降後,王統照帶着家人重返觀海二路舊居,并受聘為當時的山東大學中文系教授。他還擔任文學周刊《潮音》主編,重續青島現代文學脈絡。這期間他創作了《老舍與聞一多》《悼趙明宇君》《憶老舍》《丏尊先生故後追憶》《追懷濟之》《記杜宇君》《悼朱佩弦先生》等散文,後人也從中得見衆多珍貴的記憶史料。

新中國成立後,王統照于1950年調往濟南,先後擔任山東省人民政府委員、文教廳副廳長、山東省文聯主席等職務,1957年在濟南病逝。家人在收拾遺物時發現了部分文稿,發現他一直在構思創作長篇小說《膠州灣》,足見王統照對青島山海歲月的感情。如今,青島已将觀海二路49号辟為“王統照故居”,他的銅像也被置于青島百花苑的文化名人雕塑園中,供後人品評、緻敬。 米荊玉

87

束星北:悲歡交錯的天才科學家

留學歐美,在世界科學界嶄露頭角;毅然回國,風起雲湧中保持着科學家的純粹。每一個提到理論實體學家、教育家、中國“雷達之父”束星北的人,無不被他傾情科研的一生所觸動。相對論、量子力學、無線電、電磁學、氣象學、海洋實體學……他以天才禀賦和超乎尋常的專注完成一次次讓人驚歎的科研轉身,更在青島成為中國海洋實體學的創始者之一,為我國的海洋科學事業作出了開拓性的貢獻。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王統照:望海台上的文學拓荒人

■坐落在百花苑内的束星北塑像。

魚山路上的原山大教授宿舍,和束星北一同沐浴過星輝。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束星北主動要求到當時在青島的山東大學實體系工作,任職教授。早年求學愛丁堡大學、劍橋大學、麻省理工,師從世界頂尖科學家,束星北已展現出天才科學家的禀賦,回到祖國後受到極大關注,因不願違背愛國心,束星北辭去了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的第一份工作,投入到竺可桢任校長的浙江大學。這一時期的浙江大學,被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稱為是“東方的劍橋”,在浙大的日子裡,束星北和中國核實體學家、兩彈一星元勳王淦昌是兩個标志性人物,兩人經常進行公開的學術辯論,在唯真求實的科學探索中,逐漸成為熟悉的诤友。1980年,王淦昌曾到青島看望老友束星北,兩人在青島山留下合影。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王統照:望海台上的文學拓荒人

■在魚山路36号院内,有一處就是束星北當年的舊居。

在青島三十年,束星北帶着高光而來,卻無奈落入塵埃,最終在科學的春天裡終于迎來轉折,為他鐘愛的科學事業燃盡了所有的力量。初到山大,束星北深受校長華崗重視,收入地位都不錯,但性情直率的束星北不願接受科研之外的過多束縛,并且在公開場合強烈表達自己的不滿,毫不掩飾的束星北言辭激烈,很快就被卷入時代的漩渦。研究方向轉向氣象學,對于束星北來說隻是轉換賽道,而其取得的科研成績亦是卓越的,但接下來漫長的時間裡,科研生涯的暫停對他的打擊是崩潰性的。1960年,他轉到青島醫學院工作。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消息傳來,舉國歡慶之時,束星北欣喜過後卻忍不住内心的悲痛,沒能以自己擅長的實體研究為祖國效力,是他最大的遺憾。科學家的純粹之心,注定了束星北不會停下自己科研的腳步,在青島,束星北開始編寫《狹義相對論》。與此同時,他完全沒有科學家的架子,修複青島醫學院的儀器,也為普通人幫忙,堅定地繼續着自己的腳步。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科學的春天”來臨了!不久後,束星北也迎來了自己科學的春天。回歸科研心切的束星北,接受了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邀請,抱病到該所從事動力海洋學研究工作。此時,束星北已經71歲,在最後的科研曆程裡,束星北成立了動力海洋學學習班,培養了一批動力海洋學的骨幹人才,同時,奠定了我國海洋内波研究的基礎。1979年,束星北還為我國第一枚洲際飛彈彈頭的資料艙接收和打撈計算了最佳時間。

束星北将科研工作視為薪火相傳的事業,對于培養人才,束星北始終是毫無保留的,在浙大工作時,束星北曾來回步行40公裡從湄潭到永興為學生輔導普通實體。在青島,病情嚴重依然堅持給學生上課。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程開甲、實體學家吳健雄都曾是他的學生。李政道稱他最早接受的“啟蒙光源就是來自束星北老師”,程開甲和夫人由他證婚。2016年起,海洋一所每年都會評選“束星北青年學者”,激勵年輕人以束星北為榜樣在科研之路上不斷前行。

當生命畫上句點,束星北留下的是大愛。在與病魔抗争的時間裡,束星北就決定進行遺體捐獻,束星北的這束光源,不僅啟蒙了李政道,也永遠地溫暖着科學的土地。 馬曉婷

88

赫崇本:

大海做伴似還鄉

2008年,中國海洋大學的師生自動集資,在校園内為中國實體海洋科學的重要創始者、海洋科學教育家赫崇本樹立了半身石雕像,那天是10月28日,赫崇本先生的百年誕辰。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王統照:望海台上的文學拓荒人

■坐落在海洋大學魚山校區内的赫崇本塑像。

當時還是青年教師的海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黃菲在她的部落格中做了如下記錄:“我們年輕教師雖然無緣見過赫先生,不過聽聽老先生們的追憶也挺好,是以去參加了座談。大家争相回憶先生在實體海洋學科建立的過程,他的為人,學術水準,人格魅力……”正是在那次紀念活動中,許多晚輩後生第一次真正走近了這位熟悉而陌生的先生。他們發現他是一位一生與大海做伴,視之如故鄉的先生。據說他當初毅然回國,選擇青島從事所熱愛的海洋科學,其實原因十分簡單——這裡更靠近海洋。

正是在這裡,他着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實體海洋專業,在山東大學遷到濟南時, 他高瞻遠矚地向國務院申請留下海洋學院在青島發展,才有了今天的中國海洋大學;是他,在最困難的時期申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最大的海洋科學考察船;建系之初海洋系隻有三位老師,而他的工作效率之高、上課之多令人驚歎;也是他,辛苦做了大量海洋調查工作, 卻從不計較個人名利,總是把名讓給别人……

“有時候,人這一生的命運僅僅是一個選擇就已注定。”2013年赫崇本先生的女兒赫羽曾經這樣說。那一年她跟随記者再度回到了魚山路9号甲,沿着海大魚山路校門旁那條石闆小路走不長的距離,就能看到赫崇本故居的牌匾。那時,她站在院門前遠遠向裡張望,一直說,院子幾乎沒有變,樹還是原先的樣子,隻是窗框的顔色換了,木制的棕紅色現在換成了塑鋼的白色……

1949年解放前夕,赫崇本一家應當時的國立山東大學之邀,從東北奔赴青島。一家人在機場滞留了三天三夜,因動蕩的時局而無法登機。後來由教育部門出面才得以成行。那時的赫崇本剛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歸國。時局混亂中,他深恐美國政府會阻撓中國留學生回國,才決然離開美國,甚至放棄了海洋學博士學位。和他一同抵達青島的,還有耗盡他留美所有積蓄、又向同學借錢購得的數箱海洋學科書籍。

赫崇本的一生似乎注定與海相關。1943年他赴美留學,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的是氣象學,而四年後在他獲得氣象學博士學位後,卻又進入了加州大學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從事海洋實體學的研究。女兒後來曾問過父親,為什麼明明想學習與海洋相關的學科, 卻會先去學氣象?赫崇本回答說,他在美國做過一番調研,最後認定,要學好海洋學,必須先學好氣象學。而他當時在青島也正是這樣做的——親自給學生上動力氣象課。

青島100個故事連環話|王統照:望海台上的文學拓荒人

■魚山路9号赫崇本故居。

1952年,赫崇本參與建立國立山東大學海洋系,任系主任,并第一次以中國海洋學講師的身份開講了“潮汐”、“海浪”、“海流”課程。不過對于從事海洋研究的晚輩們而言,更令他們欽服的則是赫先生關于黃海冷水團的研究成果。黃海冷水團的生成,早在1959年赫崇本的專門文章中就給出了正确的猜測,這在半個世紀前沒有數值模拟手段、極其缺乏海洋觀測的時代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而當時條件下猜想的結論,在今天看來依然是正确的。

赫崇本的貢獻遠不止于此。正是由于他,當時全國知名的海洋教育人才得以彙集青島;正是他,伯樂識得千裡馬,“冒險”起用了曾在國民黨政府中任職的束星北教授;也是在他的直接努力下,1964年,我國第一艘自行設計建造的遠洋科學考察船建成并投入使用……不屑于名聲的顯赫,淡泊于世人的尊崇,執着于海洋的根本,赫崇本之名,名副其實。

對于青島這座城市而言,人文精神的張揚和文化底蘊的建設,離不開如赫崇本先生一樣已經走入曆史的海洋學科的“掌門人”,他們走向海洋的背影已融入城市的文化傳統,累積成為城市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海洋科學遺産,至今仍是這座城市無可比拟的優勢與高地。(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李 魏 本版攝影 王 雷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