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楊修對荀彧說的“公無渡河”究竟何意,年輕時看不懂,懂時已白頭

楊修對荀彧說的“公無渡河”究竟何意,年輕時看不懂,懂時已白頭

幾年前的一部熱播劇《大軍師司馬懿》,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波瀾壯闊的後三國英雄時代。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楊修極力勸說荀彧殺掉司馬懿,荀彧回答說:“公無渡河,公竟渡河。”而楊修則對曰:“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這段“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是一首古樂府,劇中曾多次出現它的身影,荀彧對楊修說過,司馬懿對曹丕也說過,俨然是緊扣全劇主旨思想的一個“劇眼”。

楊修對荀彧說的“公無渡河”究竟何意,年輕時看不懂,懂時已白頭

這首古樂府是一篇老夫堕河而死,其老妻援救不及而作的悲歌,又名《箜篌引》,最早見于晉代崔豹所著《古今注》。一頁文化出版的《樂府之樂》這本書,講述了這首樂府背後的故事。

《箜篌引》者,北韓津卒霍裡子高妻麗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發提壺,亂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渡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聲甚凄怆,曲終亦投河而死。子高還,以語麗玉。麗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堕淚飲泣。

楊修對荀彧說的“公無渡河”究竟何意,年輕時看不懂,懂時已白頭

初讀此句時,我還是個初涉江湖的少年,當時很鄙視那個白首狂夫,覺得這個人不聽他人勸告,一意孤行。渡河而死的結局,完全是他自找的,怨不得旁人。

幾年後的今天,我被社會毒打了一番,也經曆了許多人和事,再不是當初那個懵懂無知的少年。前幾天,我翻閱《樂府之樂》,無意間又看到這首《箜篌引》,以及書中的評析,不由淚流滿面。不由想說一句:堕河而死,又有何妨,終不枉人間走一遭。

這首樂府的深層含義,正如《樂府之樂》的兩位作者,曆任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所長的王運熙先生,以及王先生的弟子,曾任複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漢學研究所所長的王國安教授所評論的那樣:

大河邊這場觸目驚心的悲劇,《古今注》對事件的前因後果雖語焉不詳,但從詩意看,“白首狂夫”顯然是有意識地結束生命。是不堪疾病折磨而自裁,是迫于貧困無以為生而尋覓絕路,抑或遭受迫害被逼自盡,都已無法知道。然而詩中已經透露,直接吞沒他的固然是滔滔江水,但背後應該有着更深刻的社會原因。

詩僅四句,句句是老妻的責怪怨恨,又句句蘊含着無限痛惜深情,三次出現人稱代詞“公”,逐句停頓,一氣旋轉,尤妙在末四句,拖得意言不盡,悲怆感人至極。無怪乎這首《箜篌引》屢被曆代詩人重新演繹,就連詩仙李白也曾寫過“被發之叟狂而癡,清晨臨流欲奚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無渡河苦渡之”的詩句。

楊修對荀彧說的“公無渡河”究竟何意,年輕時看不懂,懂時已白頭

公無渡河!在《大軍師司馬懿》為我們塑造的那個血腥殘酷的大争之世裡,不管是楊修、荀彧,還是曹操、曹丕、司馬懿,每個人都身不由已,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深陷無路可走,亦無路可退的絕境。

在那個時代裡,所有人都已無渡河之策!

楊修無渡河。出身弘農楊氏,自幼文采風流,看似一生無憂,實則如履薄冰。楊修之父楊彪,乃東漢末年名臣,漢獻帝東遷時,楊彪曾盡節護主。事後,他表面上與曹操虛與委蛇,實則心向漢室,早已不滿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深受曹操嫉恨。為了避免家族滅門,楊修不得不放下清高,涉足政治的泥潭。從此,那個一襲白衣的清貴少年,變成了一個手上沾滿鮮血、發出野獸般嚎叫的政客——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楊修對荀彧說的“公無渡河”究竟何意,年輕時看不懂,懂時已白頭

荀彧無渡河。出身颍川荀氏,其一言一行,皆為天下士子所目。當此禮崩樂壞、天下大亂之際,荀彧發出了“在這萬古長夜中,哪怕有一絲光明,一絲希望,我們都會奮不顧身”的宣言。此後二十年間,荀彧委身曹操,助他一統北方,号令群雄,想要驅虎吞狼,匡扶漢室。然而,當曹魏的勢力膨脹到無以複加的地步後,縱使荀彧長袖善舞,也無法改變漢室徹底衰亡的結局。面對曹操吩咐人送來的那個空食盒,荀令君别無選擇,唯有以死來殉自己心中的道——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楊修對荀彧說的“公無渡河”究竟何意,年輕時看不懂,懂時已白頭

曹操無渡河。“挾天子以令諸侯”,北破袁紹,南拒孫劉,看似身處巅峰,但恐怕隻有曹操自己才知道,高處不勝寒的滋味。身為一代枭雄,他既不能放棄手中的權柄,又不敢越過最後那一步,南面稱帝。或許,他對漢獻帝說的那句“假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王,幾人稱帝”,最能表達其本心吧——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楊修對荀彧說的“公無渡河”究竟何意,年輕時看不懂,懂時已白頭

曹丕無渡河。身為“三曹”裡水準最弱的那位,他不想,也不能輸,是以,曹丕不得不挖空心思,與自己的手足兄弟,甚至與那個高高在上的父親争奪權力。“究竟該怎麼渡過這條河?”曹丕不知道,于是他隻好黯然寫下“向風長歎息,斷絕我中腸”這樣悲涼的詩句,年僅四十便郁郁而終——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楊修對荀彧說的“公無渡河”究竟何意,年輕時看不懂,懂時已白頭

司馬懿無渡河。河内司馬氏亦為東漢望族,到了司馬懿這一代,頗受曹操猜忌。為求自保,司馬懿不惜裝瘋賣傻,躲避出仕。然而,他的狼顧之相還是被曹操發覺,為了壓制這個未來的枭雄,曹操把他放在自己的眼皮底下,時刻注視着他的一舉一動。而司馬懿隻是忍辱負重,勉力在殘酷詭谲的現實中周旋支撐,直到被逼無奈,發動高平陵之變的那一刻,他仍試圖退縮,直到退無可退,才亮出獠牙,但此時的司馬懿,早已垂垂老矣,知交故友,皆化黃土,縱然得了權柄,又有什麼用呢——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楊修對荀彧說的“公無渡河”究竟何意,年輕時看不懂,懂時已白頭

玄德、仲謀、伯符、本初、孔明、公瑾、雲長、翼德、孟起、漢升、子龍、伯約……這些都是三國時代的英雄豪傑們,每一個名字都如星辰一般耀眼,他們都在以各自的方式,尋求一條渡河之道,隻是,他們所有人的名字,最終都變得黯然起來,直至随風消逝,化為塵土。

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其實,如《箜篌引》這樣意味深長的樂府詩,在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還有很多很多,比如,《西洲曲》的“南風知我意,吹夢到西洲”;《飲馬長城窟行》的“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白頭吟》的“願得一人心,白頭不相離”;《短歌行》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青青陵上柏》的“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楊修對荀彧說的“公無渡河”究竟何意,年輕時看不懂,懂時已白頭

這些古老而亮烈的樂府詩,不僅是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音樂文學的代表,也在整個中國詩歌史以至中國文學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們上承詩經,下啟唐詩,真實映現出漢代社會形形式式的沖突沖突,和廣大下層群眾的喜怒哀樂,像雨露般滋潤着後世的詩壇。

讀漢樂府名篇,可以領略恢弘的大漢氣象;讀魏晉文人詩,可以體味名士風流;讀北朝民歌,可以盡賞大漠風光;讀南朝小調,可以低吟江南的都市情歌……

楊修對荀彧說的“公無渡河”究竟何意,年輕時看不懂,懂時已白頭

或許,這便是王運熙、王國安兩位先生,以及青年紙雕藝術家了了老師投注在古樂府詩歌裡的至深情感,也是一頁文化出版這部《樂府之樂》的初衷吧:

當世界年紀還小,我們曾這樣歡愛、相思與别離。惟有溯流直上,我們才能真正讀懂中國的詩!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樣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3-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樂府之樂 ¥111 購買

楊修對荀彧說的“公無渡河”究竟何意,年輕時看不懂,懂時已白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