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傅佩榮:6000多年前的一本書,卻被稱為未來之書?它究竟講什麼?01 《易經》是本算命書嗎?02 《易經》告訴我們兩件事03 剛健不已,自強不息04 厚植德行,承載萬物05 謙謙君子,非吉則利06 持守正道,守常知變07 言有物,行有恒08 反身修德,反求諸己

作者:傅佩榮

曆史上,沒有哪一本書像它一樣,曆經三位先賢、跨越三個時代而得以完成。

它,就是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中華文明元典——《易經》。

《易經》作為中國最早的一部經典,一直以來被披上神秘的外衣,讓人覺得玄奧難懂;

事實上,《易經》的道理是我們“日用而不知”的,《易經》的精神早已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之中。

中秋佳節來臨之際,《典籍裡的中國》将《易經》搬上了熒屏。

傅佩榮:6000多年前的一本書,卻被稱為未來之書?它究竟講什麼?01 《易經》是本算命書嗎?02 《易經》告訴我們兩件事03 剛健不已,自強不息04 厚植德行,承載萬物05 謙謙君子,非吉則利06 持守正道,守常知變07 言有物,行有恒08 反身修德,反求諸己

《典籍裡的中國》之《周易》

節目以戲劇的形式,打破時空限制,将“孔子在陳絕糧”和“文王拘而演易”置于平行時空裡,巧妙照應。

傅佩榮:6000多年前的一本書,卻被稱為未來之書?它究竟講什麼?01 《易經》是本算命書嗎?02 《易經》告訴我們兩件事03 剛健不已,自強不息04 厚植德行,承載萬物05 謙謙君子,非吉則利06 持守正道,守常知變07 言有物,行有恒08 反身修德,反求諸己

文王拘而演周易

孔子困于陳蔡,仍弦歌不辍、讀書講學;文王囚于羑裡,仍不改信念、推演大道,他們共同呈現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偉大精神。

傅佩榮:6000多年前的一本書,卻被稱為未來之書?它究竟講什麼?01 《易經》是本算命書嗎?02 《易經》告訴我們兩件事03 剛健不已,自強不息04 厚植德行,承載萬物05 謙謙君子,非吉則利06 持守正道,守常知變07 言有物,行有恒08 反身修德,反求諸己

孔子困于陳蔡而弦歌不辍

兩位對《易經》成書有重要貢獻的聖賢,在同樣艱難處境中,各自領悟天下之道的精彩對話,震撼人心。

戲劇落幕,留給我們更多的思考:

《易經》,究竟在說什麼?

叩問元典,我們将得到怎樣的回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1">01 《易經》是本算命書嗎?</h1>

單就《易經》原本的材料來看,在古代為占筮之書。

《尚書·洪範》談到“稽疑”,亦即帝王有所疑惑時,要考慮五項意見:

“自己的想法、卿士的看法、百姓的意願、龜蔔、占筮”。

其中的“占筮”,就是用《易經》的方法占蔔。

也是以,《易經》一直被誤解為迷信或算命。

實際上,我們應忠于曆史,明白古人在集思廣益之時,深知“人算不如天算”,是以設法探詢天意。

而《易經》預測未來,确有其科學依據。

現代心理學家榮格,對《易經》非常着迷,他用“共時性原則”解釋《易經》預測未來的道理。

某種意義上說,《易經》象數部分的實用功能,使它差別于所有古代典籍,成為名副其實的“未來之書”。這一點有待我們不斷去探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6">02 《易經》告訴我們兩件事</h1>

除“象數”一方面,《易經》經由《易傳》的解說,在“義理”一方面得到充分彰顯。

所謂義理,即做人處世的道理。

說到義理,《易經》所說的重點在于:

居安思危與樂天知命。

《易經》所要向人們傳達的是:

一切在變化之中,人怎能不提高警覺?既要見微知著、預作防範,又要随時自省、改過遷善。

在發現大勢所趨時,須以樂觀态度面對;在懊惱自己遭遇時,須了解前因後果。

在這種大原則之下,《易經》各卦都有一些勉詞,意在勉勵人們成為“君子”,在德行、能力、智慧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

像《典籍裡的中國》節目貫穿始終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其中代表。

傅佩榮:6000多年前的一本書,卻被稱為未來之書?它究竟講什麼?01 《易經》是本算命書嗎?02 《易經》告訴我們兩件事03 剛健不已,自強不息04 厚植德行,承載萬物05 謙謙君子,非吉則利06 持守正道,守常知變07 言有物,行有恒08 反身修德,反求諸己

這些曆經時間考驗的智慧格言,如同經典應答今人的回響,為我們指明未來的方向。

我們不妨一起聆聽,那些來自《易經》的智慧格言。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7">03 剛健不已,自強不息</h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乾卦)

傅佩榮:6000多年前的一本書,卻被稱為未來之書?它究竟講什麼?01 《易經》是本算命書嗎?02 《易經》告訴我們兩件事03 剛健不已,自強不息04 厚植德行,承載萬物05 謙謙君子,非吉則利06 持守正道,守常知變07 言有物,行有恒08 反身修德,反求諸己

意為:天體的運作剛健不已,君子因而要求自己不斷奮發上進。

乾卦提醒我們,君子以成就道德做為行動的目标,要展現在日常可見的行為中。隻有在德行上自強不息,人生才有真實的價值。

以此為共識,大家都向着德行努力,社會與國家自然安和樂利了。

人生首務在于“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處境,也明白自己的奮鬥目标。隻有自強不息,我們才能肯定每一天都值得全力以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8">04 厚植德行,承載萬物</h1>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易經·坤卦)

傅佩榮:6000多年前的一本書,卻被稱為未來之書?它究竟講什麼?01 《易經》是本算命書嗎?02 《易經》告訴我們兩件事03 剛健不已,自強不息04 厚植德行,承載萬物05 謙謙君子,非吉則利06 持守正道,守常知變07 言有物,行有恒08 反身修德,反求諸己

意為:大地的形勢順應無比,君子因而厚植自己的道德來承載萬物。

大地生養萬物,可以說是來者不拒,無不包容;母親生育子女,想盡辦法保護他們周全,看似柔順而其實堅強。

“坤”這個字,本身就代表順。古代談“物”包括人在内,比如待人接物,接物指的就是與人相處。

坤卦提醒我們,君子要敦厚自己的品德以包容衆人。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9">05 謙謙君子,非吉則利</h1>

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易經·謙卦)

傅佩榮:6000多年前的一本書,卻被稱為未來之書?它究竟講什麼?01 《易經》是本算命書嗎?02 《易經》告訴我們兩件事03 剛健不已,自強不息04 厚植德行,承載萬物05 謙謙君子,非吉則利06 持守正道,守常知變07 言有物,行有恒08 反身修德,反求諸己

意為:謙而又謙的君子,是以謙卑的态度管理自己。

初六在謙卦的最底下,想往上走本來非常不容易,但因為具備謙而又謙的态度,是以有力量,即使面臨巨大考驗,也可以繼續前行。

身處社會之中,就要做個“謙謙君子”,以謙卑的态度管理自己,因為它是一切德行的基礎。

反之,一旦驕傲,就必定讓人覺得“面目可憎”,給自己增加前進的阻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0">06 持守正道,守常知變</h1>

君子以立不易方。(易經·恒卦)

傅佩榮:6000多年前的一本書,卻被稱為未來之書?它究竟講什麼?01 《易經》是本算命書嗎?02 《易經》告訴我們兩件事03 剛健不已,自強不息04 厚植德行,承載萬物05 謙謙君子,非吉則利06 持守正道,守常知變07 言有物,行有恒08 反身修德,反求諸己

意為:君子由此領悟,要立身處世不改變自己的正道。“方”代表正确的路、正道。

道德修養不可能一蹴可幾,一定是漸漸的、長期的、恒久的結果。

《系辭傳》說:“恒雜而不厭。”

雜就是要交錯,有交錯才不會厭倦。人生本來就要在正常跟變化之中調和,才有趣味,才能持久。

是以,道德修養必須在常與變中不斷前進,而永不滿足。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1">07 言有物,行有恒</h1>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易經·家人卦)

傅佩榮:6000多年前的一本書,卻被稱為未來之書?它究竟講什麼?01 《易經》是本算命書嗎?02 《易經》告訴我們兩件事03 剛健不已,自強不息04 厚植德行,承載萬物05 謙謙君子,非吉則利06 持守正道,守常知變07 言有物,行有恒08 反身修德,反求諸己

意為:君子由此領悟,說話要有根據,行動要有常法。

家人卦下卦離為火,代表家裡有溫暖;風自火出,這樣的溫暖透過風傳到外面,推而廣之,修身齊家,再治國平天下。

言有物,物是不虛,有事實根據;行有恒,恒是不改,有常法操守。

這一卦告誡我們,言行都要有所本。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82">08 反身修德,反求諸己</h1>

君子以反身修德。(易經·蹇卦)

傅佩榮:6000多年前的一本書,卻被稱為未來之書?它究竟講什麼?01 《易經》是本算命書嗎?02 《易經》告訴我們兩件事03 剛健不已,自強不息04 厚植德行,承載萬物05 謙謙君子,非吉則利06 持守正道,守常知變07 言有物,行有恒08 反身修德,反求諸己

意為:君子由此領悟,要檢討自己,修養德行。

水山蹇,山已經阻止我們前進了,水更是危險,豈不是重重險阻嗎?

遇到困難,一定首先要省察自己,了解困境是否自己造成的,或者思索如何化解難題,這就是“反身修德”。

孟子說:“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反求諸己”的觀念,與《易經》此處所說的是一樣的意思。

《易經》是本特殊的經典,它的用意是觀察天地運作的模式,來安排人類的生存之道,即“觀天之道,立人之道”。

讀《易經》,了解天地大道的規律,再來看個人的生命發展,更能體會《易經》中所蘊含的智慧,才能更好地安排未來的人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