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河沿岸留下了豐富的活态文化遺産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一條博大精深的大河

在中華民族的形成演化過程中,漢字一直起着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距今7800至4800年的大地灣文化就出現了文字最早的雛形,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就有文字、繪畫等多種考古發現,至于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這些黃河流域内的古文明遺址,充分闡釋了漢字至少已有4000餘年的曆史。

春秋戰國時期,黃河流域各諸侯國為了富國強兵紛紛招賢納士促成了我國曆史上第一次政治學術思想大融合。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當時可以列出名字的思想流派有189家,有4324篇著作。他們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據了重要的位置。老子、孔子、孟子等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都生活在這個時代,成為了中華文明的精華和基礎組成部分。

黃河流域,是中國文學藝術的重要發源地,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的文學作品和典籍都出自黃河沿線。“邦畿千裡,維民所止”,《詩經·商頌·玄鳥》描述了黃河流域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共同開發祖國錦繡河山的壯美畫面;“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當年李太白用震古爍今的磅礴氣勢書寫下黃河的狂放與豪縱;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記錄了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狀況,呈現了公元12世紀黃河兩岸的繁華盛景;80多年前在延安窯洞裡唱響的《黃河大合唱》,更是譜寫了中華民族抵禦外辱的輝煌篇章。

孕育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

在文明起源時期,河流的作用往往是決定性的。隻有依托大江大河的早期文明才有可能獲得在曆史時空意義上的重大影響。在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程序中,黃河始終起着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5000年前,黃河中下遊地區就已經形成了東亞地區最大的農業區,促成了中國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夏商周三代在這裡開始鍛造“中華”這一強大的人類文明符号;而後千年的漢唐盛世使這裡成為世界文明的重要中心。黃河文明也成為世界河流文明的一個基本模式。

中華民族的演化史是一部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史。“善淤、善決、善徙”是黃河天性,從周定王二十七年(公元前602年)到公元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下遊決口1593次,改道26次,成為不折不扣的“憂患之河”。共工氏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大禹則“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使得河水安流;西漢的賈讓看到河水狂流,力陳“賈讓三策”;東漢的王景因勢利導治河理念迎來了黃河第二個安瀾期;明人萬恭、潘季馴提出的“築堤束水,以水攻沙”改變了黃河“忽東忽西,靡有定向”的局面。“束水攻沙”的治河思想精辟地揭示出黃河水沙運動的互相關系,啟迪了現代泥沙科學的發展。

一代代中華兒女在認識黃河、治理和利用黃河的過程中,獲得生存智慧、汲取創造靈感、塑造精神世界,逐漸形成最能展現中華民族精神特質的文化圖騰。五行八卦、陰陽辨證這些中國古代樸素哲學智慧一直影響至今;大禹“身執耒锸,以為民先”為後代執政者樹立了道德示範;周公制禮作樂誕生的“和諧、秩序”的理念至今仍發揮着積極作用;“治水如治天下”的理念影響了中國大一統的國家觀;“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成為中華民族求真務實的精神品格;河山永固的家國情懷,成為全世界華人重要的民族性格。

活态延續的曆史文化

黃河流域在商以來的3000多年間,一直是中華民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們在這裡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曆史,留下了永續不斷的文明。據統計,黃河幹支流所流經的9省(區市)69個市(州)共有不可移動文物約16.8萬處,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遺産11處,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産1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3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1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1451處,省級文物保護機關4221處,市縣級文物保護機關26476處,登記博物館1325處;此外,還坐落有16個國家曆史文化名城,29個中國曆史文化名鎮,91個中國曆史文化名村以及678個中國傳統村落。這些黃河曆史文化遺産有很多仍在活态延續。

隻有深入挖掘黃河流域的文化遺産蘊含的時代價值,才能講好當代“黃河故事”。依托黃河文化遺産和文化景觀建設的鄭國渠景區、壺口瀑布景區已成為國家4A級景區。在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甯夏引黃灌區内,古老的河道中流淌的黃河水晝夜滋養着甯夏平原13個沿黃縣區的715萬畝沃野良田,以占全區29%的耕地創造了全區70%以上的糧食産量和83%的地區生産總值,是甯夏平原的精華地帶。

(作者為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