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菱湖去看嚴鳳英
中秋臨近時,菱湖的翠色并未消減,反而增添了幾分成熟,幾分深黛。這是一個多麼怡人的午後,新涼好個秋,秋涼好心境,就像菱風輕拂的湖面洋溢着一款詩意的靈感。
我和妻漫步在湖心甬路,全心消受這顆被郁達夫譽為“同頤和園一樣是仿西湖的”瑰麗翡翠所帶來的靈光異彩。妻說,嚴鳳英塑像還有多遠?我說,不遠,就在前邊。同時我心裡自語,不是嚴鳳英選擇了七仙女,而是七仙女選擇了嚴鳳英。一代藝術家生不逢時,死後終于得以享受故鄉人民的厚愛,在安慶人的心中,嚴鳳英分明就是七仙女。
一尊漢白玉的雕塑呈現在眼前,藝術家的不朽藝術生命就此永駐在她如此年輕的綽約風姿裡。透過黃梅戲博大精深的内涵,一個決意為此獻身的表演藝術家認定了“天上人間心一條”、“生生死死不變心”,為了個人的節操而義無反顧,為了藝術的純潔而慨然殉情。從14歲登台到38歲謝幕,嚴鳳英的藝術生涯雖然算不得漫長,但是憑着她精湛的表演、宏厚的聲韻、圓潤的音色、珠玑的吐字以及民歌味的風格,她對黃梅戲這一藝術形式的貢獻在中國戲曲史上是誰也不可否定的。其實,對民族藝術追求“不變心”的又何止嚴鳳英一人?每當你走進安慶,哪怕還沒來得及卸去一身征塵,隻要一聽到那熟悉的黃梅戲的鄉音,你難道不立即心安,難道不倍感慶幸?安慶!令人神往的江城,她也就是長江這根古弦上彈撥出來的一顆動人心魄的燦爛音符,隻不過這音符又融進了黃梅曲調的柔美音色,進而變得更加魅力四射了!
在北方白山黑水間的一座城市裡,我有一位從事藝術工作的朋友打來電話,說是早就想來看看宜城風光,來聽聽黃梅戲故鄉的真切的清唱,來親眼一睹嚴鳳英造像的仙姿。如今他因為工作關系,已經出國在外,終于沒能如願。我特意在藝術家的塑像前多拍了幾張照片,把秋天的菱湖、菱湖的神韻一同寄給他,讓他在異邦也能感受到黃梅戲的藝術熏染。
妻子一眼看見她神往已久的塑像,走近去動情地輕撫着,無言地注視着,眼裡竟然汪着一潭秋水。“要是她還活着,該多好哇!”她隻能用這樸素的語言來表達對她心中崇敬的偶像的摯愛。“這是一片淨土,你聞聞,空氣中都帶着瑤草琪花的芬芳,這是安慶人民獻給藝術家的一片片心香哩!”我突然感到我作為一個安慶人,作為一個終日濡染着黃梅戲清芬的鴻六仙姑的老鄉,心底油然升起一股自豪,這自豪不僅僅是因為黃梅戲在全國乃至國外享有盛譽,而且還因為我們安慶在文化和藝術上有着雄厚的底蘊,這文化和藝術又不斷地得到廣泛弘揚和着力傳承。市委上司曾有詩題作:文風昌盛數宜城,采雲拈月繪瑤村。正在加大力度建設的安慶商業城無疑是皖西南最令人矚目的現代瑤村。
菱風骀蕩,款款過額。不久,中秋明月即将冉冉上升,遍地清輝融合着優美的旋律,把菱湖這顆綠翡翠洗浴得更加纖塵不染。仙姑盼眄,水袖輕撩,一曲菱歌就在這荷露溶圓、華燈初上的良宵響起,你能說,我們不是在仙境又是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