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春節後,作家餘秋雨的妻子李紅傳回上海探親,在整理書桌時,沒想到竟然發現丈夫寫給黃梅戲演員馬蘭的情書,看着情書上情意綿綿的話語,她心如刀割。但是李紅卻選擇沉默,不過沒多久就接到了餘秋雨的電話,他對李紅提出了離婚。不久後餘秋雨娶了比自己小16歲的馬蘭。
餘秋雨曾經被著名學者餘光中先生評價:“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鐘書之後,出了餘秋雨”,以此可見餘秋雨的文化水準。
但是在很多人對餘秋雨的評價卻不高,原因很簡單,無非是他的感情史。
1946年的8月,餘秋雨出生在浙江餘姚縣的一個小鎮子,他的父親是當地的公務人員,母親曾是大戶人家的小姐,家裡雖然算不上富裕,但是父親的收入用于日常生活也綽綽有餘。
小時候的餘秋雨,就表現出了與同齡人不相稱的藝術天賦,他十分的聰敏好學,而且非常癡迷于文學。
1963年,餘秋雨考入上海戲劇學院,由于成績優異,畢業後在上海戲劇學院任職,負責招生工作。
1974年的一個下午,一個女子怒氣沖沖闖進了招生辦的大門,和招生辦老師對于入學問題争論了起來。
這位姑娘名叫李紅,她是地道地道的上海人,出生在1951年,比餘秋雨小5歲。她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不過因為“上山下鄉”,李紅直到1974年23歲的時候才獲得了報考藝術院校的機會。
她在1000多名考生中名列前茅,面試的時候也順利通過,但是接下來學院因為李紅的家庭條件,沒有錄取她。李紅很難接受這樣的結果,于是找到招生處,想再為自己争取一下,就這樣她遇見了餘秋雨。
在經過李紅多次的上門申訴下,倆人也逐漸地熟絡了起來,但是由于李紅家庭成分的因素,終是沒有獲得入學資格,即便是在招生辦工作的餘秋雨也沒有辦法。
雖然,李紅沒有被上海戲劇學院錄取,但是他卻因為自己年輕、漂亮的容貌和自己獨特的氣質深深的吸引住了餘秋雨——餘秋雨對李紅一見鐘情了。
之後餘秋雨開始主動追求李紅,他給李紅寄了數不清的情書,李紅一篇一篇的閱讀。
有一次,李紅因為勞累過度而生病了,餘秋雨就立刻趕到了李紅身邊,細心地照料她,後來李紅的,并在餘秋雨的細心照料下很快康複了,而餘秋雨自己卻病倒了。
1979年,餘秋雨和李紅結婚。
兩人結婚以後,雖擠在一間出租房裡,吃着粗茶淡飯,但這樣平淡的日子卻讓這對新婚夫婦十分滿足,1984年,女兒出生。
後來餘秋雨因為一些問題從上海戲劇學院辭職了,屋漏偏逢連夜雨,這一年餘秋雨不幸被查出來患有肝炎。
李紅為了承擔家庭的負擔,就去工廠做了女工,但是由于微網誌的工資難以支援家庭的日常開銷,李紅決定去深圳發展。李紅在深圳做女工每個月給餘秋雨寄錢,讓餘秋雨把全部的精力都用來搞文學創作。
1983年,餘秋雨的政治問題審查結束,恢複了原職。而他也接連完成了《戲劇理論史稿》、《戲劇審美心理學》等一系列著作,出版後更是獲得了全國性大獎。
幾年之後餘秋雨也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職位,還成為了上海戲劇學院最年輕的教授。一段時間後,就當上了院長。
1989年,馬蘭憑借《嚴鳳英》一躍成為中國最知名的黃梅戲演員。這個時候,一位她敬重的老師給了她一本書《藝術創造工程》,作者餘秋雨。
1991年,馬蘭去上海演出《遙指杏花村》,她給餘秋雨寫了一封信,希望他能來看自己的演出。就這樣兩人見面了,之後兩人便暗生情愫。
馬蘭明知他已婚,卻仍然熱烈的追求着自己的愛情。而餘秋雨也早就厭倦了李紅的無趣,迷戀上了馬蘭這個年輕熱情,能與自己交流的女孩子。于是二人就這麼走到了一起。
1992年,突然從深圳回來的李紅在丈夫的書桌上意外發現了一封寫給馬蘭的情書。可當時李紅并沒有立即去找餘秋雨理論,為了家庭,她選擇隐忍。
但是在《文化苦旅》出版後的七月,李紅卻收到了來自于秋雨的離婚協定書。
為了彌補妻女,餘秋雨告訴李紅,以後她們的所有費用都由自己來負責,能幫的他也盡量去幫。
離婚後,李紅去了深圳,決心在那裡開啟她的新生活。而餘秋雨在離婚後三個月,也與馬蘭結婚。
和餘秋雨結婚沒有多久,馬蘭便辭了工作,一心一意的照顧餘着秋雨,也許是馬蘭一心幫助餘秋雨的事業,這讓兩人的感情更加堅固。
由于二人相差16歲,是以面對這樣老夫少妻的結合,自然會有許多人非議,可即便有不少流言蜚語,二人還是攜手相伴,至今也生活在一起。
餘秋雨曾說“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人活在世,總會多多少少受到他人的非議,但是那又如何,沒有人能夠感同身受,隻有做到問心無愧就好”。
餘秋雨的感情經曆讓我們看到了他褪去作家光環以後的另一面,對于感情的随便和對李紅的決絕。
或許愛情中沒有對錯,隻有時間是否适合,假如餘秋雨與馬蘭早些相遇、相知、相愛,這場“負心漢”的鬧劇是否就不會上演。
也許我們無法責備餘秋雨選擇了馬蘭,但是他确實欠李紅太多。“糟糠之妻不可棄”,餘秋雨之是非,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見解。#情感點評大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