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菱湖去看严凤英
中秋临近时,菱湖的翠色并未消减,反而增添了几分成熟,几分深黛。这是一个多么怡人的午后,新凉好个秋,秋凉好心境,就像菱风轻拂的湖面洋溢着一款诗意的灵感。
我和妻漫步在湖心甬路,全心消受这颗被郁达夫誉为“同颐和园一样是仿西湖的”瑰丽翡翠所带来的灵光异彩。妻说,严凤英塑像还有多远?我说,不远,就在前边。同时我心里自语,不是严凤英选择了七仙女,而是七仙女选择了严凤英。一代艺术家生不逢时,死后终于得以享受故乡人民的厚爱,在安庆人的心中,严凤英分明就是七仙女。
一尊汉白玉的雕塑呈现在眼前,艺术家的不朽艺术生命就此永驻在她如此年轻的绰约风姿里。透过黄梅戏博大精深的内涵,一个决意为此献身的表演艺术家认定了“天上人间心一条”、“生生死死不变心”,为了个人的节操而义无反顾,为了艺术的纯洁而慨然殉情。从14岁登台到38岁谢幕,严凤英的艺术生涯虽然算不得漫长,但是凭着她精湛的表演、宏厚的声韵、圆润的音色、珠玑的吐字以及民歌味的风格,她对黄梅戏这一艺术形式的贡献在中国戏曲史上是谁也不可否定的。其实,对民族艺术追求“不变心”的又何止严凤英一人?每当你走进安庆,哪怕还没来得及卸去一身征尘,只要一听到那熟悉的黄梅戏的乡音,你难道不立即心安,难道不倍感庆幸?安庆!令人神往的江城,她也就是长江这根古弦上弹拨出来的一颗动人心魄的灿烂音符,只不过这音符又融进了黄梅曲调的柔美音色,从而变得更加魅力四射了!
在北方白山黑水间的一座城市里,我有一位从事艺术工作的朋友打来电话,说是早就想来看看宜城风光,来听听黄梅戏故乡的真切的清唱,来亲眼一睹严凤英造像的仙姿。如今他因为工作关系,已经出国在外,终于没能如愿。我特意在艺术家的塑像前多拍了几张照片,把秋天的菱湖、菱湖的神韵一同寄给他,让他在异邦也能感受到黄梅戏的艺术熏染。
妻子一眼看见她神往已久的塑像,走近去动情地轻抚着,无言地注视着,眼里竟然汪着一潭秋水。“要是她还活着,该多好哇!”她只能用这朴素的语言来表达对她心中崇敬的偶像的挚爱。“这是一片净土,你闻闻,空气中都带着瑶草琪花的芬芳,这是安庆人民献给艺术家的一片片心香哩!”我突然感到我作为一个安庆人,作为一个终日濡染着黄梅戏清芬的鸿六仙姑的老乡,心底油然升起一股自豪,这自豪不仅仅是因为黄梅戏在全国乃至国外享有盛誉,而且还因为我们安庆在文化和艺术上有着雄厚的底蕴,这文化和艺术又不断地得到广泛弘扬和着力传承。市委领导曾有诗题作:文风昌盛数宜城,采云拈月绘瑶村。正在加大力度建设的安庆商业城无疑是皖西南最令人瞩目的现代瑶村。
菱风骀荡,款款过额。不久,中秋明月即将冉冉上升,遍地清辉融合着优美的旋律,把菱湖这颗绿翡翠洗浴得更加纤尘不染。仙姑盼眄,水袖轻撩,一曲菱歌就在这荷露溶圆、华灯初上的良宵响起,你能说,我们不是在仙境又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