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大紅樓·人物 | 高君宇:“生如閃電之耀亮”的青年先鋒

新京報訊(記者 馮雅君)“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中共早期政治活動家、理論家高君宇,曾以此詩言說心中志向。

在北京大學校園,高君宇投身新思想的傳播、參與新政黨的建設,其一生,确如閃電之耀亮、彗星之迅忽。

北大紅樓·人物 | 高君宇:“生如閃電之耀亮”的青年先鋒

1920年11月,高君宇參與建立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當選第一任書記。

曾想當地質學家實業救國

1896年10月的一天,高君宇出生于山西太原靜樂縣城南25公裡峰嶺底村的高家大院。高家經營着酒坊、藥鋪等多個産業,高君宇的父親高配天被尊為“開明鄉紳”。

1916年,正當北京大學開始籌建紅樓新校舍之時,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學理科預科。選擇報考北大,高君宇本想做一個地質學家,去從事中國地質及生物分布的調查和著述,為國家找礦探寶,通過發展實業讓貧弱的祖國強大起來。

入學尚不足半年,蔡元培就任北大校長。自此,高君宇在認真完成課業的同時,積極踐行着蔡元培提出的各項新主張。比如為了革除京師大學堂官老爺留下的腐朽習氣,蔡元培于1918年1月發起成立進德會。

進德會會員被分為甲、乙、丙3種:甲種要求不嫖、不賭、不娶妾;乙種于前三戒外,又加不做官吏、不做議員;丙種于前五戒外,又加不吸煙、不飲酒、不食肉。高君宇申請後被列為甲種會員。

在改良社會文化這件事情上,高君宇自幼便展現出自己的獨立思考。據高君宇胞弟高全德回憶,小時候的高君宇為了阻止母親給妹妹裹腳,從後院抓來一隻母雞,當着母親的面用石塊狠狠砸了雞爪兩下,母親心疼得又氣又罵,高君宇反問:“砸壞雞爪你心疼,給自己親生女兒纏壞了腳,你就忍心嗎?”

革命需要“直接行動”

1918年5月,在日本的中國留學生集會抗議段祺瑞執政府與日本簽訂的旨在幹涉俄國十月革命、侵占中國東三省北部并控制中國軍隊的《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和《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遭到日本軍警毆打、拘捕,在日留學生随即派出代表回國向政府施壓。

高君宇、許德珩等北大學生到前門火車站歡迎留日歸國代表。第二天,高君宇等人組織北大、高師等校2000餘名學生湧向新華門、包圍總統府,要求政府取消協定,請願以失敗告終。

“1918年的這次請願活動實際上是五四運動的預演,”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謝蔭明表示,“從這時開始,高君宇逐漸成為學生運動的上司者之一,也能看出他是認同十月革命的,初步埋下了馬克思主義的種子。”

許德珩回憶,高君宇與李大钊的第一次見面正是在這次總統府請願之後,而在此之前,高君宇就對李大钊十分崇敬仰慕了。

初次運動的失敗讓高君宇等人更加意識到把學生發動組織起來的必要性,他們經常相約前往李大钊在紅樓的辦公室。很快,北京學生救國會成立,但迫于北洋政府的壓力,後改組為《國民》雜志社,高君宇是最早的編輯之一。李大钊曾評價高君宇“建黨初期理論家,高公健筆人人誇”。

随着巴黎和會消息傳來,1919年5月1日,李大钊發表《五一節雜感》一文,首次明确提出“直接行動”的口号。當天下午,高君宇和《國民》雜志社成員在北大西齋飯廳舉行緊急會議,将“直接行動”的口号傳達給各大專院校學生。5月3日晚,北大三院禮堂擠滿了來開會的學生代表,高君宇主張抗議遊行,次日,學生遊行隊伍攻破曹宅,32人被捕,高君宇等拒絕靜候,“丢開群衆後盾的舉動,等于幻想”。

1920年3月,高君宇、鄧中夏、朱務善等19名北大學生,在李大钊的指導下秘密組織起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定期約請教授學者就馬克思列甯主義或國際勞工運動做學術報告,并通過公開辯論以達到宣傳的目的。

一次,一場為期兩天的大辯論在北大紅樓展開,辯論題目是“社會主義是否适宜中國”,來參加和旁聽辯論的人很多,不隻有北大校内的學生,還有其他高校和專門學校的師生,教室裡沒了座位,大家就擠在門外聽。

1920年5月1日,高君宇在《“五月一日”與今後的世界》中指出“我們——凡是承認五一運動者是為了新世界奮鬥的同志——都應當撐起肩來擔負這個改造社會的責任”;同年8月,高君宇發表《解決時局之我見》,要求“我們真正中華民國主人翁的老百姓也可以擡起頭,行使我們的主權了”,最後響亮地喊出了“為德谟克拉西之安全而戰”的口号。

【簡介】

高君宇(1896年~1925年),原名尚德,山西靜樂縣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1920年參與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為北京的共産黨早期組織成員。

【聲音】

“從事群眾運動……久而益厲,猛勇有加,其弘毅果敢,足為青年模範。”——《北京大學日刊》評價參與五四運動的高君宇

“建黨初期理論家,高公健筆人人誇”——李大钊評價高君宇

新京報記者 馮雅君

編輯 朱麗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