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崔斯也
《義勇軍進行曲》是86年前的抗日救亡電影《風雲兒女》的主題曲,當時就已火遍大江南北。
共青團中央釋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MV截圖。
“每一個畫面都燃。”這是網友們對今年1月1日釋出的新版國歌MV的評價。這版最新的《義勇軍進行曲》MV,隻有短短49秒。
這首每個中國人都熟悉的歌曲,其創作背景要追溯到86年前。
1935年,上海電通影片公司拍攝了電影《風雲兒女》。影片講述了“九一八”事變後,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線的故事。《義勇軍進行曲》正是這部電影的主題曲,詞、曲創作者分别是劇作家田漢、作曲家聶耳,當時就已火遍大江南北。
聶耳的原名是聶守信。1912年2月,他出生于雲南一戶開藥鋪的人家,是家中六個孩子裡最小的一個。由于交不起童子軍服裝費,就讀于昆明縣立師範附屬國小的聶耳被迫轉學。國小畢業後,聶耳考入雲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進階部外國語組,主修英語。
天賦異禀的聶耳跟鄰居木匠學二胡、竹笛等國樂,課餘又跟一位法國教師學習樂理和鋼琴,小提琴則是讀師範期間跟一位國小音樂老師學的。
熟悉聶耳的人都說,隻要能從耳朵進去的,都能從他嘴裡唱出來。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先生”。“聶耳”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1959年電影《聶耳》中,趙丹飾演聶耳。/豆瓣電影《聶耳》詳情頁
1928年,聶耳秘密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開始學習馬克思列甯主義理論,刻印、張貼傳單,參加學生遊行。
四年後,他本想報考北平大學藝術學院,但沒有被錄取。1932年9月中旬,上海“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負責人趙銘彜寫信,将聶耳介紹給北平左翼戲劇家聯盟。
經由推薦,20歲的聶耳進入上海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并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了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
1932年,34歲的田漢已經是有名的戲劇家、詩人和社會活動家。
田漢出生于湖南長沙一個農民家庭,14歲那年,他考入了徐特立創辦的長沙縣立師範學校(長沙師範學院前身)。彼時,他就展現了對戲劇創作的興趣。
1917年,田漢去日本留學,其間加入李大钊等人創立的少年中國學會,開始發表詩歌和評論,并與郭沫若組織創造社,倡導新文學。他的戲劇處女作是《梵峨琳與薔薇》。
田漢、皮涅克、蔣霞村合影。/豆瓣人物田漢詳情頁
1922年從東京回國後,田漢開啟了激情澎湃的創作生涯:創辦《南國》半月刊,成立南國電影劇社,推廣新戲劇,赴南京、杭州、廣州等地演出。
田漢的早期劇作品《梵峨琳與薔薇》《咖啡店之一夜》《湖上的悲劇》《名優之死》《南歸》等,均是情感類戲劇。在當時的上海文藝界,他左右兩派的朋友都有,他曾說:“藝術可以賴政治而完成,但政治對于藝術的支配力并不甚大。”
随着時局演變,田漢也開始為民族救亡而呐喊。
1930年3月,他作為發起人之一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并成為上海左翼文化運動上司人。此後他創作的舞台劇《梅雨》《亂鐘》《暴風雨中的七個女性》等,以及電影《中國的怒吼》《三個摩登女性》,直接、硬核地直指政情。
1932年4月,田漢加入中國共産黨,和他的左聯同袍夏衍等人一起創作電影劇本。
這一年,34歲的田漢與20歲的聶耳見面了。
1934年夏天,聶耳(右)與田漢在上海合影。/豆瓣人物田漢詳情頁
1932年7月,聶耳以“黑天使”的筆名在報刊上發表多篇文章。一次,他在文章中批評音樂家前輩黎錦晖:“我們需要的不是軟豆腐,而是真刀真槍的硬功夫!”田漢由此注意到聶耳,專門找到這位年輕人,徹夜長談。
兩人很快就迎來了首次合作。1933年年初,在徐家彙聯華影業公司一廠的攝影棚内,田漢介紹聶耳加入中國共産黨,并邀請聶耳為影片《母性之光》譜寫《開礦歌》。之後兩年多時間裡,他們合作的歌曲占據了聶耳存世作品的四分之一。
1934年秋天,田漢以中國青年知識分子抗日為内容,創作了電影故事《鳳凰涅槃圖》,後來改名為《風雲兒女》。出于人身安全考慮,田漢不能公開露面,劇本是躲在一個小旅館臨時租用的房間裡完成的。
夏衍拿到田漢的手稿,将其改編成電影劇本,于1935年正式開拍。電影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歌詞寫在文稿的最後一頁,當時的歌名叫《軍歌》。
據夏衍回憶,文稿在編劇孫師毅桌上擱置了一段時間,後來他們發現後面幾頁被茶水弄濕了,歌詞中有幾個字已經模糊不清,夏衍和孫師毅仔細辨認後抄寫出來。聽說此事後,聶耳來找夏衍,提出自己想為它作曲。
作曲的時候,聶耳對歌詞加入了自己的了解。田漢後來在他的《影事追懷錄》中說:“我寫的《義勇軍進行曲》跟後來唱的略有出入,顯然是作曲者加了工。”聶耳三次修改了歌詞。
作曲家聶耳創作曲譜的手稿。/豆瓣人物聶耳詳情頁
田漢非常欣賞聶耳,在關于國歌創作的手稿中,他寫道:“我和聶耳合作過好些歌曲。他沒有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但他天賦甚高,有強烈的民族感情,又勇于學習。他的作品爽朗明快,善于處理别人很不易駕馭的語句。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着發出最後的吼聲’這句很不易駕馭,而他卻處理得很自然、有力。”
聶耳是在日本修改的曲譜初稿和歌詞,後把歌曲寄到上海,由電通影片公司于1935年5月9日正式錄音。《風雲兒女》上映以後,《義勇軍進行曲》迅速在全國流行。兩個月後的7月17日,聶耳在神奈川縣藤澤市鹄沼海濱遊泳時,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3歲。
近十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将結束時,在盟軍凱旋的曲目中,《義勇軍進行曲》名列其中。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确定《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10月1日,在标志着新中國成立的開國大典上,樂隊奏響《義勇軍進行曲》,54門禮炮齊鳴28響。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正式寫入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