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兒童視角下的林野盛宴與生命尊嚴

作者:光明網

作者:張崇員

著名作家張炜的新作《我的原野盛宴》與《愛的川流不息》都描叙了膠東海邊那片茂密蔥郁的林野,以兒童視野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時的美好,以及人在成長中的煩惱與憂傷。少年本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以這樣純潔質樸的眼光觀察自然萬物,正好與海邊原野自然美好的環境相契合,也使得叙述中帶有了一些傳奇魔幻色彩。

在《我的原野盛宴》中,采藥人老廣就講述了一個“精靈請客報恩”的故事,外祖母說“老廣這個人啊,哪裡都好,就是太能吹了”,“我”卻覺得,“老廣說的全是真的”,不僅自己信以為真,還效仿“老兔子精”給好朋友壯壯準備了一頓林中盛宴。而在“千鳥會”一節中,“我”又帶領讀者一起領略四季花草樹木的生長,認識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品嘗外祖母熬制的鮮美魚湯,到林中小屋探險過夜,一幅幅饒有新意、驚險刺激的場景躍然紙上,讀罷曆曆在目、回味無窮。

對于每個孩子而言,成長經曆是獨一無二的,同時這也是人生的一份饋贈。書中人物的經曆與現實形成一種呼應和關照,給當下的人們以啟示和反思。“我”從小在林野裡獨處,置身燈影高高的圍牆裡,“我像被關進了籠子的鳥兒”,“有些别扭”,“有些發慌”不習慣在人前說話,感覺“糟透”了。但“我”也有自己的長處,常年在林中奔跑,讓“我”輕而易舉地打破了校運會紀錄,此外,參加“勤工儉學”時,“我”當之無愧地成為采藥組的“無冕之王”……跟随作者的叙述,讀者可以反觀當下的教育,強調因材施教、培養創造力的重要性。

《愛的川流不息》采用了第一人稱回溯性叙事,由此,在兒童視角背後總會或隐或顯地存在一個成年叙述者的聲音,而且這種成年叙述者的聲音有時與兒童的視野産生出某種疏離,将作者的聲音和觀點直接推到讀者面前。比如有些章節,叙述者(或作者)的觀點痕迹過于明顯,直接議論的語言過多、過于直白,就像影視作品裡的“畫外音”過多,其結果是“議論”過度,适得其反。如,“我們與動物的相處中,極其享受這種無私的愛。有時候我們會在某個瞬間陷入深深的疑惑:它們憑什麼、為什麼,要這麼深深地、始終不渝地愛着我們?回答是它們依賴我們,要索取食物和其他。”這裡不僅進行了提問,還予以自問自答,将道理直白地推到讀者面前,有“灌輸思想”嫌疑,這樣的議論文中多處可見。

筆者認為,在文本叙述中,用“一根發絲去承載萬斤重擔”遠比直接展示萬斤重擔有力量,讓人物說話、用人物自己的言行去表達思想遠比直白地告訴讀者觀點更有藝術性,更具“留白美”。基于此,筆者更喜歡《我的原野盛宴》中通過人物言行表達思想、讓萬物自然發生的叙述方式,而《愛的川流不息》裡的直白抒情和議論部分可進行适當删減,如此可以留下更多“叙述空白”,讓讀者慢慢體會。(張崇員)

來源: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