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光明日報》上的柳青足迹

●1960年8月9日,刊發柳青的文章《談談生活和創作的态度》,文章寫道:重視文學技巧,但不要把文學技巧神秘化。借鑒是需要的。但當你有了豐富的生活閱曆的時候,前人對你才有更大的啟發作用……踏踏實實研究社會,研究人“解剖麻雀”,一手拿着望遠鏡,一手拿着顯微鏡,才能找到創造性地解決表現技巧問題的正路。

●1978年8月2日,刊發草明的文章《憶柳青》,文章寫道:讀柳青的作品,仿佛呼吸到西北高原的泥土的氣息;仿佛又回到富于革命精神的淳樸的西北人民中間;仿佛耳際重新響起那聽不完的柔揚跌宕的歌頌毛主席和黨中央的信天遊,和那清脆而又有節奏的駝鈴聲……

●1983年8月4日,刊發報道《〈柳青創作論〉出版》,報道指出,這是一部對柳青的小說創作進行全面綜合研究的專著。作者按照柳青創作活動的發展,對其早期短篇小說以及在現代文學史上有重要意義的長篇小說《種谷記》《銅牆鐵壁》分别作了認真細緻的分析。

●2006年4月7日,刊發報道《衆作家祭掃柳青路遙墓》,報道指出,清明到來之際,張锲、王巨才、陳忠實、葉廣芩、嚴家炎、何西來、白烨等文學界人士先後在西安、延安祭掃陝西已故作家柳青、路遙墓,表達對這些優秀作家的深切追思和崇高敬意。

●2015年5月21日,刊發報道《作家、評論家、研究學者座談柳青精神》,報道指出,由中國作家協會、陝西省委宣傳部、光明日報社聯合主辦的“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弘揚柳青精神”研讨會在京召開,與會者指出,身體力行地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自覺地履行一個作家對人民和時代的責任,是作家柳青為中國當代文學留下的寶貴精神财富。

●2018年11月23日,刊發段建軍的文章《柳青:“要想寫作,就先生活”》,文章寫道,某地有位年輕作家深入生活3年,年年被評為五好社員,卻怎麼也寫不出作品來。柳青認為,這位年輕作家深入生活本身沒有問題,之是以寫不出作品,是因為在進行對象化實踐時忘了自己的作家身份。如果他能把這種對象化實踐堅持到底,總結經驗,改變方法,即在保持作家的獨特性的前提下進行對象化實踐,一定會比那些脫離生活的作家更能取得成就。

●2019年7月5日,刊發白烨的文章《杜甫詩懷黎元難,柳青史鑄創業艱》,文章指出,他的“三個學校”說(生活的學校、政治的學校、藝術的學校),“六十年一個單元”說,都以簡明扼要的語言,強調了社會生活對于文學創作的重要,創作時專心緻志的重要。這種對于文學的認知,實際上就奠定了他必然操持現實主義的重要基石。

●2021年7月9日,刊發楊輝的文章《父老心中根千尺,春風到處說柳青》,文章寫道,為了在時代總體性的宏闊視域中應對和處理複雜的現實問題,柳青一方面用“眼睛瑣碎地掃描着周圍的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而另一方面又把眼光投向更廣大的世界”,“以便将自己所獲得的那些生活的細碎切片,投放到一個廣闊的社會和深遠的曆史的大幕上去檢查其真正的價值和意義”。他的《創業史》具有的澎湃思想和曆史容量,能夠代表一個時期時代精神的史詩性品質,亦與此密切相關。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20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