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齊魯以及與齊魯有關的狀元們(十二·李迪)

十二、“遺直”狀元李迪

在中國科舉史上,有個比較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大宋尤其是北宋時期的科舉狀元獲得者,成材率比其他朝代要高。特别是比明清時期的狀元成材率,明顯要高出很多。這裡所說的成材率,不僅是指官做得大,更有業績不凡的因素在其中。最後位極人臣、并且業績留名青史的狀元郎,北宋出了好幾位,比如呂蒙正、王曾等等,下面介紹的這位也是。以狀元獲得者身份留名于史冊,并不太難。而以業績青史留名,這個就很難了。

大宋景德二年(1005年)乙巳科狀元,乃濮州(今山東鄄城縣)人氏李迪。大宋的山東考生真給力,出了這麼多優秀狀元,給家鄉争足了面子。李迪的祖籍河北贊皇,其先人五代時為了躲避戰亂,才遷到了山東定居。雖說祖籍不是山東,但到了李迪這一代,他家已經在山東落地生根,算是道地的山東人了。鄄城縣歸菏澤市管轄,因為李迪的祖先是河北人之故,筆者才會在前面的篇章中說,有位狀元的菏澤籍說法,要打上一些折扣。

李迪與上篇所介紹的王曾,是前後屆的狀元學兄學弟。在齊魯學子中,連續誕生了兩位成為曆史名臣的狀元,這樣的巧合,是很罕見的。即便不說空前絕後,也應當算是個很不錯的看點。

在年輕時,李迪就以好學有才而知名。在勤奮求學的同時,他還懂得請求名家點撥指教,對于自身成長進步的重要性。有一次,李迪帶着自己的文章,慕名前去拜訪名重一時的文學家柳開。雖為大家,但柳開倒是沒有什麼架子,他仔細看了李迪的文章之後,大為稱奇,連連感歎道:“後生可畏,真是後生可畏啊!假以時日,你必将成為輔國之幹才!”名家就是名家,在這件事情上,柳開還真沒看走眼。

李迪中狀元的時候,三十有四。中狀元後,他先是被任命為将作監丞。将作監,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機關,隻有二十來個編制定員,主要負責朝廷祭祀事務。丞,是其中的低級辦事員。後來,李迪又擔任過徐州通判、兖州通判,三司鹽鐵副使,知制诰,亳州知州,永興軍知府,陝西轉運使等職務。

三司又稱“計省”,是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機構,元豐改制後被撤銷。三司總管全國貢賦和财稅事務,其最高長官為三司使,号稱“計相”。鹽鐵副使、度支副使、戶部副使,是三司分管不同業務的三個副職。鹽鐵副使,顧名思義,就是負責管理鹽鐵生産買賣事務的官員。鹽鐵經營收入,是國家重要稅源。此外,李迪還在多個職位任過職,最後位極人臣,兩度出任過大宋宰相職務。

史載,李迪是個精明強幹的官員,處理政務效率很高。他在擔任亳州(今安徽亳州)知州時,當地盜賊群發,曆任官府不斷發兵追剿,但收效甚微。李迪到任後,采取了欲擒故縱的政策。他暫息兵馬,冒着很大風險,深入盜賊活動頻繁地區微服私訪。經過細緻調查,很快就摸清了盜賊的結構分布情況,以及活動規律。然後,有針對性地派出精銳兵丁,進行精準打擊,很快便把各個盜賊團夥一一剿滅。對其中一些作惡多端的盜賊頭子,予以公開斬首示衆,對黑惡勢力形成了巨大震懾,一舉扭轉了當地的社會治安形勢。

在出任永興軍知府時,城裡有不少富豪子弟和地痞無賴,整日打架鬥毆、惹是生非。他們還強買強賣、欺行霸市,群眾苦不堪言。李迪在深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将幾個帶有黑社會頭子性質的家夥依法逮捕法辦,有力地震懾了其他小混混,使他們再也不敢搗亂鬧事,當地社會秩序大為好轉,赢得了群眾一緻好評。

為官之人,貴有情懷。缺乏人文關懷精神的官員,即使再能幹,也是不會得到群眾衷心擁戴的。李迪,就是個很有人文情懷的官員。他在京城任職時,有一年,有些地方頻發蝗蟲災害,不少群眾衣食無着。在這種情況下,李迪建議皇帝,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請發内藏庫”)來赈災,并減輕或者免除災區群眾的賦稅,以使他們渡過難關。

讓皇帝心甘情願地掏腰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李迪提意見的方式機智巧妙,使皇帝高高興興地采納了他的建議。一開始,皇帝還真有點不情願,表示可以讓政府财政部門寫個報告,向皇家賬戶拆借三百萬錢。李迪對皇帝是這麼說的:“普天之下的财物,不分内外,都是陛下您的,哪裡還用說什麼借不借的呢?如今财政緊張,皇上如果能把皇家賬戶上的錢拿出來赈濟受災群眾,更能表現出愛民如子的情懷,群眾更會感恩戴德的。”這件事情說明,給上司提意見建議,方式方法很重要。

有些官員為了讨好皇帝,經常不恤民力,大手大腳搞鋪張。對這種現象,李迪很是不滿。有一回,皇帝在召見李迪時,李迪建議他以後到各地視察,不要讓各地官員砍樹開道,大興土木,搞過于隆重的歡迎儀式。那樣做不僅擾民,還會造成很大的浪費。今後到各地出巡,讓地方上把驿站或者官府衙門宿舍簡單粉刷收拾一下,臨時住住也就可以了。皇帝倒也能從善如流,訓示有關部門就按李迪的意見辦。在這件事情上,李迪敢于表明自己的觀點,皇帝也算是比較寬容明白。

李迪的敢于直言,還表現在下面這件事情上。有個大将名叫曹玮,長期駐防邊關。有段時間,因為兵力不足,他屢次請求皇帝增派兵力,以鞏固邊防。曹玮的請求,引起了皇帝的不滿。他認為,曹玮這是在為自己的膽怯畏戰找借口,于是就想将他撤換掉。

李迪知道此事後,出以公心地為曹玮據理力争,認為他是據守西北邊防的最佳人選,是一個有勇有謀的戰将,而絕非膽小怕死之輩。要求朝廷增派兵力,實為事出有因。如果将他撤換,必将對邊防造成嚴重影響。日後,曹玮果如李迪所言,在應對北方少數民族入侵時,表現極為出色,打了好幾場漂亮仗,成為宋代少見的名将之一。

李迪是個姿态很高的官員。宋仁宗被立為皇太子以後,皇帝讓李迪給他做老師,并封他為太子太傅(一品)這樣的文官最高榮譽頭銜。李迪認為,以前太子的老師,并沒有這樣的先例。是以,自己不能接受這樣高的任命,隻肯以太子賓客(三品)的身份兼職。奸臣丁渭專權時,寇準被他誣陷罷相。時任皇帝趙恒,想讓深得自己信任的李迪接任宰相職務。但李迪以自己資曆尚淺、能力不夠為由,堅辭不受。後來,李迪被任命為宰相之後,又遭到丁渭的陷害,被找茬撤銷了宰相職務,發落到郓州做了知州。被發配到地方任職之後,丁渭依然對他不依不饒,幾乎将他迫害至死。

原本是個明白人的宋真宗趙恒,到了當政晚期變得有些昏庸了。不但辦了一些糊塗事,也用了一些深谙溜須拍馬之道的奸佞之徒,比如奸臣丁渭。在丁渭專權時期,小人當道,忠直之臣多遭構陷迫害,史稱“朝中正人為之一空”。民間亦有民謠流傳:“欲得天下甯,當拔眼中釘;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民謠所說“眼中釘”,指的是丁渭。“寇老”,指的則是寇準。丁渭垮台之後,王曾做了宰相,李迪才再度被起用。

跟自己的狀元學兄王曾一樣,李迪也是被劉太後記恨的人物。當年劉太後被立為皇後的時候,李迪曾極力反對。他認為,以劉太後的出身人品,不适合做國母。是以,劉太後在世時,也是打壓李迪的一股重要力量。有一次李迪進京彙報工作,劉太後對他說了這樣一番話:“當初你一直不同意我參與國家大事,現在看來你是錯了。我把當今天子(宋仁宗)培養成了這麼優秀的一位皇帝,不是有目共睹的嗎?”這仇記得,真是夠深。

劉太後挂了以後,李迪才被重新任命為宰相。後來,因為與另一個宰相呂夷簡鬧沖突,李迪再次丢了宰相官帽,被降職為刑部尚書兼亳州知州。這個呂夷簡,是名相呂蒙正的侄子。呂夷簡也是北宋時期一位能力出衆的名臣,但是做事比較專斷,不太能容人。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呂蒙正是這樣的宰相,王曾是這樣的宰相,李迪也是這樣的宰相,但呂夷簡不是。

西夏李元昊立國之後,屢次發兵攻宋。短短兩三年内,北宋和西夏之間,連續發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場著名戰役。在這三場戰役中,宋軍均遭受大敗,損失極為慘重。在這三場戰役中的表現,反映出了自趙匡胤之後,宋軍的真實戰鬥力。也難怪宋代能産生楊門女将那樣的奇葩故事傳說,男人打仗不行,人們便意淫了一幫本領高強的老太太、大嫂子、小媳婦出來,想象着她們能夠橫槍躍馬大破敵軍,叱咤風雲保家衛國。

這三場戰役的失利,在大宋朝野引起了巨大震動。作為有極強責任感的朝中大臣,李迪自然也憂心如焚。在國家有難之際,壯心未老的李迪,主動要求前去戍邊抗敵。但李迪的申請,未被皇帝準許。大約是出于對李迪的安慰,宋仁宗隻是任命他以彰信軍節度使這樣的武官最高虛銜,兼任了天雄軍知府。壯志未酬的李迪,便對官場仕途,有些心灰意冷了。一年後,李迪以年老體衰為由,主動提出退休申請,回家養老去了。

李迪的一個兒子做了京官之後,又把他接到了京城照料侍奉。宋仁宗聽說後,多次派人前去看望慰問,并想召李迪進宮議事,但李迪都以身體有病為由婉拒。這說明,拿得起放得下的李迪,對官場之事已經徹底看淡。

李迪以七十六歲的古時高齡,病逝于家中。李迪去世後,宋仁宗親自為他題寫墓碑,碑文為“遺直之碑”四字,并賜名他在故鄉的安葬地為“遺直鄉”。元末宰相脫脫,是這樣評價李迪:“李迪、王曾、張知白、杜衍,皆賢相也。四人風烈,往往相似”,“古人所謂社稷臣,于斯見之”。令人有點可惜的是,如今在鄄城縣,已經沒有了“遺直鄉”這樣的鄉鎮名稱。何為文化傳統,這應當就是。

為官不做苟且事,但留剛直在人間。宋仁宗、脫脫對李迪為人品行的這個評價,夠到位。

作者簡介:王離京,筆名谷荻,男,山東壽光人,1958年生于北京,畢業于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做過知青、勞工、教師、機關幹部,曾任山東警察學院副院長,二級警監。散文作家,系中國作協會員,發表出版作品累計三百餘萬字,多次獲獎并入選多種選本。相關作品成為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北京大學、香港大學等著名高校圖書館館藏書目,兩度入選山東省中國小生寒暑假讀一本好書活動前十位重點推薦書目。

壹點号谷荻

本文内容由壹點号作者釋出,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我要報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