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到來,萬物複蘇,池塘裡的養殖的魚蝦又迎來了新一年的生長季節。但與此同時,水産病害也随之大量發生。加州鲈、生魚、黃颡魚、叉尾鮰等特種魚養殖過程中,最容易出現,危害最大的病害就是細菌感染,氣單胞菌,愛德華氏菌,諾卡氏菌感染導緻的出血症,腸炎,爛身等病害,成為養殖是否成功的最大威脅。
此類細菌感染最有效的控制手段肯定就是使用抗生素,但是近些年來頻繁發生使用效果不好,投放後導緻批量死亡,反複發病等問題。
出現了這些問題,對我們養殖戶來說是直接和緻命的傷害,本文中我們并不讨論抗生素産品的品質控制,使用劑量和是否使用對症,這裡要談的是如何讓抗生素充分的發揮效用,如果你認為隻要對症抗生素投下就能解決魚類“傳染病”問題的話,那麼就大錯特錯了。

嚴重的諾卡氏菌感染
每一個養殖戶在使用抗生素進行疾病防控時,請認真思考以下問題
1.抗生素能解決細菌感染的問題,但是如果魚的本身的血液循環和物質攜帶都出現了嚴重的障礙,血液量很少,毛細血管無法擴張,還能夠發揮藥效嗎?
2.抗生素對魚肝腎髒都有嚴重的毒害作用,你在使用抗生素的時候,魚的肝髒承受得了嗎?
3.如果你的魚吃料已經很慢了,抗生素治療好大部分魚,剩下部分魚,由于攝入抗生素量不夠,體内細菌産生抗體,變成抗生素無法殺死的“超級細菌”,持續在池塘裡不斷傳染,再使用抗生素即會失效,這個問題又如何解決?
我們在現場走訪的時候,經常看到了,絕大多數養殖戶家裡擺滿了各種各樣抗生素的罐子,不斷在親戚朋友當中去走訪,打聽哪一種抗生素才是最有效的,甚至不惜铤而走險去接觸嘗試人用藥和禁藥……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咱們的養殖戶對于抗生素的使用,沒有一個總體上的認識和了解,不去改水增氧,不去做體質的改善,直接用抗生素想解決一切問題,那麼你必然會面對不良後果。
解決方案
1.抗生素使用前,必須盡一切可能調節魚類攝食狀态,調水增氧,同時使用效果良好的動保産品,促進魚吃料狀态,保證盡可能多數量的魚開口吃料,才能在治療時攝入足量對症抗生素;更要防止攝食不好的那部份魚攝入抗生素量不足,體内病菌産生耐藥性,進化為“超級細菌”,對已經康複的魚進行二次感染。
2.所有抗生素選用治療時血藥濃度高峰僅在一兩個小時之内,有效作用時間僅為數小時内,必須保證血液攜帶足夠量的抗生素達到魚體的患病部位,方能痊愈。
但易發細菌性疾病的高溫季節,魚經過長期投喂已經攝入過量營養,血液中膽固醇,甘油三酯,血紅蛋白,紅細胞等名額均異常,對于抗生素有效物質的攜帶能力減弱,将導緻抗生素治療不徹底,容易複發反病。
大量投喂的時節,魚類更容易出現的是代謝障礙,肝髒出現病變,腸道脂肪過量,表皮粘液減少,尾巴幹枯分叉,血液流動性差,(殺魚時血量很少),皮膚發炎脫粘,均是代謝發生障礙的表現。
代謝發生障礙時,魚類通過腸道攝入的抗生素同樣無法有效運輸,無法全面覆寫感染位置,導緻抗生素在高溫期運用失效。由此可見,在3~5天時間之内,快速能夠改善魚類代謝水準,恢複血液品質的産品配合抗生素一起使用,将會讓抗生素發揮更加良好的效果。
3.衆所周知,各型抗生素對肝髒,腎髒、脾髒均有毒性,在進行抗生素治療時,抗生素毒性分解和排放均會對體内肝、腎等器官造成巨大壓力。如果本身就帶有嚴重的肝髒病變的魚發生感染,養殖戶投放大量抗生素,非但不會治好魚,反而會因肝功能喪失導緻突發性大量死魚。
總結
水産養殖過程當中,需要随時對魚體内肝膽等器官進行保健和維護,隻有肝膽健康的魚才能夠承受大量抗生素突然介入後的沉重負擔,才不會因肝功能衰竭而引發次生病害。
近期案例
事發地: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杏壇鎮--劉老闆加州鲈魚塘
時間:2020年3月底
事件經過:加州鲈養殖過程中遇到疑似舒伯特氣單胞菌感染的問題,導緻每天死魚200斤!各種抗生素都輪番上陣,七八位當地醫生到場,均無法解決,死魚持續出現,沒有減少的迹象。
本案例說明:在使用抗生素殺菌消炎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魚的吃料狀态。保證盡可能多數量的魚開口吃料,才能在治療時攝入足量對症抗生素;
2.魚的肝髒狀态。保證魚的代謝正常,同時降低抗生素對肝髒,腎髒、脾髒的毒副作用;
3.魚的血液循環。必須保證血液攜帶足夠量的抗生素達到魚體的患病部位,方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