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加州鲈魚常見疾病的防治

加州鲈魚常見疾病的防治

一、細菌性疾病

1.爛鰓病

【病原】病原為柱狀黃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nmnari)。菌體細長、彎曲或直的杆狀,無鞭毛,革蘭氏染色陰性。

【流行特點】一般流行于4-10月,以夏季最為流行。水溫15℃以上開始發病,20℃以上開始流行。在15-35℃範圍内,水溫越高,發病越快,緻死時間越短。

【主要症狀】病魚行動緩慢,反應遲鈍,常離群獨遊;體色發黑,尤以頭部為甚。打開病魚鰓蓋,常常看到鰓蓋骨内表皮往往充血。鰓絲腫脹,常有白色或土黃色黏液,病情嚴重是可看到從鰓絲末端開始,沿鰓瓣邊緣均勻的爛成一圈。唇端發炎充血,糜爛。

【防治】

(1)魚苗下塘前,用2~4%的食鹽水藥浴5-10分鐘。

(2)強氯精全池潑灑,用量為200-300g/畝.米,每日一次,連用1~2次。

(3)溴氯海因 全池潑灑,(以溴氯海因計),20-30mg/畝.米。每日1次,病情嚴重,連用2次。

(4)在任選(2)(3)一種措施外潑時,同時内服諾氟沙星,(以諾氟沙星計)每千克魚體中每日1次拌餌為15-20mg;或使用磺胺類藥物拌餌投喂,連用3天。

2.白皮病

【病原】病原為白皮假單胞菌(Pseudomonas dermoalba),曾稱為白皮極毛杆菌等。多數兩個相連,極端單鞭毛或雙鞭毛,有運動力,無芽孢,無莢膜,革蘭氏染色陰性。

【流行特點】水溫25℃以上為流行季節,一般感染5cm以下的魚苗及夏花階段,發病後2~3天就會造成大量死亡;每年6-8月為流行季節,尤其在夏花分塘前後因操作不慎,對魚體造成機械損傷或體表有大量車輪蟲等原生動物寄生時魚體受傷後,病原菌趁虛而入,造成感染暴發流行。

【主要症狀】初期,尾柄處發白,随病情發展,自背鳍基部後面的體表全部發白。病情嚴重時,尾鳍潰爛,殘缺不全。病魚頭上尾下,不久即死亡。

(1)徹底清塘,使用乾界生物底康菌20kg/畝對塘底進行處理。

(2)選擇優質健康苗種。魚種下塘前,用2~4%的食鹽水藥浴5-10分鐘。

(3)捕撈、運輸過程中,避免魚體受傷;發現魚體體表有寄生蟲時及時殺滅。

(4)強氯精全池潑灑,用量為200-300g/畝.米,每日一次,連用1~2次。

(5)外潑同時内服甲砜黴素或氟苯尼考,連用3~5天。

加州鲈魚常見疾病的防治

3.腸炎病

【病原】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Aeromomas hydrophila)、豚鼠氣單胞菌(A.caviae)、腸型點狀氣單胞菌(Aeromonas punctta f. intestinalis)等。極端單鞭毛,有運動力,無芽孢,革蘭氏染色陰性短杆菌,兩端鈍圓。

【流行特點】全國各地均有發生。流行水溫為18℃以上,25~30℃為流行高峰。從魚種至成魚均有發生。

【主要症狀】剖開魚腹,早期可以發現腸壁充血發紅,腫脹發炎,場内無食或者隻在腸後段有少量食物,腸内有黃色黏液。疾病後期,可見全腸充血發炎,腹部膨大,有腹水,肛門常紅腫外突,輕壓腹部或者将頭部提起,即有黃色黏液或血膿從肛門處流出。

(2)選擇優質健康苗種。魚種下塘前,用8~10mg/L的漂白粉浸洗15-30分鐘。

(3)養殖過程中,保持水質清潔,每15天使用乾界底淨片配合優水菌和複合光合菌調節水質。

(4)使用酰胺醇類藥物進行治療,每千克魚體重每日2~3次,每次拌餌投喂甲砜黴素粉(規格為100g:5g)0.35g,連用3-5天;或者使用乾界腸康120或複合乳酸菌按照2%拌餌投飼;或使用乾界生物丁酸梭菌拌餌投飼,使用方法為拌料80kg-100kg/250g,連用3-4天。

4.潰瘍綜合征

【病原】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Aeromomas hydrophila)和點狀氣單胞菌點狀亞種(Aeromonas punctta f. punctta)等。分離菌株為革蘭氏染色陰性杆菌,兩端圓形,多數兩個相連,極端單鞭毛,有運動力,無芽孢。

【流行特點】該病在每年的12月到翌年4月較為常見,危害對象以成魚為主,損傷後很容易感染病原,導緻發病。

【主要症狀】病魚體側、尾部、腹部、頭部、鳍條基部出現大小不一的發炎病竈,病竈處充血發炎,鱗片脫落,表皮及真皮潰爛,嚴重時可以看到魚骨。病竈形狀多為圓形或橢圓形,并伴有水黴病發生。

(2)養殖過程中,拌料投喂乾界生物多元應激靈,80-100kg/500g,提高魚體的免疫力。

(3)發病魚塘,使用聚維酮碘溶液或二氧化氯等全池潑灑藥浴。

(4)外潑藥浴的同時内服恩諾沙星或氟苯尼考進行治療;愈後使用乾界生物複合乳酸菌或丁酸梭菌調節腸道菌群平衡,增強免疫力。

5.細菌性敗血病

【病原】病原為嗜水氣單胞菌(Aeromomas hydrophila)。同屬的溫和氣單胞菌、豚鼠氣單胞菌、舒伯特氣單胞菌等也有一定的緻病性。嗜水氣單胞菌為革蘭氏染色陰性短杆菌,單個或成對或短鍊,極端單鞭毛,有運動力,無芽孢和莢膜。

【流行特點】從夏花魚種到成魚均可感染,可發生于精養池塘、網箱和水庫等養殖模式流行時間為3-11月,高峰期5-9月。

【主要症狀】疾病早期,病魚上下颌、口腔、鰓蓋、眼睛、鳍基及魚體兩側輕度充血,腸内少食,部分魚還有鱗片豎起、肌肉充血和鳔壁後室充血等症狀。病情嚴重的魚厭食或不吃食,靜止不動或發生陣發性亂遊亂竄,有的在池邊摩擦,最後衰竭死亡。

(1)徹底清塘,清除底泥,使用乾界生物底康菌20kg/畝對塘底進行處理,改善水體生态環境。

(2)選擇優質健康苗種。魚種下塘前,用15~20mg/L的高錳酸鉀水溶液藥浴15-30分鐘。

(4)用0.2~0.3mg/L三氯異氰尿酸全池潑灑或用苯紮溴铵全池潑灑進行消毒處理。

6.諾卡菌病

【病原】病原為主要由諾卡菌感染引起,短杆狀或細長分枝,生長緩慢,革蘭氏染色陽性,無運動力,在血平闆培養基上菌落呈白色沙粒狀。

【流行特點】近年常發生的疾病,5—7月為流行期,以危害成魚為主,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而且嚴重影響成魚的商品價值。

【主要症狀】病魚食欲減退,離群獨遊于水面或池邊,體色變黑。解剖觀察,脾、腎、肝、腸系膜、鳔等處布滿小白點,類似于結節狀物。

嚴重時腎髒,腮耙骨和肌肉有較大的白色隆起膿包,剖開後,流出白色或帶帶紅色血的膿汁,即腐爛的肌肉或脂肪組織并混有血細胞和諾卡菌形成。

諾卡氏菌感染的患魚有鰓結節型和軀幹結節型兩種類型。

①鰓結節型:在鰓絲基部形成乳白色的大型結節,鰓明顯褪色。

②軀幹結節型:在軀幹部的皮下脂肪組織和肌肉發生潰瘍,外觀上呈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的結節。心髒、腎髒、脾髒和鳔等處也有結節。在所有的病竈處有發炎反應。

(2)養殖過程中,保持水質清潔,每15天使用乾界底淨片配合優水菌和複合光合菌調節水質。

(3)加強飼養管理,定期添加乾界生物多元應激靈和複合乳酸菌,提高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

(4)使用恩諾沙星和諾氟沙星等針對革蘭氏染色陽性菌有抑制作用的藥品拌飼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