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到来,万物复苏,池塘里的养殖的鱼虾又迎来了新一年的生长季节。但与此同时,水产病害也随之大量发生。加州鲈、生鱼、黄颡鱼、叉尾鮰等特种鱼养殖过程中,最容易出现,危害最大的病害就是细菌感染,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诺卡氏菌感染导致的出血症,肠炎,烂身等病害,成为养殖是否成功的最大威胁。
此类细菌感染最有效的控制手段肯定就是使用抗生素,但是近些年来频繁发生使用效果不好,投放后导致批量死亡,反复发病等问题。
出现了这些问题,对我们养殖户来说是直接和致命的伤害,本文中我们并不讨论抗生素产品的质量控制,使用剂量和是否使用对症,这里要谈的是如何让抗生素充分的发挥效用,如果你认为只要对症抗生素投下就能解决鱼类“传染病”问题的话,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严重的诺卡氏菌感染
每一个养殖户在使用抗生素进行疾病防控时,请认真思考以下问题
1.抗生素能解决细菌感染的问题,但是如果鱼的本身的血液循环和物质携带都出现了严重的障碍,血液量很少,毛细血管无法扩张,还能够发挥药效吗?
2.抗生素对鱼肝肾脏都有严重的毒害作用,你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鱼的肝脏承受得了吗?
3.如果你的鱼吃料已经很慢了,抗生素治疗好大部分鱼,剩下部分鱼,由于摄入抗生素量不够,体内细菌产生抗体,变成抗生素无法杀死的“超级细菌”,持续在池塘里不断传染,再使用抗生素即会失效,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
我们在现场走访的时候,经常看到了,绝大多数养殖户家里摆满了各种各样抗生素的罐子,不断在亲戚朋友当中去走访,打听哪一种抗生素才是最有效的,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去接触尝试人用药和禁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咱们的养殖户对于抗生素的使用,没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和了解,不去改水增氧,不去做体质的改善,直接用抗生素想解决一切问题,那么你必然会面对不良后果。
解决方案
1.抗生素使用前,必须尽一切可能调节鱼类摄食状态,调水增氧,同时使用效果良好的动保产品,促进鱼吃料状态,保证尽可能多数量的鱼开口吃料,才能在治疗时摄入足量对症抗生素;更要防止摄食不好的那部份鱼摄入抗生素量不足,体内病菌产生耐药性,进化为“超级细菌”,对已经康复的鱼进行二次感染。
2.所有抗生素选用治疗时血药浓度高峰仅在一两个小时之内,有效作用时间仅为数小时内,必须保证血液携带足够量的抗生素达到鱼体的患病部位,方能痊愈。
但易发细菌性疾病的高温季节,鱼经过长期投喂已经摄入过量营养,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红蛋白,红细胞等指标均异常,对于抗生素有效物质的携带能力减弱,将导致抗生素治疗不彻底,容易复发反病。
大量投喂的时节,鱼类更容易出现的是代谢障碍,肝脏出现病变,肠道脂肪过量,表皮粘液减少,尾巴干枯分叉,血液流动性差,(杀鱼时血量很少),皮肤发炎脱粘,均是代谢发生障碍的表现。
代谢发生障碍时,鱼类通过肠道摄入的抗生素同样无法有效运输,无法全面覆盖感染位置,导致抗生素在高温期运用失效。由此可见,在3~5天时间之内,快速能够改善鱼类代谢水平,恢复血液质量的产品配合抗生素一起使用,将会让抗生素发挥更加良好的效果。
3.众所周知,各型抗生素对肝脏,肾脏、脾脏均有毒性,在进行抗生素治疗时,抗生素毒性分解和排放均会对体内肝、肾等器官造成巨大压力。如果本身就带有严重的肝脏病变的鱼发生感染,养殖户投放大量抗生素,非但不会治好鱼,反而会因肝功能丧失导致突发性大量死鱼。
总结
水产养殖过程当中,需要随时对鱼体内肝胆等器官进行保健和维护,只有肝胆健康的鱼才能够承受大量抗生素突然介入后的沉重负担,才不会因肝功能衰竭而引发次生病害。
近期案例
事发地: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镇--刘老板加州鲈鱼塘
时间:2020年3月底
事件经过:加州鲈养殖过程中遇到疑似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的问题,导致每天死鱼200斤!各种抗生素都轮番上阵,七八位当地医生到场,均无法解决,死鱼持续出现,没有减少的迹象。
本案例说明:在使用抗生素杀菌消炎前,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鱼的吃料状态。保证尽可能多数量的鱼开口吃料,才能在治疗时摄入足量对症抗生素;
2.鱼的肝脏状态。保证鱼的代谢正常,同时降低抗生素对肝脏,肾脏、脾脏的毒副作用;
3.鱼的血液循环。必须保证血液携带足够量的抗生素达到鱼体的患病部位,方能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