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徽省化工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李朝東
一、全球陷入生态危機,“碳中和”成世界共識
公元3000年前,人類社會由狩獵文明進入農業文明階段,開始了對地球生态系統的幹擾和影響。到18世紀,人類進入工業文明階段,其特征是:科學進步推動社會生産力快速增長,大工業崛起、城市擴張、人口暴增,化石能源和礦産資源的開發利用規模水漲船高,從那時起,社會生産對大自然的索取和傷害不可逆轉地蔓延擴散。200多年間,人類創造并享受着空前的物質财富和發達的物質文明,而日益增長的能源消耗、溫室氣體及污染物排放,釀成了生存環境的嚴重破壞。
據測算,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三種溫室氣體量分别以0.4%、0.9%和0.25%的年率迅速增加,整個生态系統平衡已被打破。根據有關研究機構的報告,自1750年以來,全球累計排放了一萬多億噸CO2,其中發達國家排放占比約80%。僅在20世紀的100年中,人類共消費煤炭1420億噸、石油2650億噸、鋼鐵380億噸、鋁7.6億噸、銅4.8億噸;大氣中CO2濃度由20世紀初的290ppm以下上升到380ppm;地球表面平均溫度上升了0.74度左右;海平面上升了10厘米左右。2019年11月25日,世界氣象組織(WMO)在日内瓦釋出的《溫室氣體公報》指出,2018年全球CO2平均濃度已達407.8ppm,是1750年工業化前的147%。據統計,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到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累計排放二氧化碳1700億噸,歐盟累計排放1200億噸。
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階段毫無節制地消費化石能源,将溫室氣體和污染物傾洩到大自然中,使環境遭到破壞,也為他們自己埋下了災難的禍根。1930年比利時的馬斯河谷事件、1943美國的洛杉矶光化學煙霧事件、1948年美國的多諾拉煙霧事件、1952年的倫敦霧事件、1953年的日本水俣病事件、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1955年—1972日本的骨痛病事件、1984年的印度博帕爾事件、1986年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件等,都是震驚世界的惡性污染災難。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化、物種滅絕、疾病流行、生物多樣性銳減、自然災害頻發等,早就向人類發出了工業文明危機的信号,提醒人類:工業文明是生态災難的始作俑者。支撐工業文明的化石能源消費是溫室氣體的最主要來源,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統計,化石能源消費産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約占世界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72%,2019年排放量達到342億噸。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警告說,如果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18厘米~59厘米,足以讓馬爾代夫遭遇滅頂之災。
殘酷的現實使先進的人們早在100年前就覺察到了生态災難會要降臨,人類将會陷入生存危機,發出了“敬畏生命”、“環境倫理”的呐喊,認為工業文明是災難與死亡的制造者,必須向生态文明轉型。
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首次召開人類環境會議,正式吹響了人類共同面對全球環境挑戰的号角,發表了《人類環境宣言》,之後又于1982年發表了《内羅畢宣言》,1992年發表了《裡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主旨精神都是保護地球,建構人類生态文明。
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要求各國共同努力,将溫度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在2008年至2012年間,全球主要工業國家的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京都議定書》約定的目标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6種溫室氣體的相關資料見表1。
《巴黎協定》于2015年12月12日在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巴黎氣候大會)上通過,2016年4月22日在美國紐約聯合國大廈簽署,2016年11月4日起正式實施。《巴黎協定》是繼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1997年《京都議定書》之後,人類曆史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第三個裡程碑式的國際法律文本,形成2020年後的全球氣候治理格局。
《巴黎協定》的最大貢獻在于明确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名額”。協定指出,各方将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準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内,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攝氏度之内而努力。要求全球盡快實作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本世紀下半葉實作溫室氣體淨零排放,降低氣候變化給地球帶來的生态風險以及給人類帶來的生存危機。2019年9月聯合國專門召開了氣候峰會,要求各國制定碳中和規劃。《巴黎協定》簽署後,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行動起來,制定碳中和目标,如歐盟承諾2050年、德國和法國承諾2050年實作碳中和等。中國是《巴黎協定》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赢得了世界各國的尊重和支援。
二、中國的大國擔當
中國改革開放後的發展奇迹驚豔全球,經濟規模于2010年超過日本,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的中國是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世界第一貨物貿易大國,世界唯一擁有全工業體系的國家,幾十種大宗化工産品的産能産量高居世界榜首。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大國、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及甲烷排放國。2019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量達到141.7艾焦耳(約合34.17億噸标油或48.81億噸标煤),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24.3%,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氣、可再生能源分别占57.6%、19.7%、7.8%、4.7%。化石能源消費排放CO2 98.3億噸,占世界總排放量的28.8%。 2020年,中國全年能源消費量49.7億噸标準煤,增速為2%,其中煤炭消費占比降至56.5%。
中國正處于實作工業化的關鍵期,對能源的需求還在增長;中國的資源禀賦結構決定了煤炭在相當長的時間内仍将是主導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還要增長。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另一個原因是能源強度高,也就是說萬元GDP能耗高,2020年為0.402噸标煤,是世界平均水準的1.8倍、美國的2.5倍、歐盟的3.3倍、日本的4.3倍。
中國是一個講原則、負責任、敢擔當的世界大國。2012年11月,國家上司人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央把建設生态文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5年9月,國家上司人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當今世界,各國互相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建構以合作共赢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碳減排問題上,中國的态度堅定而且明确。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宣布,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達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同年12月12日,國家上司人在世界氣候雄心大會上再次宣布,到2030年,中國機關國内生産總值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費的比重将達到25%左右。這是近10年來國際上應對氣候變化發出的最積極信号,堅定了全球實作2℃溫控目标的信心,彰顯了大國擔當,也為建設“美麗中國”和中國能源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
據悉目前我國正在研究編制2030年碳達峰規劃。
三、化工行業面臨挑戰
中國的化學工業總量(主營業務收入,不包括油、氣、化學礦開采,原油煉制。下同)在2010年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2019年,中國化學工業的銷售收入達到6.9萬億元人民币,超過美國化學工業近3倍。中國化學工業的強勁增長勢頭和巨大發展潛力,散發出令世界矚目的青春氣息。目前,中國化工産能占全球的40%,化工市場占全球的40%,20多種化工産品的産能産量居世界第一位。有機構預測,到2030年中國化工市場将占到全球化工市場的50%。
目前中國化學工業涵蓋基礎原材料、化工中間體、精細化學品和高端化工材料的所有品類,包括煤化工、鹽化工、農用化工、橡膠化工、醫藥化工、國防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工、生物化工、化工裝備等子行業,能生産4萬多個産品,形成了上下遊互相銜接、齊全配套的化學工業體系。
2020年,中國化工行業實作主營業收入6.57萬億元,比上年下降3.6%,累計實作利潤總額4279.2億元,比上年增長25.4%。合成樹脂産量1.04億噸,增長7%;合成纖維(聚合)單體産量7418.8萬噸,增長8.2%;輪胎外胎産量8.18億條,增長1.7%。
中國雖然是世界第一化工大國,但不是化工強國。化工大國是指生産規模大、技術含量低、競争力控制力弱;化工強國是指生産規模小、技術含量高、競争力控制力強。中國正在向化工強國目标奮力攀登,處于由大變強的關鍵期。“碳達峰”“碳中和”将引發一場前所未有的産業革命,其最終結果無疑有利于化工做大做強,但會對化工行業造成多大的沖擊力,目前難以精準預測。無論如何,既要按時達峰,又要保持發展勢頭,必定要經曆鳳凰涅槃式的痛苦考驗。
(一)高能耗,高排放
石油和化工行業(包括化工、油、氣、化學礦開采,原油煉制)是我國六大高能耗行業(鋼鐵、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及煉焦、化工、電力)之一,六大高能耗行業的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80%左右;2018年石油和化工全行業能源消費總量高達5.87億噸标準煤,居工業部門第二位。
特别值得關注的是現代煤化工。2018年我國煤制油産能達到1053萬噸/年,煤制天然氣産能51.05億方/年;煤(甲醇)制烯烴1371萬噸/年,産量占全國烯烴産量的20%;煤制乙二醇産能433萬噸/年,産量占全國乙二醇産量的37%;煤制甲醇成為已經成為行業主角,産能達到6236萬噸/年,産量占比達到85%。2018年現代煤化工産業原料煤轉化能力約1.6億噸标煤。
40多年的艱辛培育,産業規模、産品種類、技術水準均居世界首位的中國現代煤化工産業,已經壯大成為中國化工行業的重要生力軍,因為高能耗高排放,無疑将命途多舛,怎樣才能把能耗降下來、二氧化碳排放減下來、經濟效益提上去,做到逆勢發展,着實難以預料!
煤炭燃燒是我國最大的污染源和溫室氣體來源,燃煤煙塵排放量占全國總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占85%、氧化氮排放量占67%、二氧化碳排放量占80%,這其中化工尤其是煤化工的貢獻不可小觑。
(二)發展短闆
中國化工發展成就顯著,但發展短闆十分突出。具體表現:一是基礎化工産品占比過大,化工新材料和專用化學品占比過低;高端産業發展滞後,結構十分不平衡。二是精細化工率(即精細化學品占全部化學品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化學工業整體技術水準的标志)低,2018年歐美日等國家的精細化工率都高達68%-69%,我國隻有45%左右。三是低端産品過剩、高端産品短缺的局面亟待改善,高端聚烯烴、高性能橡膠、工程塑膠等高端産品嚴重依賴進口,2019年自給率約61%,其中高端聚烯烴自給率僅為39%;茂金屬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辛烯共聚聚乙烯等高端聚乙烯進口量達640萬噸,約占我國聚乙烯進口量的40%。四是在技術創新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明顯,如原油直接制化學品技術、煤炭直接制化學品技術、天然氣直接制乙烯、丙烯技術、CO2綜合利用技術、光合成技術、生命科學技術、新能源技術、高端精細化學品技術等高端、前沿技術方面,我國企業的研發水準和國際先進水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五是安全環保形勢依然嚴峻。據不完全統計,全行業每年危險廢物産生量約為1500萬噸左右,在《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與石化相關的有28大類,占56%,226個廢物代碼中占45%;全行業VOCs排放量約500萬噸,占工業VOCs排放量的40%。2019年響水天嘉宜化工“ 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調查報告釋出,事故造成78人死亡、76人重傷,直接經濟損失達19.86億元。六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減排形勢嚴峻。
安全、環保、“碳達峰”“碳中和”可謂是壓在石油和化工行業頭頂上的“三座大山”,隻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靠愚公移山精神挖山不止、靠萬裡長征精神突圍前進,才能夠排除萬難,到達勝利的彼岸。
四、安徽化工為實作“碳達峰”“碳中和”而奮鬥
《巴黎協定》的簽署,表明人類正在為走出工業文明,進入生态文明時代做好思想和精神準備。現代文明的生态轉向,是一個偉大的曆史轉折和人類文明的再一次飛躍,既是文明革命,也是思想革命和技術革命。全球的共識和實踐已經昭示,綠色低碳發展、能源革命、技術革命,是承載生态文明革命前行的三駕馬車。
2021年4月2日,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時,國家上司人表示:“新發展階段對生态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下大力氣推動綠色發展,努力引領世界發展潮流。”作為全球生态文明革命的實際引領者,中國已經就“碳達峰”“碳中和”向世界作出了莊嚴承諾。我們每一家化工企業,都有責任為國家兌現承諾做出應有的貢獻。
供給側改革還在路上,新冠疫情、中美貿易戰影響疊加,安徽化工發展困難陡增;距離“碳達峰”目标實作僅剩下不到10年,好似白駒過隙。實作“碳達峰”,隻能走低碳、綠色、高品質發展之路,别無他途。曆史經驗證明,隻要我們認清目标,把好方向,找準道路,一定能夠通過發展化險為夷,實作産業興旺和“碳達峰”雙赢勝局。關于我省化工企業如何應對新挑戰,開辟新局面,提幾點參考意見供參考。
(一)慎重決策擴建或建立高能耗項目
從現在起到“碳達峰”還有近10年時間。在此期間,化石能源消耗還要持續增加,碳排放還必須有一定增長空間,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關于工業化和碳排放的規律,人們把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蒙·庫茲涅茨提出的經濟發展與收入配置設定不平等關系曲線(U型曲線)用于表達個人所得與碳排放規律,概括出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關系的庫茲涅茲U型曲線。見圖1.
在圖1中,橫軸X表示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具體劃分為a、b、c、d、e五個區段,即自然經濟區段(a)、工業化區段(b)、過渡轉型期區段(c)、後工業化區段(d)和生态經濟區段(e)。縱軸Y表示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碳排放水準。
圖1 經濟發展對碳排放影響的庫茲涅茲U型曲線
很顯然,目前我國處于過渡轉型區段。高耗能必然造成溫室氣體高排放。從能源轉化體系的角度看,高耗能項目是低能耗項目的先驅。沒有高能耗的電石産業(生産1噸電石耗電約3200千瓦時),就沒有占中國聚氯乙烯總産能85%的電石法聚氯乙烯,就沒有規模龐大的低能耗的耗聚氯乙烯加工産業及含氯精細化工産業;沒有高能耗的晶體矽産業(生産1噸多晶矽耗電約10萬千瓦時,用多晶矽拉制一噸單晶矽耗電約4.2萬千瓦時),就不存在空前發達的光伏發電、內建電路等低能耗電子資訊産業,就不可能發生第三次工業革命,人類就不可能進入資訊社會。也就是說,低能耗産業隻有立足于付出了慘重能耗代價的高能耗産業才會有發展的前提。
應該以科學、理智态度對待高能耗項目建設問題。我們不應該因為要在2030年實作“碳達峰”目标就将高能耗項目全盤否定、一棍打死。對于少數有利下遊結構調整,産業鍊完善、高品質發展、能耗效益最大化的高能耗項目,綜合考量結果證明能夠促進而不會拖延“碳達峰”的高能耗項目,還是應該不失時機地加快建設,并在2030年前投産達産,發揮效益。如果是單純為了擴大企業規模、增加低端産品産能而盲目搶建的高能耗項目,則應堅決予以禁止。
(二)積極拓展二氧化碳的工業化利用
二氧化碳是溫室氣體,但如果能被應用于工業生産,就成為了工業原料,變廢為寶,造福人類。長期以來,科學家們锲而不舍地探索二氧化碳處置方案,取得了積極成就,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CCUS。在“碳達峰”“碳中和”形勢逼人的今天,下更大力氣開發二氧化碳基新技術、新産品、新材料,拓展二氧化碳應用廣度和深度,尤為緊迫。化工行業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也是二氧化碳利用大戶,擁有最強技術優勢,更應該身先士卒,有所建樹。
截止目前,正在大力研發中的二氧化碳轉化技術大緻有以下幾個領域,有的研究成果已經比較成熟。
1 CO2加氫制化學品
(1)CO2加氫制甲醇
(2)CO2加氫制甲酸
(3)CO2加氫制汽油
(4)CO2加氫制低碳烯烴
(5)CO2加氫制α-烯烴
(6)CO2催化加氫合成異構烷烴
(7)CO2低溫高效加氫制甲醇
2 CO2與甲烷反應
(1)催化重整制合成氣
(2)直接轉化制含氧化合物
3 CO2制化學品
(1)環氧化合物與CO2加合成環狀碳酸酯
(2)CO2制碳酸二甲酯/乙二醇
(3)CO2制MMA/丁酸丁酯
(4)CO2制芳烴
(5)CO2資源化合成DMF
4 CO2轉化為CO
5 CO2轉換為可再生能源
(1)CO2轉化為新型燃料
(2)CO2轉化為可再生能源
6 CO2的其他應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1">(三)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膠(PPC)</h1>
PPC是以二氧化碳與環氧丙烷或環氧乙烷等環氧化合物催化合成得到的脂肪族聚碳酸酯聚合物。國外最早研究研究PPC的國家是美國和日本,我國于1985年開始立項研究。我國已經成功開發出CO2降解塑膠,以工業CO2和烴為原料共聚而成,其中CO2含量為31%~50%。PPC目前主要用于發泡材料、薄膜包裝材料和醫用材料。
将二氧化碳合成為高分子産物的關鍵是催化劑技術。河南天冠與中山大學合作,建設了5000噸/年PPC生産裝置。内蒙古蒙西集團公司采用長春應化所技術,利用水泥生産過程中的二氧化碳,已建成3000噸/年PPC生産裝置,産品主要應用在包裝和醫用材料上。中科院長春應化所與中海油合作,在海南東方化工城建設了3000噸/年PPC生産裝置。浙江台州邦豐塑膠有限公司2010年6月開始利用長春應化所的專利技術,在浙江溫嶺市上馬工業區建設3萬噸/年二氧化碳基塑膠生産線,2012年一期1萬噸/年項目建成。江蘇中科金龍化工有限公司已建成22萬噸二氧化碳基聚碳酸亞丙酯多元醇生産線和160萬噸高阻燃保溫材料生産線。
以上這些二氧化碳轉化及應用途徑,有的已經具備産業化條件,有的還在工業試驗階段,不一定都能實作工業化,但是已經表明,锲而不舍的研究探索必定會為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提供更多可能和選擇。我省化工企業應該密切關注相關領域的科技進展,拓寬二氧化碳應用領域,為實作碳減排奠定基礎。
(四)加快補齊、延伸或重構産業鍊
鍊條式發展向來是化工行業的特色之一。企業尤其是大型、原材料型化工企業,如果僅限于橫向擴充而不縱向延伸,往往會削弱抗風險能力,影響資源投入的高值化。建構産業鍊,一般都是低能耗項目,有利于在提升企業競争力的同時貢獻碳減排碳達峰,容易獲得政府支援。從我國化工發展現狀看,首先應該高度關注的是高端精細化工品和高端合成材料。
1、高端精細化工品
高端精細化工品品種繁多而且在不斷增加。目前在我國需求最
迫切、最受市場青睐的是高端電子化學品。
2、生物可降解塑膠
生物降解塑膠是指在自然環境下通過微生物的生命活動能很快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的高分子材料,按其來源可分為天然高分子材料、微生物合成材料、化學合成材料。全球研發出的生物可降解塑膠有幾十種,但能夠實作工業化生産的為數不多。
據英國《鏡報》報道,自20世紀50年代初到2015年,人類共産生了83億噸塑膠,其中63億噸已經變成了廢棄物。在這些廢棄的塑膠制品中,僅僅隻有9%被回收,12%被焚燒,其餘的76%則被埋在垃圾填埋場裡,或丢棄到自然環境中,成為嚴重的污染源。
在此社會背景下,可降解塑膠逐漸成為世界上炙手可熱,群雄追逐的明星産品,可降解塑膠的研發、生産和普及應用成為了世界研究熱點。2019年12月1日《科學美國人》月刊網站發表了“2019年十大新興技術——勢必改變世界現狀的技術”文章,評選出2019年十大新興技術,其中第一位是生物降解塑膠。
大量使用一次性塑膠所産生的廢棄塑膠已經成為一大環境公害,引起世界關注。各國紛紛制定禁塑令限期禁用一次性塑膠制品,改用可降解塑膠,這為可降解塑膠創造了空前未有的發展機遇。在中國,目前具備工業化生産條件的可降解塑膠品種見表7.
可降解塑膠發展前景無可置疑,在我國風頭正勁、方興未艾,不屬于高能耗産業,省内有條件的化工企業應不失時機加快發展。如果條件不具備,且不可盲目跟風,一哄而上,防止得不償失,欲速不達。
五、結語
(一)冷靜分析,适應形勢
“碳達峰”“碳中和”是拯救人類未來的全球共識。實作“碳達峰”“碳中和”是空前浩大的世紀工程,需要通過工業革命、能源革命、技術革命、消費革命加以實作。中國實作這一目标,要付出高出西方國家數倍的艱苦努力。發達國家是自然達峰,有50年或更長時間達到“碳中和”,而我國由于發展階段使然,從“碳達峰”到“碳中和”時間隻有發達國家的一半。
發達國家已經行動起來。歐美大石油公司正在推動戰略轉型,從國際石油公司轉為國際能源公司,發展趨勢是低碳化、電氣化、數字化。英國BP公司宣布10年後油氣産量消減40%,成立了天然氣與低碳闆塊,将供氣、供電、氫能和碳普集業務整合,2030年營運排放将比2019年減少30%~35%,上遊生産過程中的碳排放減少30%~40%,比2019年降低至少15%,力争2050年作業和上遊業務實作淨零排放,2060年實作碳中和。荷蘭殼牌公司争取2030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綜合電力供應商,新能源生産占比為20%。法國道達爾公司宣布2035年天然氣在其能源生産結構中占比提升至60%,低碳業務占比提升至20%,2050年實作碳中和。德國巴斯夫公司的目标是2050年實作全球二氧化碳零排放。美國陶氏公司計劃到2030年,将淨碳排放量減少500萬噸,比2020年的基準水準減少15%,到2050年公司将實作碳中和。
中國作為負責任的世界大國,秉承建設人類共同體的全球化理念,就執行《巴黎協定》、實作“碳達峰”“碳中和”向世界作出了莊嚴承諾。中國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大國、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第一煤炭消費大國,為了兌現所作承諾,必須付出非凡努力和沉重代價。
石油化工行業是高碳排放行業、國民經濟支柱産業,肩挑發展、減排兩負重擔。距離2030年實作“碳達峰”,隻有不到10年的時間視窗期了,未來10年,國家政策層面的減排舉措還可能進一步收緊,一些對化工了解不多、研究不深的人士和機關,沖動之下可能會提出更為激進的脫離實際的建議以影響政府決策。
在嚴峻的形勢面前,石油化工行業隻能逆勢向前,主動作為,才有出路,國内石油化工巨頭已經行動起來。中國石化決定通過能源革命打造中國第一氫能公司,“十四五”期間要建設1000座加氫站,對氫能全産業鍊進行系統布局,讓加氫像加油一樣友善。中國石油把綠色低碳納入了五大發展戰略之一,到2050年左右基本達到零排放目标。中海油宣布正式啟動碳中和規劃,将全面推動公司綠色低碳轉型,“十四五”時期推動實作清潔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
“碳中和”是綠色發展和生态文明的最終目标,屆時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再增加,地球氣溫不再升高,人類的未來有了可靠保障,否則就不會有《巴黎協定》。但是“碳達峰”卻幾乎是眼前的事,高壓的态勢給人以“山雨欲來風滿樓”之感,2030年前實作“碳達峰”是剛性任務,雖然國家尚未出台詳細的行動路線圖,但是身為高耗能、高排放的石油化工行業,冷靜理智、殚精竭慮,想好、做好自己的事,來一場自我革命貢獻這一目标的實作,已經刻不容緩。
(二)實事求是,沉着應對
面對目前的減碳形勢,企業既不應等待觀望,也不應急躁冒進。我國幅員遼闊,情況複雜,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的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不盡相同,“碳達峰”難度各有差異,達峰也不可能實作齊步走。但無論如何,每個企業都是這一場前所未有的綠色革命的參與者,都要有付出代價做貢獻的心理準備和實際行動。早謀劃、早行動、早達峰,就能夠處于主動地位,擁有更大發展空間,在實作下階段“碳中和”過程中遊刃有餘。發展是硬道理這個鐵律永遠不能改變,變壓力為動力,變挑戰為機遇,才是明智之舉,緻勝之道。
2030年前中國實作碳達峰是國家意志,是宏觀目标,屆時不可能做到每一個企業都達到峰值,甚至在實作碳中和目标後也做不到,也沒有必要做到,但是一定會形成一個科學的、機動靈活的、差異化的、穩固可靠的碳中和局面。毫無疑問,像傳統能源、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行業,在“碳達峰”“碳中和”之前,都将會是關注熱點,革命對象,都要經過鳳凰涅槃、欲火重生的洗禮!
(三)精心謀劃,行穩緻遠
目前,最緊要的任務是制定化工企業發展與“碳達峰”一體化規劃,規劃期局限于“十四五”顯然不行,必須與“十五五”放在一起統籌規劃。通過供給側改革、落後産能淘汰、原料多元化、新工藝新技術應用、結構調整、兩化融合、産業鍊完善、産業更新等措施,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化工産業革命,使碳達峰(以及之後的碳中和)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化工企業數量衆多,情況各異。企業應實事求是地從自身條件出發,謀劃新時期的發展道路,已經制定了“十四五”發展規劃的企業,應該加以調整,使之與“碳達峰”任務深度融合、相輔相成,切勿好高骛遠、盲目跟風,制定不切實際的目标,造成追悔莫及的後果。
建構先進完善的産業鍊,是化工發展的最高境界,為了産業鍊的完善,不應對高能耗項目的改造、擴建甚至建立一刀切掉、一概否定。一個高能耗項目的建設,從局部看是消極的,但從全局看可能是積極的。正如前文所說,沒有電石的高能耗,就沒有龐大的聚氯乙烯産業;沒有晶體矽的高能耗,就沒有清潔生産的資訊産業。當然,任何一個耗能耗項目的建設,都必須經過科學論證,慎之又慎,使其物有所值;防止急躁冒進,冒險闖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