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好文分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化工行业重任在肩(三)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PPC)

作者:安徽省化工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李朝东

一、全球陷入生态危机,“碳中和”成世界共识

公元3000年前,人类社会由狩猎文明进入农业文明阶段,开始了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影响。到18世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阶段,其特征是:科学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增长,大工业崛起、城市扩张、人口暴增,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水涨船高,从那时起,社会生产对大自然的索取和伤害不可逆转地蔓延扩散。200多年间,人类创造并享受着空前的物质财富和发达的物质文明,而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酿成了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

据测算,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三种温室气体量分别以0.4%、0.9%和0.25%的年率迅速增加,整个生态系统平衡已被打破。根据有关研究机构的报告,自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了一万多亿吨CO2,其中发达国家排放占比约80%。仅在20世纪的100年中,人类共消费煤炭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钢铁380亿吨、铝7.6亿吨、铜4.8亿吨;大气中CO2浓度由20世纪初的290ppm以下上升到380ppm;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度左右;海平面上升了10厘米左右。2019年11月25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在日内瓦发布的《温室气体公报》指出,2018年全球CO2平均浓度已达407.8ppm,是1750年工业化前的147%。据统计,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到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累计排放二氧化碳1700亿吨,欧盟累计排放1200亿吨。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阶段毫无节制地消费化石能源,将温室气体和污染物倾泄到大自然中,使环境遭到破坏,也为他们自己埋下了灾难的祸根。1930年比利时的马斯河谷事件、1943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的多诺拉烟雾事件、1952年的伦敦雾事件、1953年的日本水俣病事件、1968年日本米糠油事件、1955年—1972日本的骨痛病事件、1984年的印度博帕尔事件、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等,都是震惊世界的恶性污染灾难。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土地沙化、物种灭绝、疾病流行、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发等,早就向人类发出了工业文明危机的信号,提醒人类:工业文明是生态灾难的始作俑者。支撑工业文明的化石能源消费是温室气体的最主要来源,根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的统计,化石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世界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72%,2019年排放量达到342亿吨。

「好文分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化工行业重任在肩(三)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PPC)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警告说,如果到2100年海平面上升18厘米~59厘米,足以让马尔代夫遭遇灭顶之灾。

残酷的现实使先进的人们早在100年前就觉察到了生态灾难会要降临,人类将会陷入生存危机,发出了“敬畏生命”、“环境伦理”的呐喊,认为工业文明是灾难与死亡的制造者,必须向生态文明转型。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首次召开人类环境会议,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面对全球环境挑战的号角,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之后又于1982年发表了《内罗毕宣言》,1992年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主旨精神都是保护地球,构建人类生态文明。

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要求各国共同努力,将温度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下;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量平均要低5.2%”。

《京都议定书》约定的目标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6种温室气体的相关数据见表1。

「好文分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化工行业重任在肩(三)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PPC)

《巴黎协定》于2015年12月12日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2016年4月22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大厦签署,2016年11月4日起正式实施。《巴黎协定》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形成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

《巴黎协定》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了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标”。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要求全球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到峰值,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降低气候变化给地球带来的生态风险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危机。2019年9月联合国专门召开了气候峰会,要求各国制定碳中和规划。《巴黎协定》签署后,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行动起来,制定碳中和目标,如欧盟承诺2050年、德国和法国承诺2050年实现碳中和等。中国是《巴黎协定》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和支持。

二、中国的大国担当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奇迹惊艳全球,经济规模于2010年超过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的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世界唯一拥有全工业体系的国家,几十种大宗化工产品的产能产量高居世界榜首。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大国、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及甲烷排放国。2019年,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达到141.7艾焦耳(约合34.17亿吨标油或48.81亿吨标煤),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4.3%,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分别占57.6%、19.7%、7.8%、4.7%。化石能源消费排放CO2 98.3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8.8%。 2020年,中国全年能源消费量49.7亿吨标准煤,增速为2%,其中煤炭消费占比降至56.5%。

中国正处于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期,对能源的需求还在增长;中国的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了煤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是主导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还要增长。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高的另一个原因是能源强度高,也就是说万元GDP能耗高,2020年为0.402吨标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8倍、美国的2.5倍、欧盟的3.3倍、日本的4.3倍。

「好文分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化工行业重任在肩(三)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PPC)

中国是一个讲原则、负责任、敢担当的世界大国。2012年11月,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中央把建设生态文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015年9月,国家领导人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碳减排问题上,中国的态度坚定而且明确。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同年12月12日,国家领导人在世界气候雄心大会上再次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将达到25%左右。这是近10年来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发出的最积极信号,坚定了全球实现2℃温控目标的信心,彰显了大国担当,也为建设“美丽中国”和中国能源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

据悉目前我国正在研究编制2030年碳达峰规划。

三、化工行业面临挑战

中国的化学工业总量(主营业务收入,不包括油、气、化学矿开采,原油炼制。下同)在2010年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19年,中国化学工业的销售收入达到6.9万亿元人民币,超过美国化学工业近3倍。中国化学工业的强劲增长势头和巨大发展潜力,散发出令世界瞩目的青春气息。目前,中国化工产能占全球的40%,化工市场占全球的40%,20多种化工产品的产能产量居世界第一位。有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化工市场将占到全球化工市场的50%。

目前中国化学工业涵盖基础原材料、化工中间体、精细化学品和高端化工材料的所有品类,包括煤化工、盐化工、农用化工、橡胶化工、医药化工、国防化工,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生物化工、化工装备等子行业,能生产4万多个产品,形成了上下游相互衔接、齐全配套的化学工业体系。

2020年,中国化工行业实现主营业收入6.57万亿元,比上年下降3.6%,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279.2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合成树脂产量1.04亿吨,增长7%;合成纤维(聚合)单体产量7418.8万吨,增长8.2%;轮胎外胎产量8.18亿条,增长1.7%。

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一化工大国,但不是化工强国。化工大国是指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低、竞争力控制力弱;化工强国是指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高、竞争力控制力强。中国正在向化工强国目标奋力攀登,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期。“碳达峰”“碳中和”将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革命,其最终结果无疑有利于化工做大做强,但会对化工行业造成多大的冲击力,目前难以精准预测。无论如何,既要按时达峰,又要保持发展势头,必定要经历凤凰涅槃式的痛苦考验。

(一)高能耗,高排放

石油和化工行业(包括化工、油、气、化学矿开采,原油炼制)是我国六大高能耗行业(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电力)之一,六大高能耗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80%左右;2018年石油和化工全行业能源消费总量高达5.87亿吨标准煤,居工业部门第二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现代煤化工。2018年我国煤制油产能达到1053万吨/年,煤制天然气产能51.05亿方/年;煤(甲醇)制烯烃1371万吨/年,产量占全国烯烃产量的20%;煤制乙二醇产能433万吨/年,产量占全国乙二醇产量的37%;煤制甲醇成为已经成为行业主角,产能达到6236万吨/年,产量占比达到85%。2018年现代煤化工产业原料煤转化能力约1.6亿吨标煤。

40多年的艰辛培育,产业规模、产品种类、技术水平均居世界首位的中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已经壮大成为中国化工行业的重要生力军,因为高能耗高排放,无疑将命途多舛,怎样才能把能耗降下来、二氧化碳排放减下来、经济效益提上去,做到逆势发展,着实难以预料!

「好文分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化工行业重任在肩(三)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PPC)

煤炭燃烧是我国最大的污染源和温室气体来源,燃煤烟尘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70%、二氧化硫排放量占85%、氧化氮排放量占67%、二氧化碳排放量占80%,这其中化工尤其是煤化工的贡献不可小觑。

(二)发展短板

中国化工发展成就显著,但发展短板十分突出。具体表现:一是基础化工产品占比过大,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占比过低;高端产业发展滞后,结构十分不平衡。二是精细化工率(即精细化学品占全部化学品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化学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标志)低,2018年欧美日等国家的精细化工率都高达68%-69%,我国只有45%左右。三是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短缺的局面亟待改善,高端聚烯烃、高性能橡胶、工程塑料等高端产品严重依赖进口,2019年自给率约61%,其中高端聚烯烃自给率仅为39%;茂金属聚乙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辛烯共聚聚乙烯等高端聚乙烯进口量达640万吨,约占我国聚乙烯进口量的40%。四是在技术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如原油直接制化学品技术、煤炭直接制化学品技术、天然气直接制乙烯、丙烯技术、CO2综合利用技术、光合成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高端精细化学品技术等高端、前沿技术方面,我国企业的研发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五是安全环保形势依然严峻。据不完全统计,全行业每年危险废物产生量约为1500万吨左右,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与石化相关的有28大类,占56%,226个废物代码中占45%;全行业VOCs排放量约500万吨,占工业VOCs排放量的40%。2019年响水天嘉宜化工“ 3.21”特别重大爆炸事故调查报告发布,事故造成78人死亡、76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19.86亿元。六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减排形势严峻。

安全、环保、“碳达峰”“碳中和”可谓是压在石油和化工行业头顶上的“三座大山”,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靠愚公移山精神挖山不止、靠万里长征精神突围前进,才能够排除万难,到达胜利的彼岸。

四、安徽化工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而奋斗

《巴黎协定》的签署,表明人类正在为走出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做好思想和精神准备。现代文明的生态转向,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和人类文明的再一次飞跃,既是文明革命,也是思想革命和技术革命。全球的共识和实践已经昭示,绿色低碳发展、能源革命、技术革命,是承载生态文明革命前行的三驾马车。

2021年4月2日,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时,国家领导人表示:“新发展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下大力气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引领世界发展潮流。”作为全球生态文明革命的实际引领者,中国已经就“碳达峰”“碳中和”向世界作出了庄严承诺。我们每一家化工企业,都有责任为国家兑现承诺做出应有的贡献。

供给侧改革还在路上,新冠疫情、中美贸易战影响叠加,安徽化工发展困难陡增;距离“碳达峰”目标实现仅剩下不到10年,好似白驹过隙。实现“碳达峰”,只能走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别无他途。历史经验证明,只要我们认清目标,把好方向,找准道路,一定能够通过发展化险为夷,实现产业兴旺和“碳达峰”双赢胜局。关于我省化工企业如何应对新挑战,开辟新局面,提几点参考意见供参考。

(一)慎重决策扩建或新建高能耗项目

从现在起到“碳达峰”还有近10年时间。在此期间,化石能源消耗还要持续增加,碳排放还必须有一定增长空间,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关于工业化和碳排放的规律,人们把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库兹涅茨提出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不平等关系曲线(U型曲线)用于表达人均收入与碳排放规律,概括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庫兹涅兹U型曲线。见图1.

在图1中,横轴X表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具体划分为a、b、c、d、e五个区段,即自然经济区段(a)、工业化区段(b)、过渡转型期区段(c)、后工业化区段(d)和生态经济区段(e)。纵轴Y表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碳排放水平。

图1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的庫兹涅兹U型曲线

「好文分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化工行业重任在肩(三)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PPC)

很显然,目前我国处于过渡转型区段。高耗能必然造成温室气体高排放。从能源转化体系的角度看,高耗能项目是低能耗项目的先驱。没有高能耗的电石产业(生产1吨电石耗电约3200千瓦时),就没有占中国聚氯乙烯总产能85%的电石法聚氯乙烯,就没有规模庞大的低能耗的耗聚氯乙烯加工产业及含氯精细化工产业;没有高能耗的晶体硅产业(生产1吨多晶硅耗电约10万千瓦时,用多晶硅拉制一吨单晶硅耗电约4.2万千瓦时),就不存在空前发达的光伏发电、集成电路等低能耗电子信息产业,就不可能发生第三次工业革命,人类就不可能进入信息社会。也就是说,低能耗产业只有立足于付出了惨重能耗代价的高能耗产业才会有发展的前提。

应该以科学、理智态度对待高能耗项目建设问题。我们不应该因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就将高能耗项目全盘否定、一棍打死。对于少数有利下游结构调整,产业链完善、高质量发展、能耗效益最大化的高能耗项目,综合考量结果证明能够促进而不会拖延“碳达峰”的高能耗项目,还是应该不失时机地加快建设,并在2030年前投产达产,发挥效益。如果是单纯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低端产品产能而盲目抢建的高能耗项目,则应坚决予以禁止。

(二)积极拓展二氧化碳的工业化利用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但如果能被应用于工业生产,就成为了工业原料,变废为宝,造福人类。长期以来,科学家们锲而不舍地探索二氧化碳处置方案,取得了积极成就,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CCUS。在“碳达峰”“碳中和”形势逼人的今天,下更大力气开发二氧化碳基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拓展二氧化碳应用广度和深度,尤为紧迫。化工行业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也是二氧化碳利用大户,拥有最强技术优势,更应该身先士卒,有所建树。

「好文分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化工行业重任在肩(三)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PPC)

截止目前,正在大力研发中的二氧化碳转化技术大致有以下几个领域,有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成熟。

1 CO2加氢制化学品

(1)CO2加氢制甲醇

(2)CO2加氢制甲酸

(3)CO2加氢制汽油

(4)CO2加氢制低碳烯烃

(5)CO2加氢制α-烯烃

(6)CO2催化加氢合成异构烷烃

(7)CO2低温高效加氢制甲醇

2 CO2与甲烷反应

(1)催化重整制合成气

(2)直接转化制含氧化合物

3 CO2制化学品

(1)环氧化合物与CO2加合成环状碳酸酯

(2)CO2制碳酸二甲酯/乙二醇

(3)CO2制MMA/丁酸丁酯

(4)CO2制芳烃

(5)CO2资源化合成DMF

4 CO2转化为CO

5 CO2转换为可再生能源

(1)CO2转化为新型燃料

(2)CO2转化为可再生能源

6 CO2的其他应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1">(三)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PPC)</h1>

PPC是以二氧化碳与环氧丙烷或环氧乙烷等环氧化合物催化合成得到的脂肪族聚碳酸酯聚合物。国外最早研究研究PPC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我国于1985年开始立项研究。我国已经成功开发出CO2降解塑料,以工业CO2和烴为原料共聚而成,其中CO2含量为31%~50%。PPC目前主要用于发泡材料、薄膜包装材料和医用材料。

将二氧化碳合成为高分子产物的关键是催化剂技术。河南天冠与中山大学合作,建设了5000吨/年PPC生产装置。内蒙古蒙西集团公司采用长春应化所技术,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已建成3000吨/年PPC生产装置,产品主要应用在包装和医用材料上。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与中海油合作,在海南东方化工城建设了3000吨/年PPC生产装置。浙江台州邦丰塑料有限公司2010年6月开始利用长春应化所的专利技术,在浙江温岭市上马工业区建设3万吨/年二氧化碳基塑料生产线,2012年一期1万吨/年项目建成。江苏中科金龙化工有限公司已建成22万吨二氧化碳基聚碳酸亚丙酯多元醇生产线和160万吨高阻燃保温材料生产线。

以上这些二氧化碳转化及应用途径,有的已经具备产业化条件,有的还在工业试验阶段,不一定都能实现工业化,但是已经表明,锲而不舍的研究探索必定会为二氧化碳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更多可能和选择。我省化工企业应该密切关注相关领域的科技进展,拓宽二氧化碳应用领域,为实现碳减排奠定基础。

(四)加快补齐、延伸或重构产业链

链条式发展向来是化工行业的特色之一。企业尤其是大型、原材料型化工企业,如果仅限于横向扩展而不纵向延伸,往往会削弱抗风险能力,影响资源投入的高值化。构建产业链,一般都是低能耗项目,有利于在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同时贡献碳减排碳达峰,容易获得政府支持。从我国化工发展现状看,首先应该高度关注的是高端精细化工品和高端合成材料。

1、高端精细化工品

高端精细化工品品种繁多而且在不断增加。目前在我国需求最

迫切、最受市场青睐的是高端电子化学品。

「好文分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化工行业重任在肩(三)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PPC)
「好文分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化工行业重任在肩(三)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PPC)

2、生物可降解塑料

生物降解塑料是指在自然环境下通过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很快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高分子材料,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高分子材料、微生物合成材料、化学合成材料。全球研发出的生物可降解塑料有几十种,但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的为数不多。

据英国《镜报》报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2015年,人类共产生了83亿吨塑料,其中63亿吨已经变成了废弃物。在这些废弃的塑料制品中,仅仅只有9%被回收,12%被焚烧,其余的76%则被埋在垃圾填埋场里,或丢弃到自然环境中,成为严重的污染源。

在此社会背景下,可降解塑料逐渐成为世界上炙手可热,群雄追逐的明星产品,可降解塑料的研发、生产和普及应用成为了世界研究热点。2019年12月1日《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发表了“2019年十大新兴技术——势必改变世界现状的技术”文章,评选出2019年十大新兴技术,其中第一位是生物降解塑料。

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所产生的废弃塑料已经成为一大环境公害,引起世界关注。各国纷纷制定禁塑令限期禁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改用可降解塑料,这为可降解塑料创造了空前未有的发展机遇。在中国,目前具备工业化生产条件的可降解塑料品种见表7.

可降解塑料发展前景无可置疑,在我国风头正劲、方兴未艾,不属于高能耗产业,省内有条件的化工企业应不失时机加快发展。如果条件不具备,且不可盲目跟风,一哄而上,防止得不偿失,欲速不达。

「好文分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化工行业重任在肩(三)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PPC)

五、结语

(一)冷静分析,适应形势

“碳达峰”“碳中和”是拯救人类未来的全球共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空前浩大的世纪工程,需要通过工业革命、能源革命、技术革命、消费革命加以实现。中国实现这一目标,要付出高出西方国家数倍的艰苦努力。发达国家是自然达峰,有50年或更长时间达到“碳中和”,而我国由于发展阶段使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

发达国家已经行动起来。欧美大石油公司正在推动战略转型,从国际石油公司转为国际能源公司,发展趋势是低碳化、电气化、数字化。英国BP公司宣布10年后油气产量消减40%,成立了天然气与低碳板块,将供气、供电、氢能和碳普集业务整合,2030年运营排放将比2019年减少30%~35%,上游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减少30%~40%,比2019年降低至少15%,力争2050年作业和上游业务实现净零排放,2060年实现碳中和。荷兰壳牌公司争取203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综合电力供应商,新能源生产占比为20%。法国道达尔公司宣布2035年天然气在其能源生产结构中占比提升至60%,低碳业务占比提升至20%,2050年实现碳中和。德国巴斯夫公司的目标是2050年实现全球二氧化碳零排放。美国陶氏公司计划到2030年,将净碳排放量减少500万吨,比2020年的基准水平减少15%,到2050年公司将实现碳中和。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秉承建设人类共同体的全球化理念,就执行《巴黎协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向世界作出了庄严承诺。中国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第一煤炭消费大国,为了兑现所作承诺,必须付出非凡努力和沉重代价。

石油化工行业是高碳排放行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肩挑发展、减排两负重担。距离2030年实现“碳达峰”,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窗口期了,未来10年,国家政策层面的减排举措还可能进一步收紧,一些对化工了解不多、研究不深的人士和单位,冲动之下可能会提出更为激进的脱离实际的建议以影响政府决策。

在严峻的形势面前,石油化工行业只能逆势向前,主动作为,才有出路,国内石油化工巨头已经行动起来。中国石化决定通过能源革命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十四五”期间要建设1000座加氢站,对氢能全产业链进行系统布局,让加氢像加油一样方便。中国石油把绿色低碳纳入了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到2050年左右基本达到零排放目标。中海油宣布正式启动碳中和规划,将全面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十四五”时期推动实现清洁低碳能源占比提升至60%以上。

“碳中和”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届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再增加,地球气温不再升高,人类的未来有了可靠保障,否则就不会有《巴黎协定》。但是“碳达峰”却几乎是眼前的事,高压的态势给人以“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是刚性任务,虽然国家尚未出台详细的行动路线图,但是身为高耗能、高排放的石油化工行业,冷静理智、殚精竭虑,想好、做好自己的事,来一场自我革命贡献这一目标的实现,已经刻不容缓。

(二)实事求是,沉着应对

面对当前的减碳形势,企业既不应等待观望,也不应急躁冒进。我国幅员辽阔,情况复杂,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不尽相同,“碳达峰”难度各有差异,达峰也不可能实现齐步走。但无论如何,每个企业都是这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革命的参与者,都要有付出代价做贡献的思想准备和实际行动。早谋划、早行动、早达峰,就能够处于主动地位,拥有更大发展空间,在实现下阶段“碳中和”过程中游刃有余。发展是硬道理这个铁律永远不能改变,变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才是明智之举,致胜之道。

2030年前中国实现碳达峰是国家意志,是宏观目标,届时不可能做到每一个企业都达到峰值,甚至在实现碳中和目标后也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做到,但是一定会形成一个科学的、机动灵活的、差异化的、稳固可靠的碳中和局面。毫无疑问,像传统能源、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行业,在“碳达峰”“碳中和”之前,都将会是关注热点,革命对象,都要经过凤凰涅槃、欲火重生的洗礼!

(三)精心谋划,行稳致远

当前,最紧要的任务是制定化工企业发展与“碳达峰”一体化规划,规划期局限于“十四五”显然不行,必须与“十五五”放在一起统筹规划。通过供给侧改革、落后产能淘汰、原料多元化、新工艺新技术应用、结构调整、两化融合、产业链完善、产业升级等措施,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化工产业革命,使碳达峰(以及之后的碳中和)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化工企业数量众多,情况各异。企业应实事求是地从自身条件出发,谋划新时期的发展道路,已经制定了“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企业,应该加以调整,使之与“碳达峰”任务深度融合、相辅相成,切勿好高骛远、盲目跟风,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造成追悔莫及的后果。

构建先进完善的产业链,是化工发展的最高境界,为了产业链的完善,不应对高能耗项目的改造、扩建甚至新建一刀切掉、一概否定。一个高能耗项目的建设,从局部看是消极的,但从全局看可能是积极的。正如前文所说,没有电石的高能耗,就没有庞大的聚氯乙烯产业;没有晶体硅的高能耗,就没有清洁生产的信息产业。当然,任何一个耗能耗项目的建设,都必须经过科学论证,慎之又慎,使其物有所值;防止急躁冒进,冒险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