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撫順人,撫順年

屬你最牛

辛醜年扭轉錢坤

提起東北年俗

必然提到一段順口溜

小孩小孩你别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離離拉拉二十三

二十三,竈上天

二十四,寫大字

二十五,掃塵土

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殺年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遙街走

……

這老東北人過年的順口溜,實際上是東北農耕社會的年俗寫照,随着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年味兒不斷發生變化,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人們切身體驗的新年俗則更加豐滿,更加熱鬧。

臘八

撫順人,撫順年

且說臘八這天,人們大多在天亮之前就馇好一鍋臘八粥,一般水準的是大黃米、小黃米加上大豆、小米等。有條件的要用上大米、江米、菱角米、栗子、紅小豆、去皮棗泥,合水煮爛,再撒上核桃仁、杏仁、毛嗑仁、花生、榛子、松子、桂圓、蓮子以及冰糠黑糖、青絲玫瑰、葡萄幹等,就如老舍先生說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産展覽會。“臘七臘八,凍掉下巴”,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喝上一碗臘八粥,打腔子裡往外熱乎。除了全家一片吱溜之聲,街坊鄰居也互相饋贈。今年的臘八雖然不冷,但臘八粥仍然要趁熱喝。

小年兒

撫順人,撫順年

在撫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兒。

小年兒這天早起,人們用竈糖供竈王爺。竈王爺為什麼這麼有人緣?原來這位爺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端坐在家家戶戶的廚竈上,監督人們如何行事,臘月二十三回去向上級彙報。為了讓竈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獻上竈糖,把竈糖抹到竈王爺嘴上,再把竈王爺像揭下來同飼料、小馬鞭一塊燒化,就手把清水潑在紙上,就算祭祀完成。竈糖則落入孩子們的肚子裡。

打年紙

譯過來叫“辦年貨”,過去,商家店鋪都把所經營的年貨用黃紙打成紙包,是以叫打年紙。

老撫順人辦年貨主要集中在歡樂園、新撫順、東西四路,百貨大樓、東三路商場、一百、七百、三聯。吃的最受歡迎的是“雜拌兒”,把幾種小食品攪和在一起。最普遍、最便宜的是把花生、栗子、榛子、大棗、毛嗑兒攙合在一起的幹雜拌兒。上檔次的有果仁雜拌兒、蜜餞雜拌兒、蝦酥糠雜拌兒。果子行的果子品種也比平時多。滿族饽饽鋪擅長用奶油,漢族果子鋪擅長用葷油。滿族饽饽有印面、壽意、層台諸多式樣,最出名的是“薩其馬”和“槽子糕”。豆腐、魚肉蛋、饅頭都由各家經濟條件而定。

撫順人,撫順年

每年這個時候,我都要到農貿大廳、裕民浙商、百貨大樓這些老撫順人常去的地方轉轉,不為别的,就是要感受一下民間煙火氣。農貿大廳的繁榮源于交通便利,東有礦務局電車站,北有7路公共汽車終點站。如今電鐵停運了,劉山、龍鳳、茨溝的人們依然乘坐公共汽車從四面八方來到農貿大廳,靠的是習慣,更是情懷。買賣雙方,見面第一句是寒暄,第二句便是家長裡短,接下來才想起生意,一番讨價還價。

臘月二十四開始,老撫順人家家戶戶張羅貼年畫。老撫順的年畫突出一個“喜興”,最受歡迎的是楊柳青頭大胳膊短的胖娃娃抱魚的“連年有餘”,其次是幾個梳着麻子蓋頭的小孩在竹林子下面放炮仗的“竹爆平安”。

貼年畫

撫順人,撫順年

滿族剪紙中還有“挂簽兒”,就是過年時經常在門框上貼的一種下面帶穗兒的剪紙。貼的時候不是隻貼一張,而是一張緊挨一張地貼得與門楣同寬。而且,隻貼住上邊的小部分,大半部分空懸着。近年來撫順市區貼挂簽兒的不多了,清原新賓滿族居住區還比較流行。

寫大字

老年俗“寫大字”,指的是寫春聯、春條兒、鬥方兒。

現今的春聯,都是印刷産品,純粹紙張的也少了,多是紙卡、膠絨的,特點是眼花缭亂。内容多數追求“财源滾滾”,直接了當表達訴求。

除了春聯,還有春條。春條在清原新賓撫順縣的人家貼得多。春條分為短春條和長春條。短春條多為四、五個字,如“擡頭見喜”“滿院生金”“車行千裡路”“人馬保平安”等。長春條一般是從紅紙的最長邊裁下來的窄條,三四尺長,上書吉祥話、順口溜。長春條貼在室内門口、炕頭等處。四句十六個字春條多以“宜入新春”或“宜入新年”四字開頭,如“宜入新春,福在眼前,阖家歡樂,人口平安”。

撫順人,撫順年

“鬥方兒”就是四個字的組合成一個怪字,常見的有“招财進寶”“日進鬥金”“黃金萬兩”等。

大個“福”字也是鬥方,單扇大門中間貼的“福”字必須是“正福”,端正大方,不能貼歪了,更不能倒貼。小個兒的“福”字(二寸見方)可以倒貼在家中的角落裡,如廚房、庫房、廁所、雜物間,以及窗戶、柱子、櫃子、箱子、水缸等處,有“福氣無處不到”的意思。

尤其稀缺的是手寫春聯。撫順一直有組織書協美協義務寫春聯的傳統,詩書畫達人這些年沒少出力氣。前天我得到了呂世坤先生手寫的一套春聯,準備貼到漫畫創作室的門口。

臘月三十早晨,男主人在門上貼好“秦瓊敬德”“神荼郁壘”門神。門框貼春聯,門楣貼挂箋,窗戶上貼窗花,大門正中貼“福”字。新竈王爺也貼到了廚房。水缸裡要裝滿水,代表着财水旺。到了下午,鞭炮聲中,夾雜着“梆梆梆梆”的剁餃子餡聲,丫頭們紮上紅花绫子,小子們點上了紅燈籠。

十字路口大河套,有一撥又一撥給故去的親人燒紙的。燒紙是每年都要說道幾句的,無論如何都必須服從政府的禁令,它所形成的煙霧和灰塵,是霧霾的幫兇。

撫順人,撫順年

除夕守歲

撫順人,撫順年

年夜飯主要以魚、肉為主,青菜要有蔥和芹菜,蔥和芹菜象征着聰明和勤勞。漢族人家的年夜飯還必須有豬腳(豬前蹄),意思是能“撓哧”。

午夜子時(11點到1點)“發旨”了。在撫順縣的農戶家院子裡,這個時候要攏上一個火堆。石文地區比較注意防火,在院子正中放個火盆,在火盆裡面點上柴禾。叩拜完畢,男主人捧着火盆回到屋裡,口中還要說着“财神到家,越過越發”。女人們已将餃子煮好了。除夕的餃子稱更歲餃子,更歲餃子要轉圈子擺在蓋簾上,不能背靠背,更歲餃子忌諱煮破,萬一煮破了,也不能說“破”了,要說“掙”了。

撫順人,撫順年

吃完餃子後,長輩要接受晚輩的拜年辭歲禮。禮不能白受,必須賞給拜年者“壓歲錢”,壓歲錢又叫“壓祟錢”,一定要放在孩子們的枕頭底下。當火樹銀花漸漸平息的時候,最失落的是孩子們,普遍認為——要是天天過年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