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滿族是一個能夠向先進文化靠攏,積極吸收優秀異質文化的民族;是一個虛懷若谷,兼收并蓄,取長補短的民族;是一個不狂妄自大,惟我獨尊,墨守成規的民族;是一個能夠去粗取優,吸收創新勇于借鑒還能堅持自己特點的民族;是一個能以很高姿态淡化民族沖突讓漢人在短時間内去掉夷狄之嫌并被接納的民族。
滿族人有着很強的開放性,包容性,堅持性和創造性。否則豈能以一個不足百萬的小民族統治了兩億人的中原近300年。
滿族人的風俗習慣很多,在這裡我僅介紹我小時候看到的和經曆的幾件滿族人的風俗習慣。
滿族姓氏。滿族姓氏有着很強的民族性,特點非常突出。早期滿族人老姓大多是以地名為姓,如:甯古塔氏,烏蘇裡氏等。在乾隆中後期曾經出現了很多改為漢姓的。比如:富察氏改為富姓,鈕钴祿氏改為郎姓,葉赫那拉氏改為那姓,瓜爾佳氏改為關姓。
鑒于這種情況,乾隆曾經下諭旨要求滿人不能将滿族的本性遺忘,之後有所好轉。但随着時光的推移,滿族人就出現了現在的八大姓,有:佟,關,肇,馬,赫,富,那,郎,還有其它姓氏多達670多個,也有書上說滿族姓氏多達1114個。原先的什麼濟爾哈朗,莽古爾太,瑞麟等類似的名字就非常少了。
滿族人的姓氏從努爾哈赤時起一家人就不一定非得是一個姓。比如努爾哈赤的爺爺叫覺昌安,父親叫塔克世,努爾哈赤弟弟叫舒爾哈齊。努爾哈赤有十六個兒子,第一個字大都不一樣,滿族這叫随名姓,也叫稱名不稱姓。滿族姓氏的特點是:同姓不同宗,同宗不同姓。
入關後滿族人逐漸與漢人融合,到了清後期一家人基本就是一個姓了。但也有不是一個姓的,比如我們胡姓這一支,(我們胡姓的老姓史書記載是瓜爾佳氏,也有史書記載是庫雅刺,也有史書記載是胡什哈裡氏)。我曾看過我們這一支的上五代家譜,我的太爺姓李,可到了我的爺爺輩哥六個都是胡姓,爺爺的下一輩有姓胡的也有姓李的。我三爺的兒子老大叫胡永福,老二叫李永年。我問過老輩人,可他們也說不清,就說我們是胡李不分。我也查閱過一些資料出現這種情況有四種可能:一是因分居而改姓。二是因為承嗣而改姓。三是因遷徙改地域或是改部落而改姓。四是沿延續了老輩的習俗就是:一輩一姓。那我們胡姓出現這種情況我分析是遷徙和一輩一姓的因素疊加。
滿族婚禮。滿族婚禮比較複雜,有通媒、放定、納彩、過箱、迎親、拜堂、大小回門等程式。當男方看上了女方後,要有媒人去提婚,女方同意後,要選個黃道吉日吃定親飯。結婚時新娘都是要坐八台大轎的,路太遠的要坐膠皮轱辘馬車。
在婚禮的前一天女方要送嫁妝,花轎落地時新郎要虛射三隻箭,新娘要邁火盆,跨馬鞍預示紅紅火火,平平安安。點禮時新郎新娘要拜天地,進洞房後新郎要用秤杆挑掉新娘頭上的紅蓋頭,這叫稱心如意。婚後三天新娘要回門,一個月後要回娘家住一個月,叫住對月。滿族婚禮說頭很多我在這裡就挑主要的介紹了。
滿族對長輩的稱呼。滿族人對長輩的稱呼不太一樣,這是受地區和各旗的影響。我們鑲藍旗這一支管母親叫讷,管父親叫哲。滿族人大都是稱母親為額娘稱父親為阿瑪。我的父輩以上的還是按滿族人的習慣稱呼長輩,到了我們這一輩就叫爸媽了,可我們這一輩包括我的下一輩管嫂子叫姐。有學者說嫂子是外姓人,嫁過來後叫姐就顯得很親切。
在1648年前滿漢是不能通婚的,滿族人基本都是各旗内通婚,也有少數找蒙古族的是以叫姐,這些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滿族人的叔嫂是不開玩笑的。保持的是姐弟關系。
滿族飲食。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飲食特色,正所謂十裡不同俗。滿族的飲食特點也是很别緻的,種類也是很多的。這裡我把我吃過的做過的僅舉三例。
一是蘇子葉饽饽。這是用黃米浸泡後用石磨磨成面,然後把面按成餅狀,再把小豆餡包在餅裡面上鍋蒸熟。吃起來有甜味,有微酸味還有蘇子葉的清香味,也有用菠黎樹葉包的。
二是焖子。這種食物現在大街上就有賣的,它的制作方法是用洋芋澱粉或者是地瓜澱粉加一定量的水用鐵鍋熬到黏稠一些,再加上調料如醬油,雞精,鹽,配色的胡蘿蔔丁等。然後從鍋裡到出裝到一個較平的容器裡,涼了後就凝結成皮凍狀,用刀切成小塊,沾着用醬油,辣椒油,花生碎,香油,蒜泥調制成的小料吃起來有焖子的軟綿還有小料的鮮香。小時候媽媽常做,我就給打下手,現在想吃了我就做一點,我也在街上買過,可總覺得沒自己做的好吃。
三是酸湯子。這是用玉米泡開了用石磨磨成面再加些白面和成幹一些的面團,然後放到漏子裡擠壓,壓出來的條流到滾湯的開水裡,一小會就熟了。撈出後用涼水過一下,再拌上鹵,這鹵可多樣化。還有就是手指上套一個擠酸湯子的插條,插條有一個圓口,拿一團面放到手裡雙手合上稍用力一擠面就順着插條竄到鍋裡了。這種做法和的面要稀一些,小時候看到媽媽做的十分熟練,可我一直沒有學會,我擠出的總是長短不一,媽媽擠出的插條都是一樣的長短。這兩樣食物你就吃吧,那叫一個爽口,保管你食欲大開,不吃個滾瓜肚圓飽嗝連連你是不會放筷的。
滿族搖車。滿族的搖車是帶孩子用的,我用過的搖車是用有五裡米厚的柔韌性很好的木闆做成的。長約一米三左右,寬七八十厘米,高有四十多厘米,兩頭是半圓形的,外面還繪有壁畫,一般都是紫紅色的。搖車是用繩子栓在房梁上,把還不會走的小孩放到裡面,為防止小孩爬出來,小孩的胳膊腿都是綁着的。可橫着也可順着悠動搖車,就像秋千一樣,小孩在搖車裡面一愰動就睡覺了。東北不是有三大怪嗎,養護孩子吊起來說的就是搖車,這是三怪中的一怪。
滿族的跳大神。薩滿教是滿族的宗教,民間的薩滿有兩種,一種是管祭祀的,一種是跳大神的。過去滿族的農民信巫不信醫,有病了就找跳大神的看。我小時候就看過幾次跳大神的,巫婆頭戴小尖帽還綴着五色紙條,下垂的紙條把臉半遮半擋的。身穿長布裙,腰上還挂着銅鈴铛。手裡拿着像新疆手鼓一樣的鼓一面敲一面唱,至于唱的是什麼隻有他自己清楚,巫婆的樣子和唱腔都是很吓人的。現在可沒有跳大神的了。
滿族的大姑娘叼煙袋。這也是東北三大怪之一,滿族人有抽煙的嗜好。可能是和東北天寒地凍的氣候條件還有滿族先人雄悍敦厚的民族性格有關。不論男女,有的從十幾歲就開始吸煙。我很小的時候我三奶是住我家北炕,我就記得我三奶成天叼個大煙袋,叭哒叭哒的抽個沒完沒了的。因我三爺是張作霖的專用裁縫,我三奶的煙袋嘴是羊脂玉的,煙袋鍋子是白銀的,煙杆是什麼的我不知道。我母親以上年紀的女性大都會抽煙,五十年代以後出生的滿族女人抽煙的就很少了,男的不管什麼時候出生的基本都會抽煙的。那時抽的煙都是自己家種的“蛤蟆癞”。等煙葉長大了就劈下幾個葉子,放到院子裡的繩子上涼,還要挂露水,說這樣的煙抽起來有甜味。我十八歲離開家時我身邊的小夥伴們都會抽煙,可我就一直沒學會。
滿族的靰鞡鞋。靰鞡鞋是用上好的牛皮或是豬皮制成,樣子我還不太好描述。就是前面是圓頭的還有幾個隆起的褶,兩邊有幾個穿鞋帶的眼,不是高腰的,就是一層皮子。穿靰鞡鞋必須要絮烏拉草,東北不是有三大寶嗎,人參,貂皮,烏拉草(其實是鹿茸角)。我小時候也割過烏拉草,割回來後立即就要用碾子壓成絮狀,寫到這我又想到了壓烏拉草時烏拉草散發出的那種清香味。壓完的烏拉草要涼幹了再收起來,東天穿靰鞡鞋時用。我到是沒穿過,他們穿過的都說很暖(讀nuan第三聲)和(hu讀平聲),一點也不凍腳。
滿族的挂箋。滿族的挂箋相當于現在的春聯和福字,是春節時貼的。挂箋是用五彩紙有剪成的也有用刀刻成的。一般長為四十裡米左右,寬二十五厘米左右。挂箋中間都是镂空的有的有福字,有的有吉祥字,有的有花鳥,镂空部分有圓形的也有三角形的。貼挂箋是為了納福求祥,避瘟驅邪求喜慶。我小的時候把買來的挂箋找一個好刻的,鋪在五彩紙上,紙的下面墊上玻璃闆,用鋸條磨成的小刀,也照樣子刻過的。
滿族的習俗三天三夜也寫不完,現在的滿漢雜居之地滿族的習俗已經是很少了,有的已是分辨不出是滿人還是漢人了。但在滿族集居地如自治縣,滿族鄉鎮,滿族的習俗還是保留的較多一些。
滿族的文化對中國社會發展也是做過很大貢獻的,大的咱不說,就說傳承下來的旗袍。這旗袍不單漢族女人喜歡,就連國外女人也是情有獨鐘,
這女人一穿上旗袍那玲珑有緻的身材,那勾人魂魄的風情哪個男人不想入非非呢。
我就是滿族人,是以知道的滿族習俗還是不少的,囿于篇幅就寫到這裡了。
(圖檔取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