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色味道」大粽與米花,壯鄉各族的稻米情節,春節必備

大粽和米花是百色各族群衆春節期間做的稻米類美食。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它像一座七彩的橋梁,架在辭舊迎新的年尾與年頭之間,是舊歲的終結,新年的起始,舊歲的回顧與盤點,新年的展望和希冀。當此之際,人們總要在合家團圓的喜慶氣氛中,認認真真地弄些好吃的,從從容容地品嘗享受。大粽和米花就是在這種氣氛中做出來的。

首先是大粽。每到春節,百色不論城鄉,不論什麼民族,大粽必定是家家包,戶戶做,不可缺少。民間有俗語雲:“有雞方為宴,無粽不成年。”按照這句俗語的意思,過年的時候要是沒有粽子,這年就等于白過了。

「百色味道」大粽與米花,壯鄉各族的稻米情節,春節必備

春節大粽

春節大粽用料豐富,制作工藝也很複雜。所需原料主要有糯米、豬肉(以肥肉為主)、闆栗、綠豆、草果等,還要有粽粑葉和糯谷草。粽粑葉是一種專門為包大粽而種植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葉柄細長,葉片闊大,并呈橢圓形,碧綠光滑,很有韌性。糯谷草是脫粒後的糯谷穗稭,是用來紮粽子的。

大粽包前,要先把闆栗和綠豆兩種原料碾成碎粒,提前一天放進清水裡浸泡,直至泡透泡軟;豬肉要求切成長約四寸、寬約一寸、厚半寸的長形肉塊,切好以後放進燒熱的鐵鍋裡,加上細鹽和草果粉炒拌,使鹽和草果粉一同粘附在肉塊上;糯米也要摻入少量的細鹽,攪拌均勻。一切準備停當,大粽方可包上。

春節大粽的包法,要包成枕頭形狀、肥肥胖胖的樣子,既顯富态,又顯福相,有的人稱之為“枕頭粽”。豬肉、闆栗、綠豆等原料包在粽心,成為整個粽子的精華所在。包好以後,用糯谷草一道一道紮緊,一般紮五到七道,一定要紮得牢牢實實的,才能保證煮時不緻開裂和破散。

「百色味道」大粽與米花,壯鄉各族的稻米情節,春節必備

包粽子

大粽包大包小,沒有一定成規,一般包半斤左右的重量,既不顯小,又容易煮熟。也有的人包到一半、兩斤,比如西北五縣漢族包的粽子,顯得大氣。更有一些人,為了邀請親戚朋友一起品嘗,增加節日喜慶氣氛,把粽子包到七八斤重,比如靖西、平果一帶的一些壯族。整個粽子就像一隻圓滾滾胖嘟嘟的小豬仔。這樣的粽子不僅是“粽中之重”,頂級的美食,還飽含着濃濃的親情和友情。

百色各族群衆做大粽的時間普遍為臘月二十九,這一天,春節的一隻腳已經邁進了門檻。粽子先在白天包好,晚上才煮。之是以晚上才煮,一來白天鍋竈沒有閑空,這是實際上的原因;二來粽子作為春節供奉祖宗的重要供品之一,要求在大年三十一大早給祖宗上頭道香時的同時熱氣騰騰地供上,粽子要是在頭一天出鍋,可能等不到這個時候,不聽話的兒孫們就迫不及待地先于冥冥中的列祖列宗,把它嘗了。據說這樣列祖列宗會很不高興的。

包粽、煮粽這些工作,通常都由女人們來完成。包粽容易煮粽難,煮一鍋大粽大約需要五到六個小時的時間。夜深了,家裡的人都睡着了,女人們還要守候在火塘或火竈旁邊,不時地添柴加火,不時把鍋裡的粽子翻一翻。粽子煮到大約九成熟時,女人們才能退火上床歇息。次日是大年三十,天亮前女人們又爬起來,重新生火,把粽子最後煮成。大粽的這種煮法,民間叫“休息”煮法。煮粽子講究裡外一緻熟透爛透,這種煮法跟炆火煨豬肉一樣,“休息”時讓鍋裡的熱湯慢慢滲透到粽心,再煮時能使粽子從裡到外同時爛熟,進而更香更甜。

天亮了,春節的兩隻腳全都邁進門檻裡來了。作為迎接春節的第一道美食,大粽出鍋了。自然要先供奉列祖列宗,然後才能品嘗享用。把要享用的粽子放在盤子裡,解開糯谷草,剝開粽粑葉,再利用糯谷草的韌性将粽子橫割成一塊一塊的。随着熱氣飄起,頓時粽香四溢。這種香氣是一種由肉香、糯香、闆栗香和草果香味融彙在一起形成的渾厚的香氣。包在粽心的肥豬肉早已煮得軟爛如同扣肉一般,食之入口即化;裹在肉塊旁邊的闆栗、綠豆等,在豬油的潤浸下,除了自身的甘甜,還有豬肉的甜味;糯米更是煮得軟巴巴的,分不開米粒,食之嫩滑鮮甜,粘而不膩,還帶有一股粽粑葉特有的清香。

春節大粽中,有一種粽子,叫黑粽子,流行于西北五縣和右江區等壯族民間。黑粽子的制作方法跟普通大粽一樣,隻是制作過程中多了一道工序:把糯米染黑。染黑糯米要有糯谷草或芝麻稈,把糯谷草或芝麻稈燒成黑燼,将黑燼和糯米和在一起,放進木碓裡小心舂染一會。舂後白糯米就變黑糯米了。染黑的糯米做成的粽子,呈灰黑色,是以叫黑粽子。

黑粽子含有一定的堿性,不易酸馊變質,可以保留較長時間。冷硬以後想吃時,重新放進鍋裡,加水熱一熱即可。也可以橫切成一指厚的粽片,用茶油煎黃,叫“油煎粽子”,食之酥脆香甜,獨具風味。

黑粽子在隆林各族自治縣,成為當地一道風味名吃,一年四季長期有人制作供應,各個酒家、飯店都把它當作地方特色美食加以經營,很受顧客的青睐。2000年11月,隆林黑粽風靡廣西旅遊美食節,并在該美食節上奪得了金獎。

「百色味道」大粽與米花,壯鄉各族的稻米情節,春節必備

隆林黑粽子

米花,也是百色各民族過春節愛做的美食。

米花有糯米米花、苞米米花、高粱米花等幾種,其中以糯米花為主。

「百色味道」大粽與米花,壯鄉各族的稻米情節,春節必備

百色各民族過春節愛做的美食--米花

糯米花的制作,工藝也很複雜。首先,選好顆粒飽滿完整的糯米,放進清水裡浸泡;第二,把泡好的糯米按2∶1的比例跟拌過少量茶油的谷糠拌和在一起,放進蒸桶裡蒸熟;第三,将蒸熟的糯米晾至八成幹左右,用舂碓舂扁,簸淨谷皮,再晾幹,儲存下來,叫“扁米”。

在春節到來的前一個月,人們早早地先做好扁米。到了春節,要做米花了,才把它拿出來,加入茶油拌勻,再用濕毛巾捂蓋一會兒,叫“發”。發好以後,每次舀一小勺,放進燒熱的鐵鍋裡炒爆。發過的扁米一進燒熱的鐵鍋,很快噼噼啪啪地炸開,像爆豆子似的。不到一分鐘,一勺子的扁米就全部炸成白花花的爆米花了。

炒爆米花,各地方法不同,有的地方用黑砂子爆。将黑砂放進鐵鍋裡炒熱,再把扁米放進去一起炒,借助黑砂的燙熱,使扁米爆得更大更快更均勻,全部爆開以後,再用篩子篩出來。

最後一道工序是裹米花。先用米筒一筒一筒地量好炒爆的米花,按每筒配三兩紅糖的比例,将糖片放進鍋裡加水熬成糖漿,然後卸下鍋頭,趁熱把爆米花倒進糖漿裡拌勻,再扒進一個摸子裡,攤平壓實,凝結冷卻以後切成豆腐塊大小的塊狀,叫“米花塊”。也有的人直接從鍋裡将拌好的糖漿米花團成一個一個橙子大小的圓團,叫“米花團”。糯米米花就這樣做成了。

品嘗糯米米花,可以直接享用,咬一口,嚼一嚼,嘎嘣嘎嘣,脆,酥,香,甜。也可以用開水沖成米花茶喝下去。春節期間,米花茶是待客的佳品,也是解酒的良藥。親戚朋友前來串門,一碗熱氣騰騰的米花茶端到面前,那是百色各民族民間最基本的禮節。喝醉了酒的人,一碗米花茶沖下去,酒即解了一半。春節期間糯米米花也是一種送禮的佳品。

苞谷米花和高粱米花制作工藝比較簡單,把苞谷米花和高粱米花炒爆,拌以糖漿,利用糖漿的粘性團成團狀即可。品嘗這兩種米花,一般是直接品,不能作米花茶飲用。跟糯米米花相比,這兩種米花雖然顯得粗糙一些,但也一樣香,脆。

#2020金稻橞計劃#

#百色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