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位哥們即将收假,外出上班了。他一位學生請喝油茶,我忝陪末座作陪。請的是灌陽油茶,這在南甯很少見,我這個陪客也是第一次在南甯遇上,心裡樂開了花。
打油茶是桂西、桂北山區的一種傳統食俗,廣西以桂林的恭城瑤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和柳州的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油茶最為出名。也有一種按民族分類的辦法,各民族打油茶各有特色,南甯油茶店大多在店名裡,着意加注“瑤家油茶”“苗寨油茶”“侗鄉油茶”之類稱号。大同中雖有小異,但總的來說,就是用一個厚厚的生鐵鍋,下大油于鍋内煎炒事先用水泡開的老山茶。炒法是用一把“丁”字形木棰,翻炒鍋内茶葉,不斷捶打,打出味來後,傾入清水燒煮,大滾片刻,出鍋即為油茶。把茶水滗出來後,繼續炒、捶茶葉,再加水燒滾出味,不斷重來,直到味淡。喝油茶時,一般再加入花生、炒米、馓條和蔥花、香菜末,往往還配一些包子、油條、糍粑、蕃薯、芋頭、米粉之類的點心吃食,連油茶帶飯一頓打發。
兩位油茶師傅專門迎着大門坐在大堂現打油茶
“油+茶葉”是油茶的最基本要素,但各地用料還是略有差别。比如,南甯市場裡風頭最勁的恭城瑤家油茶,有一味用料的重要性一點兒不比茶葉低,那就是老姜。加老姜打出來的油茶,姜味濃重,堵得緊緊的鼻孔都能被沖開。大多數地方的油茶,姜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味,一般人的印象中,油茶是“油+姜+茶”的組合,對油茶的印象,都帶着濃重的辣姜味。但是,三江縣侗族人打油茶,就不放姜。是以,我說油茶的最基本要素是油和茶葉,有這兩味,就能合成油茶。加了姜,起碼算是2.0版了。
這鍋油茶已經打好
廣西各地的油茶我幾乎都嘗過,也是喝多了才知道,在“油+茶”合成的基味上,還有很多繁雜的細微差別。我個人比較喜歡的味型,是恭城油茶那種加老姜的。老山茶的厚味,姜的辣味,在油鹽的調和下,合成了一種全新的味道。那種深蘊其中的姜辣味,一沖入喉,在肚腸裡翻騰,毛孔都給逼出汗來,才叫酣暢淋漓,讓人欲罷不能。傳說油茶有驅風寒、祛濕氣的神效,那大抵就是從姜身上來的。姜味也成為大多數人對油茶味道的印象,幾乎認為油茶裡面有姜味天經地義。但有人喝過很多次三江油茶,但就喝不出,裡面沒放姜。
灌陽油茶要先将右邊幾樣小料加入碗中,再沖入滾燙油茶
油茶今天在廣西城市的局部流行,是一種市場運作的結果。盡管各地都信誓旦旦地介紹,油茶有千百年曆史,但我堅信,就算在高寒山區,油茶也隻是一種鄉間小衆遺産。1990年代初我在桂林工作時,全市沒有一家油茶店。我初嘗油茶,是在一位恭城籍同僚家中,他在老家從小喝習慣了,進了城也置套家夥打起油茶來。很多進了城工作的人,像他一樣忍不住“油茶之思”,先把油茶引進自家。在有頭腦的商人眼裡,看出了商機,伴随在城市餐飲業逐漸發展内容不斷豐富,把油茶引進了城市市場。這起碼能吸引一些有喝油茶習慣的客人光顧,而這些客人會帶來其他客源,油茶傳入城市的足迹就是這樣。
灌陽油茶用料與衆不同之處在于,一定要用到 綠豆
油茶是一種刺激性很強的食物,就像有人喝茶會喝上瘾,喝油茶也會喝上瘾,油茶店的市場逐漸擴大。市場擴大,必然逐漸細分,套牢目标客戶。每個地方的油茶,往往有些獨有的特征。三江油茶不放姜,而灌陽油茶要加綠豆、紅豆。是以,油茶大體上在“油+茶”的基味上,各地風格自有獨特之處,其中的細微差别,隻有喝慣了的人才能分别。既然有所差别,就強調這一差别,吸引這個地方的人,形成自己口碑,甚至以地域劃分為不同流派。比如恭城油茶,味道濃烈純粹,恭城人自己也很當回事,努力打造油茶品牌,現在市場上風頭最勁的就是恭城油茶,不了解的人還以為,油茶就是恭城油茶。
灌陽油茶的主要用料,都印到紙巾盒上了
灌陽油茶和别處的不同,還展現在程式和内容上。灌陽油茶的第一道先煮糖茶,用荊芥草與土紅糖打出來的紅糖姜水,灌陽俗稱為甜茶,茶水其實和油茶沒關系。每碗放兩個剝了皮的熟鹌鹑蛋,給每位客人先各來上一份。接着才是打油茶,把鍋燒至滾熱,炸制炒米、綠豆。灌陽油茶缺炒米即失其味,炒米非常重要,是以灌陽油茶也叫米花茶。然後,用茶鍋(一種帶有茶嘴的煮茶工具)将茶葉炒一下,加入生姜和綠豆,用小木錘搗碎,放豬油和鹽,加水煮開,用木錘不斷地搗打鍋中食材,再放入青菜煮熟,油茶初步打成,可直接裝碗,也可用濾篩把茶水隔出倒到大盆待用。但常常還将綠豆、豌豆、嫩南瓜、菜花、薯片乃至肉片、排骨之類,下入茶鍋裡繼續煮,配作小吃。餘渣再放油鹽,以專用的木制工具搗打,繼續煮下幾道。将米粉或面條先另行煮熟過涼開水備用,喝前裝入油茶碗,加上炒米、花生、蔥花、酸辣椒等,沖入滾燙的茶湯,頓時滋滋作響,香味四溢,即可待客。這樣打出來的油茶,鹹甜兼具,香脆交加,喝下去後滿嘴回甘。其他地方的油茶,總脫不盡茶葉天然的苦澀味,而且普遍還夾雜着辣姜味,但灌陽油茶就幾乎聞不到苦味。人說灌陽油茶喝了有回甘味,在我喝來,進嘴就是甜味,不用回味才覺得甘甜。啃一口茶中的酸辣椒,再吞一大口油茶,熱辣辣地一股溫暖清甜的熱流湧入腸胃,一身都暖了。桌上往往還另外置放有炒花生和腌菜,喝油茶時可提味。
第一道上的是甜茶
油茶店裡,一般要麼上來一大鍋油茶,由客人分食,講究點的還架上爐子,邊燒邊喝;要麼按人頭一碗碗地上,喝完需要再添,像吃粵菜随時可以加湯。但有些客人連第一碗都沒喝幾口,也像兩廣人飯前喝湯,各随所好,愛喝多少喝多少,過完這道程式上菜吃飯。喝油茶,除了那一碗油茶汁外,往往還備有幾樣小料,添加到油茶裡,豐富其味道和口感。不管哪個地方的油茶,幾乎都同時配上蔥花、香菜末、花生、炒米、麻卵果、馓條(後兩種是米制油炸的果狀、條頭小點心),随着一大鍋油茶擺上來,由客人視愛好自行添加,先盛入碗中,再将熱茶沖下去泡。但是,我們這晚喝的灌陽油茶,卻是已加入蔥花、香菜、炒米和花生等料沖泡好,一碗碗的,用托盤托着,送入包廂。不是整碗遞給客人,而是将碗中油茶倒到客人的茶碗裡,空碗收走,裝下一道。客人喝了還想要的話,招呼一聲,就會再倒上一碗。此外,哪個地方喝油茶都沒有空口喝的,還要配點小點心,邊喝邊吃,才能展現出一種惬意和逍遙來。糍粑、小餅幹多見,獨有三江油茶,總配有一碗糯米飯,喝油茶的人邊喝邊把糯米飯捏成個乒乓球大小的團,喝幾口油茶,吃上一口糯米飯團。
油茶裡加米粉或面條,也是灌陽獨有特色
油茶的滋味到底怎麼算好壞,其實大多數人不太了解。而且,既然各地油茶喝法和味道都有所差别,誰都不能拿一個地方的味道,作為标準去評判另一個地方的油茶高下。但我們知道,什麼美食一旦以工業化的流水線生産,便會走樣。油茶的味道,有話道,“一鍋‘夾’(方言諧音,意為澀、麻嘴,泡茶時茶葉放多了時那種感覺),二鍋苦,三鍋好油茶”。前面兩鍋油茶,茶的苦澀味兒未去盡,食材蘊藏的美味還沒出來,雖可以喝,但第三鍋後茶味兒真正出來了,才真的喝得爽心稱意。以前喝油茶,是圍坐在火塘邊上,燒一道喝一道,是以能分得出如此清晰的層次。現在店裡一股腦兒地上來,誰還能計較喝的是第幾道?
豬大骨湯
是以,油茶店裡,不能評價油茶味道的優劣,因為沒有标準,隻有不同特色。而且,市場大了以後,往往會見鬼,批量供應的油茶水,肯定沒有家裡一鍋鍋打着喝的好味道。甚至有傳言,說是有一種油茶精,開水一沖便是濃郁的油茶。技術上來說,不是沒有可能。現在有些地方,把油茶濃縮成膏,做成速食包裝,往外推廣,還真的像模像樣,我喝過。打油茶實在應該是“隻問耕耘,不問收獲”,隻管打的程式對不對,至于味道的千差萬别,那是上帝定的,非人力所能把控。同樣的廚師同樣的料,絕對打不出兩鍋一模一樣的油茶來。但有次會餐,我們五六桌人,有哥們拉我挨桌品嘗油茶,居然都是同樣的味道。有一好事哥們,曾數過南甯一個有名的油茶店,一晚上要上百二三鍋油茶。如果都是人工打,那工程量就很不一般。
白切雞
油茶本質上隻是一種飲品,客人喝再多,也是一門小生意,利潤不會比賣奶茶大。是以,油茶這東西,一進了店很快演變成道具,一種為了賣狗肉而挂的羊頭招牌。油茶店真正的生意在于餐飲,賣飯菜和酒水。請人喝油茶,每人喝個一兩碗,然後喝酒吃菜,推盤換盞。什麼恭城油茶、三江油茶,萬事皆空。油茶在油茶店裡,永遠隻是一個空頭主角。油茶味優劣是不好評判,也沒人要求厘清楚。但飯菜好不好吃,就太容易判别了。是以,一家油茶店的生意好不好,不在于油茶好不好喝,而在于飯菜怎麼樣,有特色嗎?好吃嗎?唯有飯菜留下的好印象,才是招徕客人回頭的法寶。在飯菜這一點上,店家們倒是挺老實,打哪個地方的招牌,就努力挖掘那地方的特色美味,想方設法做出一桌好菜來。不管打哪個地方的招牌,廣西油茶店的菜,基本以桂北口味為多,接近于中國西南地區的菜系,而不是同樣占據半壁江山的粵菜風格,酸辣鹹鮮,很是開胃。起碼,我本人比較喜歡這種口味,誰要請我喝油茶,就知道有得一番好好的饕餮了。
幹鍋土臘味,就是莴筍炒臘肉
我們這晚上喝灌陽油茶,灌陽縣地處廣西最東北端,和湖南交界,口音、口味已和桂林市城區大有差别,更接近于湘南,口味要重得多,更辣、更鹹,菜盤子更大。這晚上的菜,不是能代表灌陽的特色菜,頗能代表灌陽飲食特色和水準的“十大碗”,就一道都沒上。但做菜的味道,則十足的灌陽味,有幾道也算硬菜。
啤酒魚
豬骨湯,非常美味實惠的一道家常湯菜。我不知道桂北人是否特别喜好豬大骨炖湯,十幾年前南甯市人民公園内的湖心餐館,被資源縣兄弟兩位大廚包下,開了多年桂北風味館子,其中頭道招牌菜,就是大骨頭炖湯。人們約飯,都是直接說,“公園裡喝骨頭湯”,到此店用餐,沒有不點一鍋骨頭湯的。我們這晚喝的灌陽骨頭湯,和公園館子裡的一模一樣。炖得奶白的湯,略有姜酒味,其味之鮮,以至于發甜,鮮美不輸廣東哪款老火靓湯。喝湯之外,啃骨頭更是享受。所選骨頭,特意留了很多肉,久炖之後,很是酥爛,咬住輕輕一扯,便離開骨頭,細嚼之下,肉香濃郁,不柴不膩,甚是享受。
醋血鴨
白切雞,桂北一帶并無吃白切雞的傳統,他們吃雞一般就是炖、炒或紅燒,後來白切雞也流行了,但總是煮得太熟,沒法展現那種火候剛好的爽脆口感。但是,他們的雞肉質好,不知道是否從灌陽運來,肉質緊實,嚼之有濃烈純粹的雞肉香味。後來剩下雖然不多,我還是打了個包,回去回鍋再炒,香得多吃了一碗飯。
酸豆角炒豬大腸
幹鍋土臘味,其實就是莴筍炒臘肉,很有湘南特色,臘肉也是熏過的,有煙火香味。肥瘦帶皮薄薄切片,和莴筍、米椒一起炒,進嘴先一個“香”字,不可名狀的香味,油脂香、煙火味雜揉而成,勃然而來。口感層次非常豐富,肥肉幾乎沒經嚼,瘦肉則有些勁道的感覺,但不柴,肥瘦肉均下肚後,韌勁十足的肉皮,還得耐心繼續嚼,越嚼越覺得有味道。莴筍滲滿臘肉的油,吃着口滑,味道卻似比肉更豐腴。
紅糖粑粑
啤酒魚,本來源出山水甲桂林的陽朔,但做出來明顯差别大多了,放了大量的蕃茄和紅泡椒,留汁很多,把魚都掩蓋住了。吃起來酸辣鹹鮮,味道十足,但帶鱗魚皮那層的酥脆口感品嘗不出,那是陽朔啤酒魚的象征之一。
醋血鴨,是桂北最普遍的鴨子吃法。桂北緊鄰湖南永州,永州血鴨聞名全國,桂北各縣的醋血鴨,應該淵源于此。這道菜,關鍵處将鴨血用醋或酸壇子水攪勻後,炒鴨子裡灑上去,不但去盡鴨肉的腥臊味,而且形成了酸辣鹹鮮的濃重味道,吃來頗享受到濃郁的肉香味,卻毫不膩口,開胃之極。
淨炒桂林菜心
酸豆角炒豬大腸,是桂林城鄉均能找到的家常菜。桂林的酸豆角,是鹽水加辣椒泡成,和四川泡菜差不多,吃起來又酸又脆,是很多葷菜的絕佳配角,配豬牛下水,那是人人都不忌口的。拿酸豆角配菜,一般還搭上泡酸椒,形成一種又酸又辣的鹹鮮味兒,十足刺激人的胃口,下飯下酒均極相宜。可惜,這晚上的豬大腸先過了水,很是耐嚼,但毫無爽脆的口感。
紅糖粑粑,粑粑是南方一種米制點心,把米磨漿或打粉,添上各種配料和餡料,搓揉成各種形狀。這個紅糖粑粑,是切成條狀炸過,再沾上紅糖漿,吃起來又香又甜,有點黏牙,很受歡迎。
素炒藕片
另外,還點了炒藕片、桂林菜心、拍黃瓜、酸辣豆腐幹幾道素菜,調和葷素,搭配着吃,免得撐壞了胃口。桂林菜心和南甯所産略有不同,吃着沒有渣,很多南甯人一吃,覺得奇怪。若是經霜後那茬菜心,非常清甜,沒嘗過的南甯人一試,恐怕又得一驚。
這晚上吃的菜,其實都不稀奇,但桂北口味濃重,分量大,口味重,酸辣鹹鮮突出,非常刺激胃口。我上一次喝灌陽油茶,就在灌陽縣,已經過去快二十年了,腦子裡的油茶味道,就是恭城味道。如今再嘗灌陽油茶,居然覺得很新鮮。但是,菜裡那種桂北湘南式重口味,我就太熟悉了,着實是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