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邊走邊吃:湖頭美食記

邊走邊吃:湖頭美食記

安溪的湖頭鎮據說在過去有“小泉州”的美譽,名士輩出,其中首屈一指的是清初閩學派的領袖、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他老人家不但才學出衆,在維護國家統一上功勳卓著,而且一生清廉。我們上湖頭,就是遊看他的故鄉的“新衙”——一處紅磚建築的五進大平屋。這處紅磚的老建築威嚴依舊,當年背街面山,大門外有寬敞的大埕,在左護屋外,有一條街巷,巷口花崗岩的石門上刻有“贊元重萬國,志高廣八區”的對聯,一派宰輔之家的氣派!我以為,“新衙”至今給當官的啟示仍然有二,首先為官清廉,最得人心,進而即便清廉,饷銀也是足夠你花的了。貪,到頭來總是一舉兩失,怎麼說也是得不償失的大傻事兒。

“新衙”附近,有名為“賢良祠”的古迹,原名“榕村别墅”,後為表彰李光地而改此名。李光地著有《榕村全集》,可想當年榕村的書香!祠内現存有碑刻、荷池,臨水軒等。不過我更注意祠内的一株羊桃老樹,碩果累累,樹蔭裡落果滿地。這與廈門大學大南老宅的一株十分相似。這種老樹定型之後就不再長高,是以很難判斷它的高壽,一任春去秋來,年年歲歲,卻總是堅定不移地開花結果。

其實在湖頭比李光地名氣更大的是湖頭米粉,米粉與李光地相輔相成,構築一方地靈人傑!但湖頭的美食又決不僅僅是米粉,一桌湖頭地方小吃豐美的盛宴的确讓我回味不已:那天氣溫較底,主人首先端出的是一個羊雜火鍋,湯的滋味濃醇而甘鮮,毫無膻味兒,也不知摻了什麼南國配料,連常吃羊肉的北京客人也贊不絕口,稱從來沒有享受過這麼鮮濃的熱湯。

好湯開胃,接着是炸得黃亮的“雞卷”,精細肉糜和蝦米被澱粉酥脆地糾纏一體,茴香和蔥香若隐若現,佐以湖頭的黑醋和芫荽,滿口滋味。湖頭的芫荽特别香,舉世無雙!主人自豪地推介說,“特别香的芫荽就局限地生長于我們湖頭的某一地塊裡”,一如情濃的耳語,那是碧綠的小菜與黑沃的田土配合默契的私房話。

接下來的幾道小吃回旋的都是“稻米”的進行曲:當浸泡後的米粒被緩緩轉動的石磨研磨成漿,進而就被農婦的雙雙巧手,拿捏出無數的佳肴:鹹筍包,外表呈青紫色,因為有一種叫“紫菊”的草本植物研化為粉後,再與米漿混合形成獨特的糯米泥,它不但改變了米漿的色澤,也豐富了它的口感,包裹着肉糜和筍等多種内餡料,在迷茫的蒸汽之中清清楚楚地出落成龜狀的“土包子”!真不知湖頭的先民當初是如何強拉出紫菊與米漿那奇異的婚配,進而才有了這“先結婚後戀愛”延綿不絕的美滿交融!

“芋包”似乎基于同一個情愛模式,芋泥扮演了“紫菊”的角色,再度與米漿結緣,至于包裹的内容則相當寬松,肉糜、蔥頭、炒花生皆可,油炸與水蒸兩宜,甜的、鹹的、甜中帶鹹的,多味并進。可能是當年湖頭乃水路的終點,客來八方,于是芋包與時俱進,在美食的舞台上演出了“變臉”的活劇。

“四果拼盤”是把米漿的造化進行着方陣的展示,(這個“果”字應當帶“米”字邊的,是專門為米漿的造化而特制的一個漢字。)年果、發果、堿果、油蔥果,拼盤的中央是一小碟開胃的酸菜封肉,讓食客或搭配或單食各趣所需!

一桌湖頭小吃,壓陣的是身為主帥的米粉。湖頭米粉有“米粉王”的美譽,優質的白米、優質的水源演繹着“白如晶冰、細如青絲、韌如膠簧、狀如花絮”的美食佳話,早就讓白細的米粉成為鑽出大山勇赴商海的“金絲銀線”!湖頭小吃是閩南地方美食竹林裡翠碧的一節,搖曳着閩南百姓勤勞與創意的本色,流溢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永續不斷的田園詩話,也為“地靈人傑”的說辭平添了又一個美好的注腳。

邊走邊吃:湖頭美食記

200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