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少女金寶油蔥粿,陪伴老廈門三十年的古早街頭|食客

油蔥粿,别名碗糕粿。

因其做法考究,一層一層,細火慢蒸,是以又叫九層炊,是夏天最适合開胃的一道閩南小吃。

金寶油蔥粿,可能是廈門島内最好的一家小吃店。

少女金寶油蔥粿,陪伴老廈門三十年的古早街頭|食客

跟大部分老字号一樣,金寶這個招牌,源自創始人。

30年前,19歲少女洪金寶,離開泉州老家,來到廈門。

雖然那個年代,港台文化已經風靡内地,張國榮、譚詠麟、梅豔芳、陳百強等人,都處于鼎盛時期。

但錄像廳還沒來得及開滿街巷,是以大家并不熟悉,在香港,有個胖胖的動作明星,也叫洪金寶。

少女金寶油蔥粿,陪伴老廈門三十年的古早街頭|食客

少女金寶在廈門第一份工作,是去親戚店裡學做油蔥粿,還有麻糍、蒜蓉枝等各種老廈門

油蔥粿在閩南有很多民間做法,有人喜歡加肉絲和孛荠丁,有人喜歡加油炸扁魚或蝦皮,不一而同。

包括配的醬汁,蕃茄醬、甜辣醬、花生醬、芥末醬、辣椒醬,各有特點。

少女金寶油蔥粿,陪伴老廈門三十年的古早街頭|食客

但一碗好吃的油蔥粿,最重要的還是米漿。

學會親戚的手藝之後,那幾年,少女金寶踏遍小島内外,四處拜師。

也不是每個人都樂意教,她幹脆回家自己琢磨,買米磨漿,反複調試,想着怎麼配出最好的米漿底料。

少女金寶油蔥粿,陪伴老廈門三十年的古早街頭|食客

金寶油蔥粿,兩年後在二市開張了。

少女金寶那一年22歲,年紀很輕,賣的卻是老廈門最講究的古早小吃。

但她沒在怕的,覺得自己綜合了各家老師傅的手藝優點,用的又都是好料,“口味肯定不會錯。”

少女金寶油蔥粿,陪伴老廈門三十年的古早街頭|食客

開店沒多久,金寶油蔥粿的名頭響徹二市,波及廈門。

接下來就是廈門人都知道的,整個二市搬遷,金寶油蔥粿開去江頭。

幾年後江頭改造,少女金寶又帶着店鋪落腳鬥西路口,直到今天。

少女金寶油蔥粿,陪伴老廈門三十年的古早街頭|食客

30年過去了,少女金寶成了大家口裡的洪姨,金寶油蔥粿也成了廈門僅剩無幾還在堅持的街頭小吃老字号。

生意最好的日子,4塊錢一碗的油蔥粿,洪姨每天能賣500多碗;1塊錢的麻糍,每天賣到1000多顆;8塊一斤的蒜蓉枝,每天賣掉400多斤……

她們家二十多種廈門小吃,阿婆買來拜拜,阿公買來配茶,小孩子買來當零嘴,簡直是廈門人家的最愛。

少女金寶油蔥粿,陪伴老廈門三十年的古早街頭|食客

洪姨變得更忙了,往往早上7點開店,一直忙到晚上8點,才能松一口氣。

但她再忙,還是跟每個人說,金寶家的小吃,一定要用足好料,“成本高沒關系,薄利多銷,保證口味,做生意最重要的是名聲。”

少女金寶油蔥粿,陪伴老廈門三十年的古早街頭|食客

就像廈門人熟悉的小吃蒜蓉枝,金寶家做的跟别家不太一樣。

現炸麻花,裹上白糖蒜蓉熬制的糖霜,添加小蔥,海鹽翻炒,口味鹹甜。

洪姨認定蒜蓉枝的咬感不能太硬,是以請了師傅,每天花更多時間,把面團揉透,“這樣炸出來的麻花,才足夠酥脆。”

少女金寶油蔥粿,陪伴老廈門三十年的古早街頭|食客

但金寶油蔥粿也在苦惱,怎麼把手藝傳下去。

洪姨發現,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做這樣的工作。尤其這幾年,房租原料等成本不斷上漲,薄利多銷,可能是一種很傻也很慢的生意邏輯。

洪姨正在讀國中的女兒,也不考慮接班,“我有時候說,如果你不好好讀書,長大就來店裡幫忙。”

結果女兒直接回答,以後不管去哪兒工作,都不會來店裡,“确實太辛苦了。”

少女金寶油蔥粿,陪伴老廈門三十年的古早街頭|食客

洪姨沒辦法讓自己停下來,從19歲那年起,少女金寶就沒有停過。每天早上七點,她打開店門,等待第一波逛完早市的老廈門。

三十年來,她把自己的青春,裝進一碗碗油蔥粿,炸出一根根蒜蓉枝。

洪金寶,是父母給她起的名字,堂堂正正挂在店鋪招牌上。這是名節,也是信譽,不敢辱沒。

------------- -------------

開始廈門|原創釋出

本文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感謝分享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開始廈門”

發現廈門的另一種奇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