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元宵節已過去兩天,難得賞回燈,要記錄下。
雖然并非在元宵節賞燈。
春節驢娃子有三張城牆燈會的票,收假前一天,敲定她和她小姨,再帶個我,去逛逛。
<h1 class="pgc-h-arrow-right">1</h1>
好像國小後再沒買過燈。
小時候,當還在春節期間,人行道上早早就擠滿了賣燈的攤位。攤前圍的都是小孩子,左挑右揀,嚷嚷着要這個,要那個,十分熱鬧。都想在聚一起提燈逛街的時候,變成整條街上最亮的仔。
賣的燈大多是電動的。推下開關,電池帶着燈亮起來。到後來還能旋轉,同時播放提前錄入的音樂。

大緻長這樣
元宵節往往是寒假最後一天。
第二天需前往學校報道,意味着——交作業。
早早寫完作業,後面肆意玩耍的道理誰都懂。卻依舊抵不過明日複明日的慣性。「截止日期是第一生産力」,元宵節就是截止日期。
好巧不巧,與父母要好的叔叔阿姨,總在元宵節這天聚會。往往吃完晚飯後,再轉場唱歌。通常十點回家已是萬幸,也有過直至淩晨的時候。
那時隻能強壓心中的焦灼,面上雲淡風輕,甚至高興的和朋友們玩耍。回到家立刻攤開雪白的作業本龍飛鳳舞。由于擔心房間燈亮引起父母懷疑,通常是在衛生間馬桶上奮筆疾書。
是以記憶中的元宵節,除了花燈、湯圓,還有一夜完成的作業。
<h1 class="pgc-h-arrow-right">2</h1>
城牆燈會很久之前去過一次,隻記得全程不停在走。燈好不好看一點印象都沒了。
這次賞燈,印象深刻的是人數。
剛走出地鐵,南門廣場上,就站滿了人。竟一時沒找到入口。
好不容易看到入口,還是沒有盡頭的S彎。走完這段,接着下段,繞來繞去,才算真正走到檢票口。本以為進入城門,便可一路暢通,登頂賞燈。沒曾想還有一道更加擁擠的S彎攔在面前。
忽然因疫情,塵封許久關于旅遊的記憶又清晰起來:過節+景點,不就是人擠人、人看人嘛。
之前忘記哪個朋友說過,好像年紀越大,反而越喜歡人多的地方、鮮豔的衣服。
這次雖擠在人群中,但真的好像并不讨厭這種的感覺。
上了城牆才發現不僅人擠,花燈更擠。平日騎車的道路,至多擺上兩個花燈,留下的空隙隻能三五人并排走着。
許是平日影視劇特效泛濫,VR技術普及,眨眼睛、冒煙、發出響聲、轉動四肢的花燈,并沒能讓我們覺得新穎出彩。
興奮的全是孩子。即便燈前放有:小心電流,請勿觸摸的警示牌,絲毫阻攔不住孩子們一擁而上,拍打、擁抱的熱情。
讓人眼前一亮的有城牆武士。應是西安城牆專門設計的卡通形象,平日在商店也能看各樣的武士紀念品。這次燈會同樣放上形态各異的武士。果然還是打造IP,效果極佳。
除了提着燈逛燈會外,許多人頭戴兔耳、狐狸面具。
走着走着,餘光瞄到側邊抱娃的人,後腦勺還有個臉!黑漆漆的眼睛正盯着我看。被吓到正想趴腿就跑,定睛細看才發現他是把娃的面具,反戴在頭後。虛驚一場。不過漆黑的天和各色的燈,确實令人容易産生怪力亂神的想象。
找張圖檔示意下
排隊買鏡糕時,前面小孩頭上的孫悟空頭冠,有長長兩道須子,不停甩着,高度正好伸到眼前。晃得眼花,擔心被戳到。擡手撥弄兩下,可能須子較重,帶着頭冠溜了下來。繩子還在脖上,是以小孩毫無察覺,依舊開心得搖頭晃腦。我們在後面都笑了。
再次找張圖示意下
不得不說對城牆上的小吃有些失望。
賣的小吃都很熟悉:冰糖葫蘆、玫瑰鏡糕、棉花糖……湊近看到糖葫蘆是今年流行的盒裝:一盒5根,每根上串兩個山楂;玫瑰鏡糕的糯米沒變,但上面粘着的卻不是玫瑰醬,而是水果醬……
咬着沒有玫瑰的玫瑰鏡糕,覺得有些受傷,還是挑時間到回民街去。雖然回民街也漸漸變得陌生起來。
有處挂滿燈的祈願長廊,遠看很是漂亮。
走近面對塑膠布質地的燈罩,頓感無語。
一些燈下飄有寫滿祝願的布條,好奇怎樣放上去的。便看到前方一個大哥攀在梯子最高處,滿臉興奮地一手訂書機,一手布條,對着頭頂的燈,鄭重的按下手中的訂書機。看到旁邊有個桌子,桌前立塊牌:祈福布條30元一個。
想了想,走掉了。
假期幾乎全部呆家躺平,猛然走這麼多路一會就累了。下城牆樓梯時從業人員拿着大喇叭喊:年齡大的走得太累了,就靠邊站……不要逼自己。
年紀不大的我們自覺靠邊走,不打算逼自己。
下來走過城門,有位媽媽再給孩子拍照。媽媽喊:三二一,男孩無縫銜接的打了個哈欠。
看來大家都累了。
那就早點回家吧。
最後,也是最令人想不通的一點是:團團圓圓的節日,居然從來不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