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榆林縣清澗縣軍事地理

戰略地位

古代,清澗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順治《清澗縣志·地理志》雲:清澗“東據黃河,西繞黑水,鐘樓、官山前後聳峙,延安扼險之地,岡陵重疊,溪谷深阻,左可緻河東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勢,北可控沙漠之地,屹為麟延之沖。”乾隆《清澗縣續志·地理志》亦說其“北延沙漠,南扼金明,東控河東,為全秦北戶,誠要害之雄區。用武強國,宋元列營戍守,良有已也。今按守清澗,則延安安;守清澗、白草、觀音諸寨,則河東固;而守清澗,官山其要矣。”

周至唐,本土頻易領國,常有戰事發生,但非主戰場。宋金時期,地處邊陲,西夏及金經常侵擾,宋修城築寨,為屯防和抗戰的前沿。明末,清澗是李自成、王子爵等農民起義軍的發祥地和根據地之一,其利用境内地理優勢,屢與官軍抗争。民國年間,本縣處于重要戰略地位,成為紅軍根據地和抗擊日寇的重要防線。

就現代戰争而言,本縣遠離政治經濟中心,溝壑密布,山峰疊障,不利于主力部隊調運作動和三維戰争的進行,但戰略防禦地位仍很重要:一可利用易守難攻的地形,阻擊北方來敵;二可憑借黃河天險,阻擊東敵西進;三可截斷南北交通大動脈西包線阻止南北間軍隊運動、援救、組合、調遣。同時,可以作為國家後方基地,生産軍需物資,擴充兵員,休整教育訓練部隊。

軍事地形

境内,山大溝深,關口密布,利于部隊隐蔽、防禦,開展遊擊戰、伏擊戰,防止原子武器襲擊;但行軍困難,視線不暢,機械化和大部隊作戰受限。

關隘

九裡山 南北約9華裡,故名;古謂官廳山,簡稱官山;因地處險要關口,亦作關山。位于東徑110°09′、北緯37°15′,慕家河、樂堂堡村之間,距縣城23公裡,主峰海拔1247米。山梁視野廣闊,可作防禦陣地。山梁兩側為切斷深邃的沖溝,淺者20~30米,深達300~2000米。西側人工通道為西包公路咽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宋時,為抵禦西夏的前沿;山下曾多坎窞,為宋人拒馬處。明清駐兵防守,主峰建有烽火台。明末,農民軍同官軍在此交火。1947年秋,西北野戰軍數千人阻擊胡宗南所部7晝夜。

苜蓿嶺 位于樓則塌至軍家屯村之間,距縣城12.5公裡。有隧道241米,清石公路必經。古代,軍家屯、軍莊一帶駐兵屯守,此嶺為縣東重要門戶之一。

制高點

見第3編第1章。

開闊地

無定河(高傑村以上)、清澗河川道地形平坦,黨家川、折家坪兩地川面寬約500米,可作空降場所。高傑村塬、惠家塬和南塬等,亦有軍事活動價值,惟邊沿溝深,水源缺乏。

軍事交通

陸上交通 境内溝谷縱橫,山重嶺疊,交通相對不暢。但西包、渭清、清石諸線貫穿南北、東西,為軍隊活動和後勤援助重要通道。

水上交通 除黃河外,河流均系石底,無洪皆可徒涉。黃河為秦晉間天然屏障,從馬花坪至賀家畔,可通航木船和10噸内的挂槳機船;其兩岸山高石峭,水道狹窄,軍事價值主要在于橫渡,渡口多設于村莊附近,現有國家準許的渡口11處。1936年,毛澤東率紅軍由辛關渡黃,進行東征。老鴉關,戰時亦是部隊行動咽喉。除大淩和大汛期,全年可渡。無定河較大村莊和要道通設渡口,備木船擺渡。

軍事氣候

境内,初春風沙迷漫,甚而陰霾蔽日,能見度低。夏末秋初(7~8月),暴雨頻見,降水占全年42.9%,常常紅日灼人,烏雲頓起,雷電隆隆,大雨傾盆,有時雹大若杏,行軍受阻。中秋後,常霪雨霏霏,連天不開,少則三五天,多則10餘日,甚至月餘,緻使工事坍塌,行軍、宿營均受其害。冬寒漫長,地凍1米,2月份最大凍土深度1.2米,最大積雪0.3米,影響工事構掘。

土壤·植被

縣内岩石堅硬,需爆破方可構築工事。90%以上的土壤為黃土,質疏松,鐵鍁和十字鎬即可挖掘。森林植被差,多為落葉林。冬春隐蔽困難,夏秋成片林和高稈作物可供利用。

軍事設施

本縣古今軍事設施有城堡、山寨、塘汛、崖窯、道地和碉堡等。

城堡

見第13編第1章、第22編第3章。

山寨

拓拔氏寨 又稱石蛤蟆寨。位于樂堂堡鄉寨則灣村前,北魏時首築。明蒲州太守白宗舜歸田後,曾置别墅于其上。今土牆殘存。

招安寨 在雙廟河鄉郭家河,宋寶元年間狄青所築。

營田寨 位于今營田村。建于宋康定、慶曆年間,種世衡部曾在此屯墾。今廢。

清澗寨 在二郎山鄉薛家渠,慶曆年間所築。左右石壁數百仞,後以石山為塞。已廢。

順安寨 位于縣北25公裡處,詳地未考。宋初建南安寨,康定元年(1040)棄之,慶曆年間重修易名。亦廢。

黑水寨 位于縣西北50公裡處,詳址待考。李永奇世襲都巡檢駐兵處。今廢。

觀音寨 在無定河西岸高傑村段石崖上,築于宋。下有漩渦,深不可測。石岩原深10多米,高20餘米,長數百米,曾構屋百十間。已廢。

白草寨 在今解家溝鎮白草寺。東區軍事要地,宋金時于此屯軍。已廢。

高柳樹寨 位于李家塔鄉高柳樹村。古壘石為城,周長約2.5公裡。相傳為金遼時駐兵之地,清同治年間鄉民曾複修過。今廢。

新關寨 舊名永甯關。位于高傑村鄉辛關村東,下臨黃河。明末農民軍首領鑽天哨、開山斧曾駐于此。亦廢。

樊家岔寨 在李家塔鄉樊家岔村西。明崇祯十六年(1643)居民所築,用于避亂。“峻壘據崖,三面複絕”。今廢。

驿站·急遞鋪

見第12編第2章。

塘汛

明清時期,重要關卡由駐軍警備,謂之塘汛。時境内有塘汛7處,即南關汛、營田汛、二十裡鋪(今上二十裡鋪)汛、駱駝鋪汛、石嘴驿汛、王家鋪(今王家堡)汛和田莊汛。其各設墩台1座,煙墩5個,牌坊1架,營房、廈房各1間,汛兵5人。其中駱駝鋪以下4汛由清澗外委管轄,石嘴驿以上3汛由綏德外委管轄。今設施已廢。

崖窯

見第13編第1章。

道地

昔日,窨則溝等地有民用道地,今已坍塞。1969年始,清澗在4個戰鬥村修築了戰時可作為人防工事的道地和坑道。1970年,縣城機關幹部、企業職工、學校師生、街道居民全部出動,在光明山、鐘樓山、東陽山等地挖成地下防空洞××條,計××××米,可容萬餘人。遇空襲,居民可入洞隐蔽。1971年對縣城的××條、共××××米防空洞進行了被覆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