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地位
古代,清涧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顺治《清涧县志·地理志》云:清涧“东据黄河,西绕黑水,钟楼、官山前后耸峙,延安扼险之地,冈陵重叠,溪谷深阻,左可致河东之粟,右可固延安之势,北可控沙漠之地,屹为麟延之冲。”乾隆《清涧县续志·地理志》亦说其“北延沙漠,南扼金明,东控河东,为全秦北户,诚要害之雄区。用武强国,宋元列营戍守,良有已也。今按守清涧,则延安安;守清涧、白草、观音诸寨,则河东固;而守清涧,官山其要矣。”
周至唐,本土频易领国,常有战事发生,但非主战场。宋金时期,地处边陲,西夏及金经常侵扰,宋修城筑寨,为屯防和抗战的前沿。明末,清涧是李自成、王子爵等农民起义军的发祥地和根据地之一,其利用境内地理优势,屡与官军抗争。民国年间,本县处于重要战略地位,成为红军根据地和抗击日寇的重要防线。
就现代战争而言,本县远离政治经济中心,沟壑密布,山峰叠障,不利于主力部队调运行动和三维战争的进行,但战略防御地位仍很重要:一可利用易守难攻的地形,阻击北方来敌;二可凭借黄河天险,阻击东敌西进;三可截断南北交通大动脉西包线阻止南北间军队运动、援救、组合、调遣。同时,可以作为国家后方基地,生产军需物资,扩充兵员,休整培训部队。
军事地形
境内,山大沟深,关口密布,利于部队隐蔽、防御,开展游击战、伏击战,防止原子武器袭击;但行军困难,视线不畅,机械化和大部队作战受限。
关隘
九里山 南北约9华里,故名;古谓官厅山,简称官山;因地处险要关口,亦作关山。位于东径110°09′、北纬37°15′,慕家河、乐堂堡村之间,距县城23公里,主峰海拔1247米。山梁视野广阔,可作防御阵地。山梁两侧为切断深邃的冲沟,浅者20~30米,深达300~2000米。西侧人工通道为西包公路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宋时,为抵御西夏的前沿;山下曾多坎窞,为宋人拒马处。明清驻兵防守,主峰建有烽火台。明末,农民军同官军在此交火。1947年秋,西北野战军数千人阻击胡宗南所部7昼夜。
苜蓿岭 位于楼则塌至军家屯村之间,距县城12.5公里。有隧道241米,清石公路必经。古代,军家屯、军庄一带驻兵屯守,此岭为县东重要门户之一。
制高点
见第3编第1章。
开阔地
无定河(高杰村以上)、清涧河川道地形平坦,党家川、折家坪两地川面宽约500米,可作空降场所。高杰村塬、惠家塬和南塬等,亦有军事活动价值,惟边沿沟深,水源缺乏。
军事交通
陆上交通 境内沟谷纵横,山重岭叠,交通相对不畅。但西包、渭清、清石诸线贯穿南北、东西,为军队活动和后勤援助重要通道。
水上交通 除黄河外,河流均系石底,无洪皆可徒涉。黄河为秦晋间天然屏障,从马花坪至贺家畔,可通航木船和10吨内的挂桨机船;其两岸山高石峭,水道狭窄,军事价值主要在于横渡,渡口多设于村庄附近,现有国家批准的渡口11处。1936年,毛泽东率红军由辛关渡黄,进行东征。老鸦关,战时亦是部队行动咽喉。除大凌和大汛期,全年可渡。无定河较大村庄和要道通设渡口,备木船摆渡。
军事气候
境内,初春风沙迷漫,甚而阴霾蔽日,能见度低。夏末秋初(7~8月),暴雨频见,降水占全年42.9%,常常红日灼人,乌云顿起,雷电隆隆,大雨倾盆,有时雹大若杏,行军受阻。中秋后,常霪雨霏霏,连天不开,少则三五天,多则10余日,甚至月余,致使工事坍塌,行军、宿营均受其害。冬寒漫长,地冻1米,2月份最大冻土深度1.2米,最大积雪0.3米,影响工事构掘。
土壤·植被
县内岩石坚硬,需爆破方可构筑工事。90%以上的土壤为黄土,质疏松,铁锨和十字镐即可挖掘。森林植被差,多为落叶林。冬春隐蔽困难,夏秋成片林和高秆作物可供利用。
军事设施
本县古今军事设施有城堡、山寨、塘汛、崖窑、地道和碉堡等。
城堡
见第13编第1章、第22编第3章。
山寨
拓拔氏寨 又称石蛤蟆寨。位于乐堂堡乡寨则湾村前,北魏时首筑。明蒲州太守白宗舜归田后,曾置别墅于其上。今土墙残存。
招安寨 在双庙河乡郭家河,宋宝元年间狄青所筑。
营田寨 位于今营田村。建于宋康定、庆历年间,种世衡部曾在此屯垦。今废。
清涧寨 在二郎山乡薛家渠,庆历年间所筑。左右石壁数百仞,后以石山为塞。已废。
顺安寨 位于县北25公里处,详地未考。宋初建南安寨,康定元年(1040)弃之,庆历年间重修易名。亦废。
黑水寨 位于县西北50公里处,详址待考。李永奇世袭都巡检驻兵处。今废。
观音寨 在无定河西岸高杰村段石崖上,筑于宋。下有漩涡,深不可测。石岩原深10多米,高20余米,长数百米,曾构屋百十间。已废。
白草寨 在今解家沟镇白草寺。东区军事要地,宋金时于此屯军。已废。
高柳树寨 位于李家塔乡高柳树村。古垒石为城,周长约2.5公里。相传为金辽时驻兵之地,清同治年间乡民曾复修过。今废。
新关寨 旧名永宁关。位于高杰村乡辛关村东,下临黄河。明末农民军首领钻天哨、开山斧曾驻于此。亦废。
樊家岔寨 在李家塔乡樊家岔村西。明崇祯十六年(1643)居民所筑,用于避乱。“峻垒据崖,三面复绝”。今废。
驿站·急递铺
见第12编第2章。
塘汛
明清时期,重要关卡由驻军警备,谓之塘汛。时境内有塘汛7处,即南关汛、营田汛、二十里铺(今上二十里铺)汛、骆驼铺汛、石嘴驿汛、王家铺(今王家堡)汛和田庄汛。其各设墩台1座,烟墩5个,牌坊1架,营房、厦房各1间,汛兵5人。其中骆驼铺以下4汛由清涧外委管辖,石嘴驿以上3汛由绥德外委管辖。今设施已废。
崖窑
见第13编第1章。
地道
昔日,窨则沟等地有民用地道,今已坍塞。1969年始,清涧在4个战斗村修筑了战时可作为人防工事的地道和坑道。1970年,县城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学校师生、街道居民全部出动,在光明山、钟楼山、东阳山等地挖成地下防空洞××条,计××××米,可容万余人。遇空袭,居民可入洞隐蔽。1971年对县城的××条、共××××米防空洞进行了被覆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