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寫在開篇</h1>
為了對不起我這僅有的38個粉絲,思來想去,今天寫個“石雞”的故事吧。此石雞非彼石雞,飯要一口一口地吃,日子還得一天一天地過。說多了都是淚啊,發點牢騷,大家千萬别介意,今天的“石雞”它來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蛙界“王中王”“石雞”,傳說中的“石雞”的由來</h1>
不管你信不信,其實天宮上的卯日星官說的其實是石蛙。日升日落,暮鼓晨鐘,原本石蛙手掌從白天到黑夜的打鳴權柄,日子過得舒心又惬意,這時候職場上的紅眼病就出現了,總有人見不得别人日子過得好,這不,太白金星的狗腿子“掃把星”看不下去了,找準機會下手。
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案發當天,王母娘娘舉辦蟠桃會,各路大小神仙,全都請了,卻獨獨少了這卯日仙官,連太白金星手下的“掃把星”都請了,因為職責所在,卯日仙官不能随随便便擅離職守。掃把星可算是逮住機會了,賊眉鼠眼地跑到卯日仙官那,借着蟠桃會沒請他鼓動卯日故意把晨昏報反。這樣玉帝和一衆仙友一定會知道他的重要,立刻邀請他去參加蟠桃會。
卯日仙官也是個沒腦子的,被人騙了還幫忙數錢。之後一連幾天故意報反,引得淩霄殿玉皇大帝震怒,派太白金星仔細嚴查,誰知道這老小子隻會溜須拍馬,不幹正事,把審查的活計交給手下的掃把星,這可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掃把星添油加醋地把卯日搞了個底掉,就這樣,很傻很天真的卯日被打落凡塵,掉在了黃山峽谷流水澗,還不止如此,玉帝下旨讓其終身醜陋,渾身長滿大小不一的疙瘩,是以也被叫做石蛙。
卯日當然不服,日複一日地怼天長鳴為己伸冤。掃把星擔心此事終将水落石出,又向玉帝盡讒言,讓玉帝将卯日的聲音毒啞,隻能像青蛙一樣呱呱直叫,是以也被叫做“石雞”。
<h1 class="pgc-h-arrow-right">石蛙的個人履歷</h1>
中國南方山區自然分布着一定數量的石蛙,它們活躍在海拔150到1000米的峽谷密林深處,喜歡在水上找吃的,這也是他們賴以為生的生存之道。清晨它們會潛伏在石穴草叢間,待到傍晚爬出洞穴,招蜂引蝶,捕蟲捉蜂一口一隻,那小味兒撓撓的。
石蛙,外号棘胸蛙(Quasipaaspinosa),也被叫做石雞、石蛤等,被稱為中國“4大山珍”之一,旨在中國南房山區可見,名貴異常,也獲得了“山泉中的活人參”美稱。對比長相,石蛙和石斑蛙真的很像一母同胞,但石蛙身形更粗壯,優質肥美鮮嫩。
隻要石蛙生長的地方,那此地的生态環境也是極好的。石蛙對生活環境異常挑剔,隻要身邊的飲水、空氣等有一丁點異常,它們就無法繼續生存。這也是它們作為食補動物的自然天性,身為衆所周知的醫食兼備的稀有兩栖動物,石蛙被美食老饕戲稱“蛙界王中王”。
截止到今天,純野生石蛙的數量急劇下滑,除了人類對其自然栖息地的破壞,還有人類任性地對它們肆意捕殺,趕盡殺絕。既丢失了家園又沒有了繁殖規律,就連生育能力超強的石蛙尚且如此,種族繁衍問題已經迫在眉睫,是以我們人類更應該積極主動地保護野生石蛙,也提倡農民朋友學習專業知識,提高人工養殖的石蛙技術,接着請你跟桃爸一起走進石蛙的世界。
<h1 class="pgc-h-arrow-right">石蛙的生活習性</h1>
現在的南方林區山間還是有很多野生石蛙,隻是不能滿足人類對口腹之欲的需求。石蛙肉細嫩白淨,入口甘甜且營養豐富,具備巨大的市場潛能,是以有養蛙需求的農民朋友在人工養殖的環境下,也要盡量營造野生石蛙的生存環境,下來桃爸就說說野生石蛙的生長習性。
1、石蛙的生存環境,白天睡覺晚上鬧
石蛙畏光怕聲,每到夜晚夜深人靜時,正是它們出來放風外出捕獵的好時機。你還别說,周圍越安靜它們越放心,充滿了安全感,動如脫兔。這種時候,一旦被聲音或光照驚擾,石蛙就像沒頭蒼蠅一樣四處亂跑,時間長了還會對它們的自然育種産生嚴重威脅。
還有,石蛙對水溫的适應也是關鍵,适合成長的水溫在18到22℃。外界的水溫低至10℃以下時,立刻停止進食,直接進入冬眠模式;水溫高過30℃就馬上夏眠,溫度不穩定會直接影響石蛙的生長發育。
2、石蛙的食性特征,多吃多占護生态
石蛙雜食,還在蝌蚪狀态,主要以小魚、浮遊動植物為主食,長大到幼蛙狀态
多以昆蟲幼體、蚊蟲、蚯蚓、蜈蚣等做主食;成年石蛙的菜單多是種類不同的小動物。還是以有害動物為主要食物,是以,石蛙對農林業的正常發展都能起到一定的保護。
3、石蛙的繁殖能力很強,優生優育長得快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動物真香環節,每年的5到9月裡正是石蛙樂到飛起的繁殖季,
要是在廣東山區裡時間還要再往前提,大概是4月份。它們這群小可愛每年産卵交配足有3次之多,雌蛙每年産卵多達1000枚。這恐怖的生育能力震驚動物界啊。
石蛙産卵多在溪流下方的樹根和石頭上,有時也在水溝石頭上或依附水生植物上。在生兒育女時它們的活動頻次也更加頻繁,不時鳴叫或抱對。
4、石蛙依賴變溫,不具身體調節能力
作為蛙界的變溫動物,它們不能調節體表溫度也不具備保濕能力。是以,隻能從嘴裡吐出粘液來調整體表溫度,就這,還說不上好使不好使,總體南方環境更适合石蛙自然成長和人工養殖。
要想石蛙養得好,專業知識少不了,隻有學習掌握石蛙在野外實地中的生長情況,面對養殖它們的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疑難雜症,才能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從實際出發,人工養殖石蛙市場潛能巨大,主要是它們的營養價值和口感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
<h1 class="pgc-h-arrow-right">石蛙的生長過程,4次變身寶藏身</h1>
石蛙屬無尾目蛙科兩栖蛙類,也被叫做石蛤、石雞、山雞、石凍、飛魚、石鱗、石蛤蟆、石蝦蟆、石坑蛙、石卵等,是完全變态發育動物,生長過程主要通過受精卵、蝌蚪、幼蛙和成蛙四個變身環節,下面跟桃爸就一起來看一看石蛙的變身之旅!
小受精卵
水流平緩淺水處,石蛙卵常産其中。附在石塊、水生植物體表,卵外膠質膜遇水膨脹肥厚,粘度大,連接配接成索或葡萄串形狀,有的長到20厘米上下,卵直徑一般是4毫米,最大可長至5毫米,不同水溫條件下,蛙卵常态在8到15天前後,開始孵化蝌蚪。
小蝌蚪
從受精卵到小蝌蚪,石蛙身體長條形,尾肥厚,皮膚暗黃,并長着黑色星星點點,在身體和尾部相連處有黑色的“V”字花紋,發達的吻突吸附能力很強,無肺,腮呼吸,喜呆在溪水坑道内的大石逢或碎石堆,在合适的環境,通常經曆50到78天的成長,變态成幼蛙。
幼蛙
已經定型,幼蛙和成蛙除了體型大小基本沒差,伴随幼蛙的蝌蚪尾巴在生長發育期,尾巴慢慢不見了,這時的主要食物還是昆蟲幼體和蚊子、蒼蠅等。
成蛙
石蛙成蛙體長可到10至13厘米,體重150至250克以上,大的可以長到500克以上,表皮粗糙,背部皮膚暗灰色,油長在身上,石蛙的頭寬又扁,吻端成圓型,突出于下颌,兩鼻孔之間的距離與兩眼之間的距離長短一緻,同齡石蛙雄性大于雌性,性成熟後的雄蛙前肢非常粗壯,胸部長着呈棘狀肉刺,腹部淡黃,雌性胸部無棘刺,腹光滑亮白色。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石蛙之“最”與“刺”有啥用</h1>
土生土長的南方山區的人民,從小就見過石蛙,捉蝌蚪和小青蛙也是他們童年的樂趣之一。他們對石蛙的“刺”位置熟得不能再熟了,真正的石蛙是腹部四肢長刺的,胸部有刺是棘胸蛙,腹部有刺是棘腹蛙。
除了這個之外,石蛙還有哪些更深一層的“隐秘”呢?
首先,養石蛙容易導緻死亡是在蝌蚪期。石蛙作為一種典型的兩栖動物,生長期包括蝌蚪期和幼蛙期,處在蝌蚪期它們外表長的像魚,在淺水中生長,體型小,體質弱,對多種疾病抵抗能力差,容易誘發各類疾病。這一階段也是養殖石蛙過程中死亡率較高的階段之一。石蛙對生長條件的要求較嚴苛,野生條件下的石蛙主要長在大山深處,這裡富含的礦物質元素對石蛙的生長起關鍵作用,但這類條件是人工養殖時做不到的。
其次,容易捉到石蛙的時間是在夜晚。一到晚上,石蛙會從洞穴或是“藏身地”中出來放風,但是畏懼亮光的特點又讓它們一見亮光就凝視不動,這時容易被抓住。抓的時候一定抓準時機,眼疾手快,耳聰目明,要不等它反應上來就抓不到了。
第三,石蛙的營養元素簡直是“蛙王之王”。石蛙味鮮美,生長速度快、個頭大,是主要食用蛙類之一,此外石蛙也是我國傳統食譜中營養成分和藥用保健價值很高的食用蛙類,集高蛋白、多種維生素礦物質于一身的活寶。
在我國,吃石蛙的曆史悠久。據記載,“藥用化瘡,食之長壽”的石蛙是古代皇宮禦筵中的名貴山珍。其藥用價值早在《本草綱目》中就有記錄:“治小兒痨瘦,疳疾最良”;《中國藥用動物志》也寫:“石蛙有滋陰強壯,清涼解毒......諸多功效”。
寫在結尾
結尾,桃爸要說一下石蛙的刺有啥用?石蛙身上的刺小,你可别小瞧了它,這是石蛙存活的一種“防身武器”。它們常年在潮濕的環境中生長,也是蛇喜愛捕食的環境,因為石蛙群居,遇見蛇後,雄蛙呼朋喚友圍住大蛇,一起用身上刺纏死大蛇,遇到危險挺身而出彼此保護,從這點上也能看出蛙本善良啊,是以,不管是田間除蟲還是作為風味一絕,它的價值都難以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