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走進墨江縣新撫鎮新塘村刺竹林組酸木瓜基地,成片的酸木瓜樹上果實累累,一個個金燦燦的酸木瓜散發出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果農們正背着竹簍采摘酸木瓜,歡快的笑聲傳遍整個基地。
近年來,當地很多村民依托酸木瓜産業走上緻富路,過上了“甜”日子。
村民葉應成家自1986年開始種植酸木瓜,至今已有35年的曆史,種植面積達100餘畝,每年僅酸木瓜的收入就達30萬餘元。
據葉應成介紹,剛開始種植酸木瓜時,由于長期受傳統農業的影響,新塘村的酸木瓜種植難以形成規模,很多人家甚至産生了放棄種植酸木瓜的念頭。針對這一情況,村“兩委”班子成員經過研讨後,提出了“支部+協會”的發展模式,經過廣泛征求意見、深入調查研究,2012年新塘村酸木瓜協會黨支部正式成立。
“我們及時召開村兩委班子會議,發揮群策群力作用,挨家挨戶進行思想引導;其次加強協會會員的教育訓練力度,增強他們為村民服務的能力;再次是充分發揮基層黨員幹部‘雙帶’和基層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為酸木瓜産業提供資訊、技術服務。”新撫鎮新塘村黨總支書記楊雪梅告訴記者。
在村黨支部和協會的共同努力下,很多村民打消了顧慮,加入到酸木瓜種植行列中。山間滿樹的酸木瓜讓村幹部和農戶喜上眉梢,但由于酸木瓜出果量大,供大于求,出現大批酸木瓜滞銷,不少鮮果爛在果農家裡。
這時,作為酸木瓜協會會長的葉應成和妻子李萬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了解到經過泡制後的酸木瓜售賣時間長,口味佳,深受市場青睐。夫妻倆及時到城裡學習酸木瓜泡制技術,并把這項技術無私傳授給周邊的村民。
“我是一名婦女小組長,更是一名黨員,一人富不算真的富,大家富才是真正的富,是以我把學到的浸泡木瓜技術傳授給周邊的老百姓,一起發展、一起增收。”李萬珍由衷地說。
現如今,新撫鎮家家戶戶都掌握了酸木瓜泡制技術,協會成員也不斷拓寬酸木瓜深加工領域,先後制作出獨具特色的果脯果幹、酸木瓜酒等産品。農戶沒有了銷售後顧之憂,實作了整村規模種植、優質優産,果農先後與墨江縣、普洱市、景洪市、大理州等多地企業結成長期收購合作關系,酸木瓜價格也逐年看漲,很多村民依托酸木瓜産業走上了緻富路。
“今天收購的這車酸木瓜要拉到甯洱,有8噸多,價格是3.5元一公斤,能賣2萬8左右。往年收購最多的時候達到200多噸,一年就有10多萬的純收入。”新撫鎮那憲村高卷槽組村民樓偉既種植酸木瓜也是當地的收購商。
為了做大做強酸木瓜産業,新塘村酸木瓜協會黨支部持續對協會會員進行教育訓練和幫扶,積極培養想幹事、能幹事的會員加入黨組織。
“幾年間,我們黨支部把16名優秀的黨員發展成了緻富能手,又在緻富能手中發展了2名優秀的黨員。秉着 ‘領着群衆幹 幹給群衆看’的口号,在不斷發展産業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黨員的‘雙帶’能力,先後帶動了村内80餘戶農戶種植酸木瓜。”新撫鎮新塘村酸木瓜支部書記陳慶說。
2020年新塘村順利實作脫貧摘帽,僅酸木瓜産業就帶動了村内57戶貧困戶脫貧緻富。
“非常感謝黨支部,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很多村民加入了酸木瓜協會,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新撫鎮新塘村刺竹林組酸木瓜協會會長葉應成說。
酸木瓜既為農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抱團、規模化的發展也為當地彙聚了更多的人氣,更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了活力。2019年,新撫鎮首屆酸木瓜節召開,大批省内外的商家遊客紛至沓來,帶動了産業、旅遊業共同發展。
“到目前為止,新撫鎮的酸木瓜産業共覆寫5個行政村,種植面積達2510畝,産量約為3000噸 ,産值約為900餘萬元,酸木瓜産業為全鎮村民結出了‘幸福甜果’。”據新撫鎮副鎮長楊豐豪介紹。
墨江縣種植酸木瓜已有100餘年曆史,主要集中種植在新撫鎮,除了新撫鎮外,龍潭鄉也種植了124畝酸木瓜,今年産量為37200公斤,按每公斤3元計算,産值可達111600元。如今,酸木瓜已成為新撫鎮及龍潭鄉群衆增收緻富的“幸福瓜”。
作者:賴秀紅 戴時俊 王 瑞 金秋月/文圖
編輯:李 東 周钰華
責編:李昔峻
監制:張建春
接種新冠疫苗 保護自己 保護家人
“雲南健康碼”更新,趕快完善你的資訊!
【來源:墨江釋出】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将及時進行處理。郵箱位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