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小花
責編/藍橙
一提到自貢,大家的第一反應就是“吃”。
要不怎麼有句話叫:
吃在中國,味在四川;吃在四川,味在自貢。
說自貢是一個吃貨天堂,簡直不要太貼切!
走在自貢大街上,随處看見的,都是“網紅”級别的美食,打卡必吃,吃完必粉。
先随便點三樣哈!
<h1 class="pgc-h-arrow-right">帶着味道,卻萬人追尋的“廁所兔”</h1>
千萬别被這個不可描述的名字吓到了,那你一定會錯過一頓美味。
所有到自貢的人,都會去尋找這個藏在深巷中的美味。
©小紅書-匿名吃貨
要問為何萬人追捧這道美食?
大概是現點現做的兔子,加上自貢特有的香辣,光是看這滿滿的一盆,就能引得舌下的口水連綿不絕。
©大衆點評 欲
一筷子下去,嗯,夠鮮夠辣夠有味兒!
心中原本對兔兔的那一絲愧疚,頓時化成了大快朵頤。
對不起了,兔兔!
<h1 class="pgc-h-arrow-right">專治各種脾氣不好的蘸水菜</h1>
脾氣大?
打個碟子,蘸一哈,一口下去,啥脾氣也沒有了!
©成都全接觸
蘸水菜的靈魂自然就是蘸水:
新鮮的辣椒面,淋上滾燙的熟油,再加上秘制的海椒和豆油,香得鼻尖都麻了。
©小紅書 KK鄧小心
再讓肉片往蘸水中一相逢,便勝卻了人間無數!
<h1 class="pgc-h-arrow-right">确實很嫩的橋頭三嫩</h1>
豬肝、豬腰、豬肚,這三樣不光要炒得嫩爽可口,還要讓人回味無窮,沒兩把刷子可不行。
但凡看過老闆炒三嫩,心中都會有個大寫的“服”。
翻飛的切花刀工,快速的調味手法,爆火颠鍋之後,美味即成。
嘗一口,嗯,服了服了!
©王老虎尋鮮記
在自貢,這樣的美食實在太多,幹鍋兔、跳水蛙、耗兒魚、豆腐腦水粉、牛佛蒸籠、火邊子牛頭、晶珍果,還有各種冷吃系列,光是牛肉就有十幾種做法。
©馬蜂窩 鄧小心
自貢美食有着川渝大地最道地的鮮香麻辣的味覺體驗。
但是關于自貢,如果你隻知道吃,那就太太太Low了。
自貢不僅是吃貨的天堂,還是恐龍之鄉,燈會之城,更是鹽文化的聖地。
如果你還不知道,那沒關系,今天瞧妹就帶大家一起感受一下,掩蓋在美食之下帶着“鹹味兒的自貢。
<h1 class="pgc-h-arrow-right">1/鹽之都</h1>
自貢,一座因鹽而盛的古鎮,曆經兩千多年的光陰,如今依舊靜靜地依傍在釜溪河旁。
釜溪河,舊時鹽船由此入江
這裡的一切,無不打上鹽的烙印,就連大街小巷的地名,都散發着濃郁的鹽巴味。
"鹽店街"、"鹽馬路"、"進鹽壩"等等地名,都與運鹽商道有關。
"一心竈"、"合興竈"、"長竈房"等等地名,又都與燒鹽竈房有關。
自貢街道還多以鹽井命名。
有關資料統計,保留至今以"井"為地名的地方就有214處,就連自貢也是以當時著名的"自流井"和"貢井"首字合稱而來。
自貢産鹽,肇始于東漢,聞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
清朝鹹豐年間,太平軍建都南京,海鹽運輸被阻攔,于是清政府便下令“川鹽濟楚”,這給自貢鹽業的急劇發展帶來了契機,十餘年間自貢新鑿鹽井達百餘眼。
到了抗日戰争時期,沿海一帶相繼淪陷,海鹽生産備受破壞,運輸受阻,自貢鹽業再一次“川鹽濟楚”,解決了湖南湖北等省,百姓食苦味淡的難題,可以說,自貢鹽業在曆史上有着不可磨滅的豐功偉業。
兩千年間,自貢開鑿鹽井一萬三千多口,是以川渝一帶,一直有“自貢鹽井多如麻篩”的說法。
“天車高、天車長,我家住在天車旁”,從天上望下去,自貢的土地上仿佛架滿了黑洞洞的炮台。
随着鹽業由傳統工藝向現代工藝發展,大批鹽井天車逐漸退出曆史舞台,而自貢也難掩衰落。
在曾經繁盛的天車鹽井裡,最著名的要屬燊海井。
燊海井,世界上第一口挖掘深度超過千米的鹽井,也是如今,自貢市内唯一保留的傳統井鹽作坊。
©馬蜂窩-鄧小心
令人稱奇的是,時至今日,它依舊在運轉。
巨大的天車緩緩轉動,竹筒将千米之下的鹵水收集上來,去除雜質後的鹵水在大火中烘煮,水分漸漸蒸發,鹽晶體顆顆顯現。
千百年間,自貢的井鹽就這樣生産出來。
曾經的自貢也是以一派繁華,萬商雲集,鹽船漫合,酒肆林立,就連史書中也記載:
此地“衍沃饒潤”、“過于他郡”、“商旅輻辏”、“邦賦彌崇”。
自貢人憑着精湛的鑿井技術和豐富的鹽資源,廣開新并,鼎盛時期,年産井鹽三百多萬擔,全國四分之一的食鹽,皆産于此。
這也使得常年聚集在自貢的鹽商與鹽工一度達到20萬人左右。
不同地域的飲食文化,在這個地方交彙融合,逐漸形成了獨具風格的鹽幫菜系。
<h1 class="pgc-h-arrow-right">2/鹽幫菜</h1>
鹽幫菜,一聽名字很容易讓人曲解,誤以為是鹽巴放多了的菜系。
其實,鹽幫菜因出自自貢鹽井旁,是以而得名。
©馬蜂窩 二喵喵喵喵
鹽幫菜善用辣與姜,新鮮辣椒的鮮辣與幹辣椒的酥辣,再加上生姜的燥辣和大蒜的辛辣。
不同的辣味,層層疊疊,富有層次,盡管人們被辣得大呼小叫、汗流滿面,但還是不忍停口。
正是具有“味厚香濃、辣鮮刺激”的特點,自貢的鹽幫菜(小河幫川菜)與成都的官府菜(上河幫川菜)、重慶的江湖菜(下河幫川菜)齊名為川菜三大菜系。
©地球知識局
鹽幫菜在川菜中獨樹一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物用其極,技窮其盡”的怪異吃法。
“小碟田雞肚”,用上百隻青蛙,取其腹部下那一小塊最柔嫩的肚皮,用豬油爆炒而成。
“小碟炒豇豆”,則是把豇豆掏空,在小小的中空裡,灌入蛋清及碎肉,再用麻油煎炒而成,其中工藝無不複雜繁瑣。
鹽商極盡講究的吃法,讓美國人馬克·科爾蘭斯基看到後,在《鹽》一書中誠惶誠恐地寫道:
“在中國,菜的原料越古怪,烹饪方法越神秘,就越有身價。”
“鹽商一碟菜,鹽工半年糧”,當時流傳着這樣的說法,也印證了鹽幫菜的奇特、怪異和考究。
随着時代的變革,這種怪異的吃法逐漸退出了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家常手藝,吃的也是尋常食材。
說到這裡,也許還是有人鬧不清楚,鹽幫菜到底是個啥子菜,上河幫、下河幫、小河幫,到底哪個菜對哪個幫。
但隻要一提鹽幫菜的代表作——水煮牛肉,恐怕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如今風靡全國的水煮魚,也是從水煮牛肉演化而來。
<h1 class="pgc-h-arrow-right">3/牛與鹽</h1>
很多人了解一座城市,都先從吃開始。
想要了解自貢,可以從一盤水煮牛肉開始。
©美食天下
當第一口鹽井在遠離大海的自貢被開鑿出來,當第一桶鹽鹵水被天車絞索提拉上來,當第一粒鹽晶在鹽鍋裡煮沸開始凝結,當第一頭役牛套上繩索開始繁重的勞作,牛和鹽,這對原本毫不相幹的組合,在自貢卻有了新的意義。
自貢人烹饪牛肉的曆史,幾乎與自貢的井鹽一樣悠久。
水煮牛肉,燒牛肉,火邊子牛肉……
牛與鹽,這對看似毫不相幹的食材和調料,卻在鹽幫菜中衍生出絕妙的味道。
據《四川風物志》記載,作為鹽幫菜代表作之一,水煮牛肉最早就誕生在自貢的鹽井旁。
早在明清時期,自貢鹽場以牛為動力推車取鹵,随着鹽井增多,車體增大,牛隻也越來越多,是以每年都有大量年邁的役牛被淘汰,鹽商常将這些牛肉抵做工錢分給鹽工們。
鹽工将牛肉切片,用井鹽入味,為了去除牛的膻味,用事先備好的辣椒面花椒面為原料,調好辣湯,然後将肉片悉數倒入,稍燙之後,淋上辣油,一道鮮美的佳肴便制作好了。
新出鍋的水煮牛肉麻辣味厚,滑嫩适口,香味濃烈,配上一碗白米飯大汗淋漓的吃完,半日的勞作疲憊盡消。
被宰殺後的牛,用另一種方式反哺了鹽工。
從此牛肉與鹽,在自貢又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美食。
<h1 class="pgc-h-arrow-right">/火邊子牛肉/</h1>
自貢人最推薦的一道美食,無論誰吃完,都會贊不絕口。
火邊子牛肉最考驗刀工,要将牛肉切得薄而不破,又能隐隐透光,然後腌上自貢的井鹽,經過晾曬風幹,再由牛屎粑微火烘烤。
牛屎粑?别誤會,用牛屎粑烘烤出來的火邊子牛肉,有一股自然清香,是炭火烘烤所沒有的。
也隻有用牛屎粑烘烤出來的火邊子牛肉,能酥而不綿,唇齒留香。而且現在想買到正宗牛屎粑烘烤的火邊子牛肉,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紅豔豔、油浸浸、亮晶晶的火邊子牛肉,隔着螢幕看,都能讓人垂涎三尺,胃口大開。
<h1 class="pgc-h-arrow-right">/冷吃牛肉/</h1>
乍看名字,還以為熱菜放冷了吃。
其實冷吃,是鹽幫菜中的一道做法。
經12道廚藝精心秘制而的冷吃牛肉,以麻辣鮮香為特色,肉質滑嫩、入口化渣,油而不膩。一根一根的牛肉條,慢慢地撕着吃,幹香麻辣,回味無窮!
而且越吃越辣,越辣越停不下來!
<h1 class="pgc-h-arrow-right">/毛肚火鍋/</h1>
來四川,不吃頓火鍋,那不叫來過四川,那麼來自貢,不吃頓毛肚火鍋,就不叫來過自貢。
毛肚火鍋吃起來也是有一番講究的,毛肚、黃喉切幾分厚,再燙幾分熟,能入口脆爽,或是嚼勁綿長。
湯鍋的底料,加多少花椒老姜,吃起來更香;幹蘸碟裡必須再放些海椒面、花椒面、精鹽,如果再加塊豆腐乳、加點香蔥、香菜,吃起來又是另一番味道;最後淋上點麻油,吃了保準不會上火。
毛肚火鍋曾經是勞動人民最愛,因貧窮買不起肉食,這些原本沒人要的牛下水,成了鹽工打牙祭的美味。
經過不斷的嘗試和摸索,最終成為一道舌尖上的美味。
不知不覺,又說到了吃。
自貢不僅是鹽之都、龍之鄉、燈之城,更是紮染、龔扇、剪紙的發源地。
如今的自貢不再靠鹽業發展,井鹽成了留在了自貢人嘴裡的味道,心裡的回憶。
曾經靠着井鹽繁榮的自貢,現在正在尋找着新的标簽。
恐龍之鄉、彩燈之城、紮染、龔扇、剪紙……
也許在不久的将來,自貢會用新的方式,再一次為自己“代鹽”。
參考資料:
搜狐:隐藏在“千年鹽都”——自貢的世外桃源
自貢人民政府網站
馬蜂窩:千年鹽都自貢
知乎:王老虎
小紅書:咔咔咔《你以為行走自貢,隻靠嘴就夠了?》
梧桐子:自貢鹽業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