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郭小花
责编/蓝橙
一提到自贡,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吃”。
要不怎么有句话叫:
吃在中国,味在四川;吃在四川,味在自贡。
说自贡是一个吃货天堂,简直不要太贴切!
走在自贡大街上,随处看见的,都是“网红”级别的美食,打卡必吃,吃完必粉。
先随便点三样哈!
<h1 class="pgc-h-arrow-right">带着味道,却万人追寻的“厕所兔”</h1>
千万别被这个不可描述的名字吓到了,那你一定会错过一顿美味。
所有到自贡的人,都会去寻找这个藏在深巷中的美味。
©小红书-匿名吃货
要问为何万人追捧这道美食?
大概是现点现做的兔子,加上自贡特有的香辣,光是看这满满的一盆,就能引得舌下的口水连绵不绝。
©大众点评 欲
一筷子下去,嗯,够鲜够辣够有味儿!
心中原本对兔兔的那一丝愧疚,顿时化成了大快朵颐。
对不起了,兔兔!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专治各种脾气不好的蘸水菜</h1>
脾气大?
打个碟子,蘸一哈,一口下去,啥脾气也没有了!
©成都全接触
蘸水菜的灵魂自然就是蘸水:
新鲜的辣椒面,淋上滚烫的熟油,再加上秘制的海椒和豆油,香得鼻尖都麻了。
©小红书 KK邓小心
再让肉片往蘸水中一相逢,便胜却了人间无数!
<h1 class="pgc-h-arrow-right">确实很嫩的桥头三嫩</h1>
猪肝、猪腰、猪肚,这三样不光要炒得嫩爽可口,还要让人回味无穷,没两把刷子可不行。
但凡看过老板炒三嫩,心中都会有个大写的“服”。
翻飞的切花刀工,快速的调味手法,爆火颠锅之后,美味即成。
尝一口,嗯,服了服了!
©王老虎寻鲜记
在自贡,这样的美食实在太多,干锅兔、跳水蛙、耗儿鱼、豆腐脑水粉、牛佛蒸笼、火边子牛头、晶珍果,还有各种冷吃系列,光是牛肉就有十几种做法。
©马蜂窝 邓小心
自贡美食有着川渝大地最地道的鲜香麻辣的味觉体验。
但是关于自贡,如果你只知道吃,那就太太太Low了。
自贡不仅是吃货的天堂,还是恐龙之乡,灯会之城,更是盐文化的圣地。
如果你还不知道,那没关系,今天瞧妹就带大家一起感受一下,掩盖在美食之下带着“咸味儿的自贡。
<h1 class="pgc-h-arrow-right">1/盐之都</h1>
自贡,一座因盐而盛的古镇,历经两千多年的光阴,如今依旧静静地依傍在釜溪河旁。
釜溪河,旧时盐船由此入江
这里的一切,无不打上盐的烙印,就连大街小巷的地名,都散发着浓郁的盐巴味。
"盐店街"、"盐马路"、"进盐坝"等等地名,都与运盐商道有关。
"一心灶"、"合兴灶"、"长灶房"等等地名,又都与烧盐灶房有关。
自贡街道还多以盐井命名。
有关资料统计,保留至今以"井"为地名的地方就有214处,就连自贡也是以当时著名的"自流井"和"贡井"首字合称而来。
自贡产盐,肇始于东汉,闻名于唐宋,鼎盛于明清。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建都南京,海盐运输被阻拦,于是清政府便下令“川盐济楚”,这给自贡盐业的急剧发展带来了契机,十余年间自贡新凿盐井达百余眼。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沿海一带相继沦陷,海盐生产备受破坏,运输受阻,自贡盐业再一次“川盐济楚”,解决了湖南湖北等省,百姓食苦味淡的难题,可以说,自贡盐业在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丰功伟业。
两千年间,自贡开凿盐井一万三千多口,所以川渝一带,一直有“自贡盐井多如麻筛”的说法。
“天车高、天车长,我家住在天车旁”,从天上望下去,自贡的土地上仿佛架满了黑洞洞的炮台。
随着盐业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发展,大批盐井天车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而自贡也难掩衰落。
在曾经繁盛的天车盐井里,最著名的要属燊海井。
燊海井,世界上第一口挖掘深度超过千米的盐井,也是如今,自贡市内唯一保留的传统井盐作坊。
©马蜂窝-邓小心
令人称奇的是,时至今日,它依旧在运转。
巨大的天车缓缓转动,竹筒将千米之下的卤水收集上来,去除杂质后的卤水在大火中烘煮,水分渐渐蒸发,盐晶体颗颗显现。
千百年间,自贡的井盐就这样生产出来。
曾经的自贡也因此一派繁华,万商云集,盐船漫合,酒肆林立,就连史书中也记载:
此地“衍沃饶润”、“过于他郡”、“商旅辐辏”、“邦赋弥崇”。
自贡人凭着精湛的凿井技术和丰富的盐资源,广开新并,鼎盛时期,年产井盐三百多万担,全国四分之一的食盐,皆产于此。
这也使得常年聚集在自贡的盐商与盐工一度达到20万人左右。
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在这个地方交汇融合,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盐帮菜系。
<h1 class="pgc-h-arrow-right">2/盐帮菜</h1>
盐帮菜,一听名字很容易让人曲解,误以为是盐巴放多了的菜系。
其实,盐帮菜因出自自贡盐井旁,因此而得名。
©马蜂窝 二喵喵喵喵
盐帮菜善用辣与姜,新鲜辣椒的鲜辣与干辣椒的酥辣,再加上生姜的燥辣和大蒜的辛辣。
不同的辣味,层层叠叠,富有层次,尽管人们被辣得大呼小叫、汗流满面,但还是不忍停口。
正是具有“味厚香浓、辣鲜刺激”的特点,自贡的盐帮菜(小河帮川菜)与成都的官府菜(上河帮川菜)、重庆的江湖菜(下河帮川菜)齐名为川菜三大菜系。
©地球知识局
盐帮菜在川菜中独树一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物用其极,技穷其尽”的怪异吃法。
“小碟田鸡肚”,用上百只青蛙,取其腹部下那一小块最柔嫩的肚皮,用猪油爆炒而成。
“小碟炒豇豆”,则是把豇豆掏空,在小小的中空里,灌入蛋清及碎肉,再用麻油煎炒而成,其中工艺无不复杂繁琐。
盐商极尽讲究的吃法,让美国人马克·科尔兰斯基看到后,在《盐》一书中诚惶诚恐地写道:
“在中国,菜的原料越古怪,烹饪方法越神秘,就越有身价。”
“盐商一碟菜,盐工半年粮”,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说法,也印证了盐帮菜的奇特、怪异和考究。
随着时代的变革,这种怪异的吃法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家常手艺,吃的也是寻常食材。
说到这里,也许还是有人闹不清楚,盐帮菜到底是个啥子菜,上河帮、下河帮、小河帮,到底哪个菜对哪个帮。
但只要一提盐帮菜的代表作——水煮牛肉,恐怕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如今风靡全国的水煮鱼,也是从水煮牛肉演化而来。
<h1 class="pgc-h-arrow-right">3/牛与盐</h1>
很多人了解一座城市,都先从吃开始。
想要了解自贡,可以从一盘水煮牛肉开始。
©美食天下
当第一口盐井在远离大海的自贡被开凿出来,当第一桶盐卤水被天车绞索提拉上来,当第一粒盐晶在盐锅里煮沸开始凝结,当第一头役牛套上绳索开始繁重的劳作,牛和盐,这对原本毫不相干的组合,在自贡却有了新的意义。
自贡人烹饪牛肉的历史,几乎与自贡的井盐一样悠久。
水煮牛肉,烧牛肉,火边子牛肉……
牛与盐,这对看似毫不相干的食材和调料,却在盐帮菜中衍生出绝妙的味道。
据《四川风物志》记载,作为盐帮菜代表作之一,水煮牛肉最早就诞生在自贡的盐井旁。
早在明清时期,自贡盐场以牛为动力推车取卤,随着盐井增多,车体增大,牛只也越来越多,因此每年都有大量年迈的役牛被淘汰,盐商常将这些牛肉抵做工钱分给盐工们。
盐工将牛肉切片,用井盐入味,为了去除牛的膻味,用事先备好的辣椒面花椒面为原料,调好辣汤,然后将肉片悉数倒入,稍烫之后,淋上辣油,一道鲜美的佳肴便制作好了。
新出锅的水煮牛肉麻辣味厚,滑嫩适口,香味浓烈,配上一碗白米饭大汗淋漓的吃完,半日的劳作疲惫尽消。
被宰杀后的牛,用另一种方式反哺了盐工。
从此牛肉与盐,在自贡又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美食。
<h1 class="pgc-h-arrow-right">/火边子牛肉/</h1>
自贡人最推荐的一道美食,无论谁吃完,都会赞不绝口。
火边子牛肉最考验刀工,要将牛肉切得薄而不破,又能隐隐透光,然后腌上自贡的井盐,经过晾晒风干,再由牛屎粑微火烘烤。
牛屎粑?别误会,用牛屎粑烘烤出来的火边子牛肉,有一股自然清香,是炭火烘烤所没有的。
也只有用牛屎粑烘烤出来的火边子牛肉,能酥而不绵,唇齿留香。而且现在想买到正宗牛屎粑烘烤的火边子牛肉,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红艳艳、油浸浸、亮晶晶的火边子牛肉,隔着屏幕看,都能让人垂涎三尺,胃口大开。
<h1 class="pgc-h-arrow-right">/冷吃牛肉/</h1>
乍看名字,还以为热菜放冷了吃。
其实冷吃,是盐帮菜中的一道做法。
经12道厨艺精心秘制而的冷吃牛肉,以麻辣鲜香为特色,肉质滑嫩、入口化渣,油而不腻。一根一根的牛肉条,慢慢地撕着吃,干香麻辣,回味无穷!
而且越吃越辣,越辣越停不下来!
<h1 class="pgc-h-arrow-right">/毛肚火锅/</h1>
来四川,不吃顿火锅,那不叫来过四川,那么来自贡,不吃顿毛肚火锅,就不叫来过自贡。
毛肚火锅吃起来也是有一番讲究的,毛肚、黄喉切几分厚,再烫几分熟,能入口脆爽,或是嚼劲绵长。
汤锅的底料,加多少花椒老姜,吃起来更香;干蘸碟里必须再放些海椒面、花椒面、精盐,如果再加块豆腐乳、加点香葱、香菜,吃起来又是另一番味道;最后淋上点麻油,吃了保准不会上火。
毛肚火锅曾经是劳动人民最爱,因贫穷买不起肉食,这些原本没人要的牛下水,成了盐工打牙祭的美味。
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摸索,最终成为一道舌尖上的美味。
不知不觉,又说到了吃。
自贡不仅是盐之都、龙之乡、灯之城,更是扎染、龚扇、剪纸的发源地。
如今的自贡不再靠盐业发展,井盐成了留在了自贡人嘴里的味道,心里的回忆。
曾经靠着井盐繁荣的自贡,现在正在寻找着新的标签。
恐龙之乡、彩灯之城、扎染、龚扇、剪纸……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自贡会用新的方式,再一次为自己“代盐”。
参考资料:
搜狐:隐藏在“千年盐都”——自贡的世外桃源
自贡人民政府网站
马蜂窝:千年盐都自贡
知乎:王老虎
小红书:咔咔咔《你以为行走自贡,只靠嘴就够了?》
梧桐子:自贡盐业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