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8年,白居易由江州司馬升任為忠州刺史。趁着升遷之喜,白居易親手制作了一些胡麻餅,并命快馬寄贈給當時正在萬州刺史任上的知己楊敬之,同時即興賦詩一首:
“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
意思是說:
這制作胡麻餅的手藝是在長安的時候跟别人學來的,剛剛新鮮出爐,面脆油香。這次寄給饞嘴的楊大使,您可以嘗一嘗,看看是否與長安安福門外的興坊食店售賣的口味相似。
由此典故可看出,胡麻餅再唐代時就已經是一樣非常流行的國民小吃了。

那麼胡麻餅究竟是何物呢?
顧名思義,胡麻餅中的“胡”,意味着它是一種來自西域的食品。據說最早是由張骞出使西域時帶回漢地的。《後漢書》中有記載,說漢靈帝非常喜食胡麻餅。
而“麻”,則是芝麻的意思,胡麻餅的香很大一部分來自于這芝麻。
但在考證這胡麻餅的曆史時,人們卻遇到了一個小小的問題,那就是,這胡麻餅,究竟是蒸出來的還是烤出來的?
宋代的史學家胡三省曾說:“胡餅,今之蒸餅。”《缃素雜記》中卻說:“看到胡麻餅不知道它的名字,根據特點和做法叫他爐餅。”是以究竟是蒸餅還是爐餅,讓許多人一時摸不着頭腦,但最終還是從白居易的那首詩中找到了答案。
根據白居易詩中說提,是“新出爐”而非“新出籠”,據此可判斷胡麻餅其實應是爐餅。另外,“面脆油香”也隻能是烤制出來才有可能實作,是以理所當然胡麻餅應是烤出來的。
在很多地方,胡麻餅又被叫做“芝麻燒餅”或“高爐燒餅”,通常的做法是以面粉、油、芝麻等為原料烤制而成。新出爐的胡麻餅色澤金黃、外皮酥脆、内部柔軟,極為鮮香美味。
胡麻餅傳承至今,一代一代的傳承人們不斷地對它進行了改良,到現在為止,西安的胡麻餅能夠有多達40餘種口味供人們品嘗,既能夠單獨品嘗,又能夠配着“涮羊肉”等美食一同享用。
看過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的朋友們,不知道還記不記得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靖安司吏安柱國。
這安柱國家中有不少錢财,還有一個貌美如花的夫人,二人十分恩愛。在安柱國死亡之前從家中去往靖安司的時候,夫人在後面問道:“明日朝食想吃什麼?”安柱國則答道:“胡麻餅,多放芝麻。”誰料到,安柱國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他也再沒法吃到自家夫人親手所做的胡麻餅了。
#吃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