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4月21日夜,當春天早已來到人間,遍地鮮花盛開的時候,這黑漆漆的夜,仍然讓人感覺是如此漫長而寒冷。
在這樣一個漫長寒冷的春天夜晚,在安徽六安草皮塘村一個叫井上莊的小小村落,村民孫正貴,在夜深人靜,家家戶戶都已沉沉入了夢鄉之時,蹑手蹑腳走到自家木門邊,小心翼翼抽動門闩,将大門隻輕輕開了一道縫,一個身材瘦削身手靈活的中年女子,便迅速閃身進屋。進屋後,兩人也不敢點燈,以防被特務發覺。
在黑暗中,孫正貴和中年女子小聲商量着第二天的接頭人員。在六安蘇區一片白色恐怖的艱難處境中,他們隻想盡快與失聯的地下黨員同志取得聯系,便于下一步工作開展。
在交談中,孫正貴對中年女子的個人安危十分擔心。當時的“還鄉團”、“鏟共隊”,到處張榜懸賞捉拿她,她卻竟然為了聯絡失散的地下黨員,再次冒險來到被國民黨特務重點監視的井上莊。
孫正貴認為,這時候回來,簡直就是自投羅網,他憂心忡忡地低聲說道:“汪三姑娘,這個時候你還敢到這裡來,簡直是吃了熊心豹子膽了。這裡太危險了!”
他話音剛落,這個被喚作汪三姑娘的女子,便一甩長辮笑道,我早就把腦袋掖在腰上了!

汪孝芝
這個被村民孫正貴喚作汪三姑娘,為鬧革命,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俠女,就是大陸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産黨唯一一位女性武裝起義上司人——汪孝芝。
汪孝芝出生于安徽省舒城縣曉天鎮,此地山高林密,以出産蘭花茶而聞名。自幼家境貧寒的汪孝芝,從小就跟着父親上山采野茶、挖草藥,以此養家糊口。
因為家裡窮,孩子又多,長大後的汪孝芝,不久就被送給人家做了童養媳。在婆家,不比娘家,小小年紀的她受盡虐待。
性格倔強的她,在16歲那年,最終選擇逃離夫家,一路流浪至六安縣的埠塔寺一帶。在這個小小集鎮,她無意中聽說此地來了一個雲遊四方的老尼,最擅采集各種草藥,為當地百姓看病施藥,且療效神奇,當地百姓都以仙姑呼之。
從小跟着父親在大山裡采草藥的汪孝芝,單認識的草藥,就不下百來種,是以她當即就萌生了要拜老尼為師的想法,這樣,既有了落腳安生處,還能為百姓采藥治病,以此謀生,一舉兩得。
當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汪孝芝拜倒在老尼面前時,動了恻隐之心的老尼,很快就答應收她為徒。
老尼傾囊相授,汪孝芝又肯學愛鑽研,不久,她的醫術就在老尼之上。
眼見醫術學成,這老尼才向已經18歲的汪孝芝,亮明自己的真實身份。原來替人治病隻是幌子,真實的她是“在理會”的一名地方首領。她以替人治病為掩護,在此地廣泛結識地方首領,秘密發展會員,壯大在理會勢力。
這在理會,是白蓮教的一個分支,早期主張反清複明,後來又與時俱進改為“推翻滿清,建立民國”,辛亥革命後,在理會的宗旨發展為“推翻北洋軍閥統治”。
從小曆盡匪患頻仍,身心飽受摧折的汪孝芝,對在理會的這一主張非常認同,于是她就跟着老尼,入了在理會,并給自己取了個汪三姑娘的名号。
這老尼有意培養汪孝芝為地方首領,開始逐漸把會中的大小事務,全權傳遞給她。從此後,化名汪三姑娘的汪孝芝,開始以行走江湖,替人治病為掩護,頻繁往來于六安、舒城兩縣邊境地區,廣泛結識在理會的各地首領、廣大會友,積極發展會員。
因為醫術高超,又為人豪爽真誠,很快,她就被各地會友推為在理會的新任首領。老尼見大功告成,在理會後繼有人,不久便又飄然雲遊而去。
1924年春日的一天,汪孝芝來到舒城縣與六安縣交界處,一個叫草皮塘村井上莊的小村莊。這裡,有一個名叫郭洋齋的大戶人家,郭洋齋的母親,多年癱瘓在床,因為聽聞汪三姑娘醫術高超,特意派人請了她來。
見到郭母,仔細檢視病情後,汪孝芝以針灸加艾薰及秘制草藥外敷之術,成功将郭母的腿疾醫好。
多年忍受卧床之苦,眼見自己又能下地走路的郭母,悲喜交加,當即就将汪孝芝收為義女,并送給她房屋十餘間,良田數十畝,還有長工、廚娘各一人。
面對這樣厚重的贈予,為了在理會的前途和發展考慮,一番思量後,汪孝芝最終欣然接受。
自此之後,汪孝芝便在遊方醫生和在理會首領之外,又多了一個豪門閨秀的身份。
1927年,中國共産黨的八七會議,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
此時,以井上莊十餘間房屋為大學營,汪孝芝在理會的勢力日益壯大,就連在六安起義中失散的大刀會成員,也被她吸收進入在理會隊伍。再加上她本人靠治病救人積累下來的良好群衆基礎,這些都引起了當時在六安、舒城兩縣邊界地區開展黨組織活動的中共上級黨組織的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
1928年春,六安少共團員高伯明、馬霖等人多次上門拜訪,向汪孝芝宣傳革命思想,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
汪孝芝逐漸明白,個人的行俠仗義,幫會的打倒軍閥,都隻能是幫助少數人,解救部分人,而要做到真正普救衆生,隻有加入中國共産黨。
1929年1月,汪孝芝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産黨員。秘密入黨後的汪孝芝,對外的身份仍然是在理會首領、郭母的義女、治病救人的醫者。
這之後,在六安、舒城一帶,人們經常看到一個年青女子,或身穿紅袍,頭戴紅帽;或足蹬繡花鞋,頭上插滿花,坐一頂大花轎,進村入戶,走街串巷。
路過的人們,都交口稱贊道,這就是汪三姑娘,仙姑下凡治病救人來了。
她駐足停留之處,人們紛紛聚攏來。一張張蒼老窮苦、飽經滄桑的臉上,寫滿了期盼和崇敬。因為有極好的群衆基礎,汪孝芝在窮苦人中開展革命思想宣傳,大獲成功。
她深入一戶戶貧苦農民家中,和汗流浃背的窯工兄弟們親切交談,僅用數月時間,就在六安縣的埠塔寺、九十鋪、施家橋、張家店,以及舒城縣的張母橋、幹汊河、下五顯一帶,相繼成立了十餘個農民協會,共發展會員1000餘人。
在協會内部,她又組織辦起了紅學堂,宣講革命道理,苦練刀槍射擊,為日後的武裝鬥争打下堅實基礎。
除了成立農民協會,汪孝芝還積極緻力于發展中共黨員。在她的努力下,舒城縣第一個黨小組——張母橋黨小組,率先成立。後來,又相繼成立草皮塘、百洋鋪、九十鋪三個黨小組,發展黨員80多人。
她的井上莊大學營,更成了中共秘密交通站。在這裡,派往各地秘密開展工作的中共黨員,被化裝成江湖藝人、擺攤小販等各色人等,然後從井上莊出發。沿途經過之地,隻要報上汪三姑娘的名号,都有人為之秘密接應照拂。
1931年5月,皖西北道委決定成立六霍縣委,汪孝芝當選為縣委委員。
1932年3月,為粉碎第三次圍剿,紅四方面軍東征皖西,決定發起蘇家埠戰役,由汪孝芝組織發動農民暴動,牽制地方反動武裝。
就在汪孝芝緊鑼密鼓開展武裝暴動的組織準備工作時,發生了一件讓在理會成員義憤填膺的事。
原來,同為六霍縣縣委委員的李少伯,被九十鋪鏟共隊逮捕并殺害。聽聞噩耗的在理會兄弟們,群情激憤,一緻要求立即攻打九十鋪。
這時,抑制住滿腔悲憤和怒火的汪孝芝,以一個共産黨員的成熟和冷靜,大聲勸說衆兄弟道,我們現在是共産黨上司的武裝隊伍,不是在理會的會友了,不能再憑江湖義氣行事。
後來,随着鬥争形勢日趨嚴峻,5月6日清晨,汪孝芝率領青年赤衛隊200餘人,當地農協會員2000餘人,在九十鋪一個叫冇牛崗的地方,宣布成立二區蘇維埃政府,并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武裝暴動。
聞訊而至的地方反動武裝力量,糾集五六百人的隊伍,将冇牛崗包圍起來。汪孝芝命人将數十面紅旗插遍冇牛崗,用以迷惑敵人,同時組織隊伍集中火力成功突圍。
突圍而去後,起義隊伍正式改編為六霍遊擊大隊。不久,遊擊隊又陸續攻占了張大院、思古潭、丁家圩等地。
5月15日,遊擊大隊攻占張家店鎮,并将六霍遊擊隊改為六霍獨立營,正式成立六霍縣蘇維埃政府。
至此,六安縣全境,除城關鎮及周邊少數幾個梅花形據點外,其餘地區全為蘇區,對蘇家埠戰役的全面勝利給予了強大支援和有力配合。
1932年下半年,蔣介石決定對豫皖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汪孝芝奉上級指令,率領獨立營,向道委所在地麻埠進發。
當隊伍行至金寨縣長柱嶺時,遭遇敵人封鎖。經過激烈戰鬥,部分同志沖出重圍,追随紅四方面軍主力而去。剩餘武裝力量,被迫撤回六安蘇區,繼續在當地開展武裝鬥争。昔日的草皮塘村井上莊,仍然是汪孝芝的重要活動地之一。
可是,這一次再回到井上莊秘密開展武裝鬥争的汪孝芝,已經不僅僅是百姓口中的汪三姑娘、汪三仙姑,更是被國民黨反動派公開通緝、懸賞捉拿的“共匪頭目”。
是以,1933年4月21日夜,秘密來到孫正貴家開展工作的汪孝芝,很快就被住在隔壁的當地保丁周矮子發現,他立刻将這一重大消息告訴了鄉長陳久龍。
當孫正貴在一棵老榆樹上被打得鮮血淋漓,當更多的鄉鄰被鞭打倒在血泊中,當陳久龍放話說要把井上莊殺個雞犬不留時,再也不忍心看到鄉親們受到傷害的汪孝芝,毅然折傳回到井上莊,從一處草堆後,神色平靜地走了出來,對着一衆匪徒,大喝一聲道,放下你的鞭子,你三姑奶奶在此!
循着聲音,鄉親們紛紛回頭,他們又一次看到了那個梳着長辮子,笑臉迎人,日日走街串巷,治病救人、普濟衆生的汪三姑娘,大家含着淚,一遍遍撕心裂肺的呼喊着她的名号:汪三姑娘、汪三姑娘……
汪孝芝被敵人帶走後,曆經四天的嚴刑拷打、威逼利誘,始終不曾吐露半個字。
4月26日淩晨,又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夜風輕拂,帶着沉重鐐铐的汪孝芝被押往張家店街口。
走在熟悉的青石闆街道上,汪孝芝忽然想起攻占張家店鎮那日的情景來。威武雄壯的隊伍,夾道歡迎的百姓,迎風招展的鮮豔紅旗,還有高天之上,燦爛的藍天白雲,遍地盛開的五月鮮花。
她沾滿鮮血與傷口的臉上,不禁綻開了久違的燦爛笑容。押解她往前走的一個國民黨特務,一低頭就蓦然看到她臉上的笑容,不禁打了一個冷戰。他不能了解,一個即将赴死的人,是如何還能做到笑容滿面。
再往前走,就到了街口的行刑地了。在一棵高大茂密的青桐樹下,汪孝芝再一次擡起頭,望向東方。
夜,依然沉黑如漆,但是她知道,透過微茫星光,在東方的天宇下,就是她生活戰鬥過十年的井上莊。
她忽又想起,順着井上莊繼續往前走,就會走到一個叫張母橋的小鎮。傳說是,明朝末年,有一位張大娘,見附近來往群衆,被一條叫馬鞍河的大河所阻,甚為不便,遂發願捐資修建了一座橋。這小鎮是以便以橋為名,喚作張母橋鎮。
當槍聲響起的那一刻,汪孝芝忽然産生了一種奇特的幻覺,她覺得自己也化身成了一座橋。
這一生一世,生生世世,她隻願,渡千千萬萬貧苦人到達沒有貧窮沒有饑餓沒有軍閥混戰,人人平等、生活幸福的彼岸。
汪孝芝犧牲後,她的遺體被鄉親們運回到她生前生活戰鬥過十年的草皮塘村安葬。
當地窯工們特意為她燒制了一塊镌刻了她光輝戰鬥事迹和英勇犧牲經過的墓碑。井上莊被她救下的百姓們,含着淚,從自家門前,挖來了一棵棵山菊花,栽到了她的墓前。
每年深秋時節,汪孝芝的墓前,便開滿了紅黃藍紫白各色山菊花。紅的似火,白的如雪,那藍色紫色金黃色,便是浩浩長天、絢爛晚霞。秋風輕拂,朵朵菊花傲霜盛放。
在萬花叢中,人們仿佛看到他們熱愛崇敬的女英雄,那個醫民疾苦、為民犧牲,梳着長辮子、濃眉大眼、活潑愛笑的汪三姑娘又回來了。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午夢堂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