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時期出現了個奇葩軍閥,那就是孫殿英。孫殿英在民國軍閥中無論是實力還是能力都屬于不入流。但卻能夠被世人所熟知。主要原因就是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大清皇陵給盜了。
這件事情在當時鬧得沸沸揚揚,事後據他說,自己盜墓主要是因為“大清殺了我祖宗三代,我不得不報仇革命啊!盜了清帝陵,我對得起祖宗,也對得起大漢同胞了!”
孫殿英盜清東陵到底是利益驅使還是為報國仇家恨,誰也說不清。但說起孫殿英一家,還真和滿清有“血海深仇”。

盜取清皇陵的孫殿英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孫家與滿清的恩怨
</h1>
《民國史-孫殿英傳》中記載:北伐軍興,歸附。時駐防東陵,有望氣者說之曰:“清陵完璧,恐滿廷将有複辟之事,漢室危矣。将軍急圖之”。孫帥聞此言,慨然對曰:“吾祖承宗公,本大明經略,為虜所戕,後人逃出,方免于難,吾父亦為旗人所害。此正所謂九世之仇也,今為大漢同胞計,必破此劫”。遂揮兵斷清室之龍脈。
被打開的慈禧棺木
孫殿英所說得自己的祖宗就是孫承宗。
明朝末年,外有滿清亂邊、内有李自成起義,國家雖然動亂不堪但依舊有一批為國盡忠的能臣幹吏,努力保衛着大明江山。孫承宗就是其中一位。
孫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繩,号恺陽,北直隸保定高陽(今河北)人,累官至兵部尚書、太傅等。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而後替代王在晉為薊遼督師,修築甯錦二百裡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功勳卓著,遭到魏忠賢的妒忌,辭官回家。
後來皇太極率兵包圍北京那會,也是孫承宗出門議和退兵的。事後孫承宗便在高陽老家安享晚年。
公元1638年,清軍進攻高陽,76歲高齡的孫承宗帶領全家守城。但終究還是高陽城破,孫承宗一家全部被捉。多爾衮下令将孫承宗活活拖在馬尾上給拖死了。孫承宗的家人也沒有好運氣,孫承宗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還有兩個侄子,八個侄孫全部都戰死了。在這次戰役中孫家還有一百多個人遇難,可以說舉家殉國了。
孫承宗
到了孫殿英這代,孫殿英的父親因為和一名旗人争吵被殺了,可這個旗人因為朝中有人竟沒有被處決。也就這樣孫殿英對清王朝算是徹底恨上了。
孫殿英父親的死自不必多說,但孫承宗這位明朝牛人,真的是孫殿英的祖上嗎?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孫殿英真是孫承宗的後代?</h1>
首先孫承宗一家雖然大多都殉國了,但應該是有後代傳承下來的,曆史記載孫承宗一共有7個兒子,孫子13人,其中長子孫铨在山東高苑縣做知縣,估計就不會待在家。而明确戰死的隻有5個兒子、6個孫子。其他9個兒孫是否被俘殺并不能100%确定。
根據孫殿英自己說,他家傳于孫承宗其中一子,當時清軍圍城時候恰巧在河南,是以逃過一死,後來就一直在河南生活。
但這也僅僅是孫殿英的一面之詞,根據現在的曆史資料根本沒法證明孫殿英就是孫承宗的後代。
孫殿英在盜了東陵後還直言,除去為了報家仇後外,盜墓也是為了報國仇。說道:“第一,滿清入關之時,大興文獄,網殺士人,象呂留良,戴名世這樣的人,都被開棺戮屍,我雖不才,亦知道佛經有言,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第二,滿清統治三百年了,搜刮的财帛不知多少,今天我發陵,是為通天下财貨,收運轉之利,豐藏國庫。”
至于孫殿英到底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去盜墓的呢,我們今天也不得而知。但孫殿英能夠在闖下彌天大禍後依舊安然的升官發财,不得不承認其手段可以。
影視劇中的八旗軍隊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孫殿英為何能在事後安然無恙</h1>
孫殿英在盜墓以後受到了全國輿論的指責,清東陵被盜事件在全國鬧得沸沸揚揚。于是蔣介石下令讓閻錫山負責審理此事,為了保命,孫殿英拿着東陵的寶物開始打點關系。
孫殿英給閻錫山送去了50萬元的金條,給蔣中正送去了一柄乾隆的九龍寶劍,給宋美齡送了慈禧口中的夜明珠,戴笠、宋子文等等都有所贈,于是打通了各方關節的孫殿英甚至連法庭都沒有上,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從左到右依次為馮玉祥、蔣介石、孫殿英
最後由于案情“錯綜複雜”,審理的結果是孫殿英的手下第八師師長譚溫江被關押。
在這場事件中鬧得最兇的就是滿清遺老,但當時無權無勢的他們也隻能在東北罵罵孫殿英而已,據說溥儀聽到這事情後差點被氣死,溥儀據說手繪一副《殺孫殿英》以洩憤,該畫目前藏于長春僞滿洲國博物館裡展出。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總結</h1>
孫殿英在盜墓事件後,一直官運亨通,後來被張學良收編,成為其手下的一個軍長。并且曾在赤峰一帶與日軍血在7天7夜,也算是少有的跟日軍的死戰将領之一。可惜孫殿英依舊是民國軍閥有奶便是娘的作風,後來看見日本人強大,于是順手就做了漢奸。抗戰結束後再次投降,又被蔣介石收編。
1947年,湯陰戰役中,孫殿英被解放軍俘虜,因為孫殿英抽了一輩子鴉片,已經病入膏肓,雖然解放軍特批一名衛士照顧他的生活,但依然在戰俘營病死。
孫殿英其實自始至終都不認為自己盜清東陵是錯的,他覺得“孫中山革了滿清的命;馮煥章(馮玉祥)用槍杆子去逼宮,把末代皇帝溥儀及其皇族趕出了皇宮。我孫殿英槍杆子沒得幾條,隻有革死人的命。”據說孫殿英的這種行為被許多愛國反清人士所推崇。
有一次,馮玉祥看到孫殿英迎面與他握手說:“殿英老弟,你的革命精神我很佩服!咱們是好朋友,好同志!在反對清廷這一點,我幹的是活的(指驅逐溥儀),你幹的是死的(指盜陵)。”孫殿英聽了,大受感動。
但是正如古龍小說中說的:隻有起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綽号。無論孫殿英是師長、軍長還是省主席,國人但凡提到孫殿英,都會稱呼他一聲“東陵大盜”。盜墓賊的稱号,孫殿英這輩子是去不掉了。
文/福爾摩小登
90後曆史愛好者,潛心研究曆史多年,對關于曆史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心。
圖/網絡
參考資料/
《孫殿英傳》《流氓軍閥孫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