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 data-track="70">趙國強大,胡服騎射</h1>
戰國七雄中除卻最後一統六國的秦國和始終在最後兩席徘徊的南韓和燕國外,其它的四個諸侯國都曾有一統華夏的希望。
魏國是最先崛起的諸侯國,在戰國初期的數百年中能吊打秦國;占據半壁河山的楚國,也曾壓制的秦國擡不起頭;依仗着魚鹽之利的七國,一度是最富有的諸侯;而替中原抵擋遊牧民族的趙國,其軍事實力更讓秦國畏懼。

隻是可惜,他們最終都成為了秦國統一路上的配角。
而在這四個諸侯國中,趙國最令人扼腕歎息,它的崛起,要歸功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巧的是,當時的秦昭襄王還隻是一個沒有親政的“孩子”。
其實趙武靈王也早預感到了秦國是個大威脅,是以他還親自喬裝成使者出使秦國,為大舉攻秦找一條非常可行的路。
畢竟秦國東有函谷關天塹,北有黃河天險,要進攻秦國沒有可行的路還真不行。
進攻秦國的路找到了,可是還沒等趙武靈王實施,趙國就發生了内亂,而他自己也被餓死在了沙丘的行宮。
趙武靈王一死,趙國吞并秦國的計劃也随之泡湯,不過仗着趙武靈王改革的餘威,趙國在軍事上的實力始終很強橫,這也得以讓趙國的廉頗和李牧跻身進了戰國四大名将。
可是名将生在趙國是悲哀的,廉頗和李牧都沒能避免悲慘的結局,而更悲哀的是,他們兩個都栽在了同一人的手中。
此人名叫郭開。
而他不僅不會打仗,而且個人能力極低,而他卻憑一己之力除掉四大名将中的2位,單憑這點,連秦始皇嬴政都得感謝的他,那麼郭開有何結局?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data-track="15">一路晉升,小人郭開</h1>
曆史上對于郭開的記載并不多,而他的相關事迹也隻能在其他人的傳記中找尋到零星的記載,不過正是透過這些記載,我們卻能認清郭開這個人。
郭開之是以後來能夠在趙國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并不是因為他的個人能力有多高,而是因為他深受趙國最高上司者的喜愛。
是以郭開的秘密武器,就是一路溜須拍馬。
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去世,次年,趙悼襄王繼位,這一對父子是趙國正兒八經的掘墓人。
趙孝成王在位期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國的青壯年幾乎損失殆盡。
而趙悼襄王和他老爹相比,破壞力也是高得驚人,而他之是以有這種破壞力,郭開自然功不可沒,郭開自幼便陪伴着趙悼襄王。
這兩人好到能穿一條褲子,等到趙悼襄王繼位之後,郭開自然也是備受恩寵,當然,權力也越來越大。
相比較那些征戰沙場的武将,郭開是極其幸運的,畢竟他不用冒着生命危險去換爵位,也正是因為郭開的一切都得來太過容易,讓他患得患失,害怕失去眼前的榮華富貴。
而那些征戰沙場,顯赫一時的武将,自然也就成為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而廉頗就是他要擺平的第一個武将。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 data-track="6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h1>
廉頗此人在戰國曆史上的名氣并不低,甚至不少人認為,倘若長平之戰,趙國沒用趙括換下廉頗,趙國未必就會輸。
雖然這種說法隻是一種假設,畢竟廉頗對上白起,究竟誰更勝一籌已經沒有了答案,但至少說明了廉頗的防守能力是被人認可的。
長平之戰後,廉頗更是帶着老弱病殘打敗了強勢進犯邊境的燕國,這功績也值得說道。
可即便如此,趙悼襄王還是把廉頗給撤了職,郭開在背後自然也出了不少力,廉頗連蔺相如那般厲害的人都看不慣,自然對郭開也是一臉鄙夷。
是以廉頗被剝奪了兵權。
這讓廉頗很不滿,于是他帶着部隊攻打前去接替他職位的樂乘,樂乘不敵,隻得逃跑,而廉頗也是以不敢回趙國,而是去了魏國暫避風頭。
可是秦國屢屢進犯,趙國又沒有能拿得出的武将,趙悼襄王便想着将廉頗給召回,于是就派使者看看廉頗的現狀和他的心願。
郭開這下又不幹了,但他又不能明面上反駁趙悼襄王,于是便向使者行賄,讓他回來之後說廉頗的壞話。
拿人錢财,與人消災,這使者回來之後,便對趙王回禀說,廉頗雖然老了,但還很能吃,隻不過一會便去了三次廁所。
這句話斷了廉頗回國效力的路,而最終他也落得一個埋骨異國他鄉的悲慘結局。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 data-track="66">李牧若在,趙國安敗?</h1>
李牧是戰國末期最耀眼的将星,而他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沒能進入中原的戰局,這并不是他還沒成長起來,而是趙國邊境有匈奴之憂。
而李牧便是為趙國阻擋匈奴的人。
說是為趙國擋住了匈奴,其實也是為中原大地擋住了匈奴,倘若不是李牧将匈奴給打殘,他們趁着中原内亂南下,這恐怕又是一場災難。
公元前229年,此時趙悼襄王已經去世,他的兒子趙王遷繼位,而郭開的權勢卻更大了,這一年嬴政指令王翦、楊端和等人大舉進攻趙國。
趙王遷也不管邊境的匈奴是否會趁機南下,就把李牧給召了回來。
還别說,李牧是真秀,他接連數次将秦軍打敗,讓王翦都很忌憚,王翦不敢與之硬碰硬,那就隻好來軟的,于是他便命人帶着重金去賄賂郭開。
郭開這人見錢眼開,他就在趙王遷面前誣告李牧謀反,趙王遷很害怕,于是就指令趙蔥代替李牧,并将李牧誅殺。
李牧一死,王翦再也不懼,直接滅了趙國,而趙王遷也成為了秦國的俘虜。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5" data-track="67">嬴政欣喜,郭開之死</h1>
趙國被滅,郭開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以最小的損失獲得最大的利益,這自然也是嬴政所樂意見到的結果。
而郭開的這種破壞力,也是嬴政極為欣賞的,如果不是郭開,秦要滅趙,估計還得費不少波折,倘若被李牧來個殲滅戰,估計即便是秦滅了趙國,之後也沒有能力去滅楚國了。
那麼郭開最後究竟是什麼結局呢?
這點在正史中并沒有記載,不過以嬴政的性子來看,他應該不會讓郭開去秦國享福,畢竟把如此愛财的小人放在身邊,沒人會睡得踏實。
而最有可能的便是直接被王翦誅殺。
而在長篇曆史小說《東周列國志》中,作者馮夢龍就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為郭開編造了一個結局:
郭開因功被嬴政封為了上卿,而在他帶着财物去鹹陽的路上,遇到了劫匪,結果身首異處。
這結果無疑是人們最樂意接受的,當然也是最為期望的。
縱觀趙國被秦所滅的過程,并不是秦國在軍事實力上碾壓趙國,而是趙國朝堂太過昏暗,被小人郭開支配的朝堂,有能力的名将都不被重用,這樣的趙國焉能不滅?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等。
(圖網,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