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争期間,雖然日本侵略軍的地面部隊未能直接進入黎川(1942年4月28日日軍飛機飛入黎川縣城上空轟炸新豐橋,未炸中),但黎川人民積極響應共産黨的抗日主張,在抗日後方掀起救亡運動高潮。

聲援抗日前線
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形成後,黎川人民抗日運動蓬勃開展。黎川群衆組建了“黎川各界抗敵劇團”,從日寇占領區遷來黎川的心遠中學、章貢中學、江西中學、臨川中學、臨川簡易師範、南城鄉村師範的學生聯合成立“莎士比亞劇團”,到全縣各地演出《新女店主》《國家至上》《放下你的鞭子》《馬百計》《打東洋》《智擒日本間諜》等劇目,并團結黎川知識青年、在職教師和東北、安徽流亡學生以畫壁畫、寫智語、出專刊牆報、舉辦集會演講、演街頭報劇、組織歌詠會等多種形式宣傳抗日救國。
為了抗日救國保家鄉,黎川許多愛國青年自願走上抗日前線。1936年,聯盟村16歲的青年塗成平(後改名程平),隻身離開家鄉,奔赴共産黨上司的抗日根據地,1938年到達延安,加入共産黨,積極從事抗日救亡工作。五區青年蔡桂孫毅然離開家中的老母少妻,志願奔赴前線殺敵。
為加強抗日後援工作,1939年,由黎川各界人士組成的“黎川縣抗日後援會”成立,其主要工作是:接待從外地調來黎川駐防和整訓的抗日部隊,為部隊準備營房、調撥采購糧食、提供軍需日用物資,做好駐縣陸軍醫院傷病員的社會服務工作,組織機關、機關、學校和群衆團體開展慰軍活動,收集各地抗日消息為各機關、學校、營房提供宣傳資料,鼓舞抗日信心和熱情,協調處理駐軍指揮機關和縣政當局機關之間關系,調解官兵、居民、難民關系,保障抗日後方秩序安定。
抗日期間,黎川人民響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号召,熱烈支援前線。僅1940年5月上旬,縣城就有40多人捐獻銀圓400多元。有的群衆攜帶豬肉、雞蛋、糕點到駐黎陸軍後方醫院慰勞抗日傷病員。抗日後援會推選代表組成抗日前線慰勞團,帶着募捐來的資金、物資和各機關公務員、學校師生書寫的上千封《緻抗日前線将士》慰問信,前往浙江金華慰問抗日部隊,給前方将士以激勵鼓舞。1941年,全縣1000多名群衆到南城縣修築國防工事,并無償提供大批木材。1942年,日寇入侵南城縣時,黎川群衆将縣境北部所有通往南城的道路、橋梁一一破壞,對阻止日寇入侵黎川起到重要作用。
收容幫助難民
1938年至1939年期間,侵華日軍先後占領江西省的南昌、進賢、豐城、撫州、南城等市、縣,這些敵占區的居民大批逃往黎川這些尚未被日寇占領的後方地區。
為了接納安置淪陷區難民同胞,黎川各界成立“黎川縣難民收容委員會”,設立“難民收容所”作為日常專職辦事機構,組織各界募集資金、采購材料、規劃地域,在縣城湯家圳(今東方紅大道)、下馬路一帶,搭架上千間竹木簡易棚屋,讓先後逃來黎川的一萬餘難民得以栖身安住。
難民收容所還協同糧食同業公會,在難民口糧供應上給予關照,不緻造成饑荒。收容委員會與縣商會、縣店員工會、縣搬運工會協商,為難民提供就業機會。南昌的晉泰、大隆、四友布店、撫州恒春生藥店、稻香村、東南餅家南貨店及一些茶社也加入難民隊伍,來到黎川經商,收容委員會在縣城老街安排店面讓他們開店經營。難民子女上學享受減免學費。縣難民收容委員會成員和難民收容所的從業人員還經常到難民集中點調查通路,為難民及時解決生産生活中的問題,讓難民同胞順利度過戰亂。
安置抗日傷員
抗戰期間,先後有國民黨陸軍第一〇〇軍軍部及其第七十五師師部、國民黨陸軍第二十五集團軍副總司令張文清及他所率直屬機構軍事人員等駐紮在黎川,國民黨陸軍第四十四後方醫院和陸軍第十七兵站醫院也設于黎川縣城。為了安置這兩家傷兵醫院,黎川各界人士標明孔廟、郭氏宗祠與楊氏家廟(今日峰路雙好超市北側及斜對面巷内老印刷廠後面)等處作為醫院院址。兩所醫院的行政管理軍官、醫護人員和傷員人數上千人,物資供應由縣各界代表協同部隊後勤人員從全縣各鄉鎮采購。每逢重大節日,縣各界人士帶上慰勞物資前往醫院看望慰問傷病員,中、國小校排練抗戰文藝節目到醫院慰問演出。黎川人民把優撫慰勞抗日将士作為積極支援抗日戰争的實際行動,非常踴躍熱情。
發展後方教育
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黎川還沒有開辦中學教育。1938年秋,日本侵略軍占領南昌,原設于南昌的私立江西中學在創辦人楊赓笙帶領下輾轉遷來黎川,設立“江西中學黎川分校”。黎川有關人士熱情支援,標明縣城磨市街鄧氏家廟及附近的一些房屋作為學校校址,并協助學校籌備招生和開學事宜。同年,原設在南昌的私立章貢中學也遷來黎川,被安排設在縣城小北門的楊氏家廟内。撫州失陷後,原設在撫州的“省立臨川中學”“臨川簡易師範學校”先後遷入黎川,分别設在下橋村樓下街和鐘賢鄉。南城被日寇占領後,原設于南城縣的“南城鄉村師範學校”遷入黎川,校址設在橫村。這些學校都設有國中、高中班,每校學生都在數百甚至千人以上,除招收本縣的學生外,大部分是随校遷來的外地學生,這給黎川短期内增加了大量人口和物資負擔。黎川人民竭力為學校排憂解難,千方百計組織貨源,保證學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供應,使各校都能順利地堅持辦學,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
1939年7月中旬,“黎川縣立初級中學籌辦委員會”成立。社會各界推舉楊景洛、塗宗鼐等德高望重的幾位先生負責籌備工作。當時日寇入侵,國難深重,民生凋敝,國民黨政府财政維持國小教育尚且窘迫,對創辦中學教育更感困難。在社會各界大力支援下,1941年8月“黎川縣立初級中學”正式開學,并于12月經江西省教育廳核準立案。這是在極其艱難的歲月裡誕生的中學,也是黎川曆史上最早自主創辦的中學。建校之初,校舍設在城内郭家祠堂,4間房間作為教室和教員辦公室,大廳屋檐下是師生食堂,裝置十分簡陋。1942年,經首任校長塗宗鼐多次與縣政當局交涉,學校遷入原陸軍醫院駐紮的孔廟,校舍條件有所好轉。至抗日戰争勝利後,外地遷來的中等學校陸續遷回原地,黎川縣立初級中學仍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