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期间,虽然日本侵略军的地面部队未能直接进入黎川(1942年4月28日日军飞机飞入黎川县城上空轰炸新丰桥,未炸中),但黎川人民积极响应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在抗日后方掀起救亡运动高潮。

声援抗日前线
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后,黎川人民抗日运动蓬勃开展。黎川群众组建了“黎川各界抗敌剧团”,从日寇占领区迁来黎川的心远中学、章贡中学、江西中学、临川中学、临川简易师范、南城乡村师范的学生联合成立“莎士比亚剧团”,到全县各地演出《新女店主》《国家至上》《放下你的鞭子》《马百计》《打东洋》《智擒日本间谍》等剧目,并团结黎川知识青年、在职教师和东北、安徽流亡学生以画壁画、写标语、出专刊墙报、举办集会演讲、演街头报剧、组织歌咏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国。
为了抗日救国保家乡,黎川许多爱国青年自愿走上抗日前线。1936年,联盟村16岁的青年涂成平(后改名程平),只身离开家乡,奔赴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到达延安,加入共产党,积极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五区青年蔡桂孙毅然离开家中的老母少妻,志愿奔赴前线杀敌。
为加强抗日后援工作,1939年,由黎川各界人士组成的“黎川县抗日后援会”成立,其主要工作是:接待从外地调来黎川驻防和整训的抗日部队,为部队准备营房、调拨采购粮食、提供军需日用物资,做好驻县陆军医院伤病员的社会服务工作,组织机关、单位、学校和群众团体开展慰军活动,收集各地抗日消息为各机关、学校、营房提供宣传资料,鼓舞抗日信心和热情,协调处理驻军指挥机关和县政当局机关之间关系,调解官兵、居民、难民关系,保障抗日后方秩序安定。
抗日期间,黎川人民响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号召,热烈支援前线。仅1940年5月上旬,县城就有40多人捐献银圆400多元。有的群众携带猪肉、鸡蛋、糕点到驻黎陆军后方医院慰劳抗日伤病员。抗日后援会推选代表组成抗日前线慰劳团,带着募捐来的资金、物资和各机关公务员、学校师生书写的上千封《致抗日前线将士》慰问信,前往浙江金华慰问抗日部队,给前方将士以激励鼓舞。1941年,全县1000多名群众到南城县修筑国防工事,并无偿提供大批木材。1942年,日寇入侵南城县时,黎川群众将县境北部所有通往南城的道路、桥梁一一破坏,对阻止日寇入侵黎川起到重要作用。
收容帮助难民
1938年至1939年期间,侵华日军先后占领江西省的南昌、进贤、丰城、抚州、南城等市、县,这些敌占区的居民大批逃往黎川这些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后方地区。
为了接纳安置沦陷区难民同胞,黎川各界成立“黎川县难民收容委员会”,设立“难民收容所”作为日常专职办事机构,组织各界募集资金、采购材料、规划地域,在县城汤家圳(今东方红大道)、下马路一带,搭架上千间竹木简易棚屋,让先后逃来黎川的一万余难民得以栖身安住。
难民收容所还协同粮食同业公会,在难民口粮供应上给予关照,不致造成饥荒。收容委员会与县商会、县店员工会、县搬运工会协商,为难民提供就业机会。南昌的晋泰、大隆、四友布店、抚州恒春生药店、稻香村、东南饼家南货店及一些茶社也加入难民队伍,来到黎川经商,收容委员会在县城老街安排店面让他们开店经营。难民子女上学享受减免学费。县难民收容委员会成员和难民收容所的工作人员还经常到难民集中点调查访问,为难民及时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让难民同胞顺利度过战乱。
安置抗日伤员
抗战期间,先后有国民党陆军第一〇〇军军部及其第七十五师师部、国民党陆军第二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张文清及他所率直属机构军事人员等驻扎在黎川,国民党陆军第四十四后方医院和陆军第十七兵站医院也设于黎川县城。为了安置这两家伤兵医院,黎川各界人士选定孔庙、郭氏宗祠与杨氏家庙(今日峰路双好超市北侧及斜对面巷内老印刷厂后面)等处作为医院院址。两所医院的行政管理军官、医护人员和伤员人数上千人,物资供应由县各界代表协同部队后勤人员从全县各乡镇采购。每逢重大节日,县各界人士带上慰劳物资前往医院看望慰问伤病员,中、小学校排练抗战文艺节目到医院慰问演出。黎川人民把优抚慰劳抗日将士作为积极支援抗日战争的实际行动,非常踊跃热情。
发展后方教育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黎川还没有开办中学教育。1938年秋,日本侵略军占领南昌,原设于南昌的私立江西中学在创办人杨赓笙带领下辗转迁来黎川,设立“江西中学黎川分校”。黎川有关人士热情支持,选定县城磨市街邓氏家庙及附近的一些房屋作为学校校址,并协助学校筹备招生和开学事宜。同年,原设在南昌的私立章贡中学也迁来黎川,被安排设在县城小北门的杨氏家庙内。抚州失陷后,原设在抚州的“省立临川中学”“临川简易师范学校”先后迁入黎川,分别设在下桥村楼下街和钟贤乡。南城被日寇占领后,原设于南城县的“南城乡村师范学校”迁入黎川,校址设在横村。这些学校都设有初中、高中班,每校学生都在数百甚至千人以上,除招收本县的学生外,大部分是随校迁来的外地学生,这给黎川短期内增加了大量人口和物资负担。黎川人民竭力为学校排忧解难,千方百计组织货源,保证学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供应,使各校都能顺利地坚持办学,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1939年7月中旬,“黎川县立初级中学筹办委员会”成立。社会各界推举杨景洛、涂宗鼐等德高望重的几位先生负责筹备工作。当时日寇入侵,国难深重,民生凋敝,国民党政府财政维持小学教育尚且窘迫,对创办中学教育更感困难。在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1941年8月“黎川县立初级中学”正式开学,并于12月经江西省教育厅核准立案。这是在极其艰难的岁月里诞生的中学,也是黎川历史上最早自主创办的中学。建校之初,校舍设在城内郭家祠堂,4间房间作为教室和教员办公室,大厅屋檐下是师生食堂,设备十分简陋。1942年,经首任校长涂宗鼐多次与县政当局交涉,学校迁入原陆军医院驻扎的孔庙,校舍条件有所好转。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地迁来的中等学校陆续迁回原地,黎川县立初级中学仍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