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東曆代文科狀元

山東曆代文科狀元

據史書記載,自唐至清,山東籍人考中文科狀元的有36人。另外,曆代武科記載不詳,目前已查清山東武狀元在清代共有15名。

一、唐代狀元7名

孔緯字化文,曲阜人,孔子第20代孫,唐大中十三年(859)己卯科狀元。曾任刑部尚書、禦史大夫、集賢殿大學士、司徒等職。895年卒。

孔 曲阜人,狀元孔緯之弟,唐鹹通十四年(873)癸巳科狀元。

孔緘曲阜人,狀元孔緯、孔 之弟,唐乾符三年(876)丙申科狀元。于是産生了中國曆史上惟一的兄弟三人狀元。

孔敏行、孔拯、孔振、顔康成均為曲阜人,其狀元科别及本人經曆不詳。

二、五代狀元3人

崔光表 武城人,後唐同光二年(924)甲申科狀元。曾任右補阙,入直史館編修國史。

王徹 莘縣人,後唐同光三年(925)乙酉科狀元。官至左拾遺。

王樸(906~959)字文伯,郓州須城(今東平縣)人,後漢乾祐三年(950)庚戌科狀

元。曾任開封府推官。後周建立後,曆任左谏議大夫、開封府尹、戶部侍郎、樞密使

等職。曾受命撰成《大周欽天曆》和《律準》。

三、宋代狀元10人

蘇德祥青州益都(今青州市)人,北宋乾德元年(963)癸亥科狀元。官至右補阙。善工詩文,《宋詩紀事》有載。

柴成務字寶臣,曹州濟陽(今菏澤市)人,北宋乾德六年(968)戊辰科狀元。曾任大理寺丞、京東路轉運使等職,撰修《太宗實錄》。傳世有《夢林宴會之計》等20卷。

胡旦字周父,濱州渤海(今濱州市)人,北宋史學家,太平興國三年(978)戊寅科狀元。曾任淮南路轉運使、海州知府、秘書省秘書監等職。曾向宋太宗上書《平燕議》。著述甚豐,有《五代史略》《将帥要略》等多種達300餘卷。

梁颢(963~1004)字太素,郓州須城(今東平縣)人,北宋雍熙二年(985)乙酉科狀元。曾任翰林學士、開封知府等職,參與修撰《太宗實錄》。著有文集20卷。梁有三子,長子梁固也考中狀元。三子梁适,官至宰相。

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益都(今青州市)人。北宋鹹平五年(1002)壬寅科應試,其府試(解試)、禮部試(會試)和殿試三級科考皆居榜首,創造出科舉史上罕見的“連中三元”的奇迹,兩次拜相,封為沂國公。著有《王文正公筆錄》等。

李迪(971~1047)字複古,鄄城人,北宋景德二年(1005)乙巳科狀元。兩度出任宰相,以太子太傅緻仕。

梁固(987~1019)字仲堅,郓州須城(今東平縣)人,梁颢之子。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己酉科狀元。曆任将作監丞、密州通判、戶部判官等職。著有《文集》10卷。

蔡齊(988~1039)字子思,萊州膠水(今平度市)人,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乙卯科狀元。曾任龍圖閣學士、樞密副使、權三司使等職,後晉爵為公。

張唐卿字希元,青州益都(今青州市)人,北宋景祐元年(1034)甲戌科狀元。曆任将作監丞、陝州通判。1037年在辦理其父喪事時悲痛過度而卒。

王俊民(1036~1063)字康侯,萊州掖縣(今萊州市)人,北宋嘉祐六年(1061)辛醜科狀元。任應天府發解官。《宋詩紀事》卷22輯有他的《句》詩。

四、金代狀元4人

張行簡字敬甫,日照人。金大定十九年(1179)己亥科狀元。累遷禮部侍郎,兼修國史,後為禮部尚書、太子太傅。通曉曆法及曆代典章制度,對金典章制度多作修正。著有《禮例纂》120卷。

李演任城(今濟甯市市中區)人,金泰和六年(1206)丙寅科狀元。初授職翰林學士院,因父母去世,在家守喪。蒙古軍逼近時,自薦出任濟州刺史,組織武裝力量,後被俘。甯死不降,慷慨就義,時年30餘歲。

商衡(1187~1232)字平叔,曹州濟陽(今菏澤市)人,金至甯元年(1213)癸酉科特恩狀元。曾任尚書令史、戶部主事、監察禦史等職。蒙古軍南下時被俘,自盡拒降。

王鹗(1190~1273)字百一,東明人,金正大元年(1224)甲申科狀元。初任歸德府判官,遷尚書省郎中。後應邀給忽必烈講授經史及治國之道,甚得敬重,授翰林學士承旨,時年71歲。後加官資善大夫。由他奏準,設立了國史院,撰修遼、金二史。1271年忽必烈采納其建議,改國号“大元”。著有《應物集》《汝南遺事》《論語集議》等。

山東曆代文科狀元

五、元代狀元1人

張起岩(1285~1353)字夢臣,号華峰,濟南曆城人,元延祐二年(1315)乙卯科左榜狀元。官至榮祿大夫,曾編修遼、金、宋三史,任總裁。著有《華峰漫稿》《金陵集》等。

六、明代狀元5人

韓克忠字守信,武城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丁醜科北榜狀元。初授翰林院修撰,僅3個月擢升為國子監司業,以後曾任監察禦史等職。

馬愉字性和,臨朐人。明宣德二年(1427)丁未科狀元。後充經筵講官,為英宗講論經義,進官侍讀學士。正統五年入内閣,擢禮部右侍郎。著有《澹軒文集》。

焦竑(1541~1620)字弱侯,号澹園,祖籍日照,戶籍江甯,明萬曆十七年(1589)己醜科狀元。初任翰林院修撰,撰寫了《國史經籍志》,後任太子朱常洛(後為明光宗)講官。後辭官,緻力講學和著述。著述有《澹園集》《易荃》《焦氏筆承》等十多種。

朱之蕃字元介,号立嵎,茌平人,戶籍江甯,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乙未科狀元。曾任吏部侍郎等職。書法自成一家。著有《奉使稿》《紀勝詩》等。

趙秉忠(1573~1626)字秀卿,号 陽,青州益都(今青州市)人,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狀元。曾任禮部尚書等職,著有《 山集》《江西輿地圖說》等。

七、清代狀元6人

傅以漸(1609~1665)字于磐,号星岩,聊城人,清順治三年(1646)丙戌科狀元。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曾充任《明史》《太宗實錄》纂修及《通鑒》總裁。著述有《詩經禮記春秋題說》《中規篇》《貞固齋四書制義》等。

鄧鐘嶽字東長,号梅廬,聊城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辛醜科狀元。他曾三典省試,四任督學,每到一地便大興教育,後官至禮部侍郎。工詩文、書法。著有《寒香閣詩集》《知非錄》等。

孫毓溎字犀源,号梧江,濟甯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科狀元。初任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又曆任雲南和山西提督學政、浙江按察使。鹹豐二年因病去職。

孫如僅字松坪,濟甯人,清鹹豐三年(1853)癸醜科狀元。初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曹鴻勳字仲銘,濰縣(今濰坊市濰城區)人,清光緒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狀元。曾任雲南永昌知府,平反大案數起。後任湖南布政使、陝西巡撫。1907年召京開辦咨政院事務。曹原居住的濰縣南關新巷子,清晚期出了兩名狀元(另一名是王壽彭,号稱“狀元胡同”)。

王壽彭(1874~1929)字次筏,号眉軒,濰縣(現濰坊市濰城區)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癸卯科狀元。1905年赴日本考察,寫成《考察錄》,提出吸收日本經驗改良教育和實業的建議。辛亥革命後,任北京政府總統府秘書,後任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他将山東省省立農、工、礦、醫、法、商各專門學校合并組建為山東大學,并增設了文科,自己兼任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