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早期教育從識字背詩開始——談談教孩子讀詩(一)

談過寫字,今天我想說說讀古詩這件事。這幾年經常有做了家長的學生來詢問我:“老師,我家寶寶已經五歲了。可以教孩子識字嗎?”“老師,我可以讓孩子讀些什麼?要不要讀《三字經》或者《論語》?”等等。

早期教育從識字背詩開始——談談教孩子讀詩(一)

一般情況下,我不太贊成讀《論語》,對一些蒙學著作,要看具體情況,讀什麼?怎麼讀?都要好好規劃。但是我主張讓孩子早一點識字,多背一些古詩,這是可以做的。

一.早一點背誦一些古詩,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好處的

幾年前,黃玉峰老師受中華書局委托,主持編寫一套給學生讀的中華傳統文化讀本。在一次組稿籌備會議上,有一位在電視台講傳統文化的專家說:他主張讓孩子讀《四書五經》,不要讀什麼古詩,說那沒有什麼用,而且孩子不懂詩,沒有什麼興趣。

他說,據他所知,古代人八歲以前不讀什麼詩的。我當場就表示不同意他的意見,我說:“白居易三歲就識字,五六歲就能背誦古詩,古人五六歲就開始背誦詩詞的例子有很多。劉克莊的《千家詩》就是給小孩子讀的,古代蒙學本身有這個課程。倒是讓國小生讀《四書五經》沒有聽說過,否則,為什麼張行簡在《塾中瑣語》要把學生分成‘蒙生’和‘經生’?如果說小孩子對古詩不感興趣,那他們對《四書五經》怎麼會有興趣呢?”專家當然回答不了我的問題。

中國有兩千年“詩教”的傳統,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因為“詩教”可以培養人的溫柔敦厚的性格。小而言之,可以“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也就是多識字多認物;大而言之,可以培養人,“迩之事父,遠之事君。”

是以,曆代都強調它的作用。現在的社會發展很快,什麼都講效率,是以人變得很浮躁。從國小一點古詩,對培養人的良好品格是有好處的:從小喜歡詩歌,人也可能變得有趣味,有比較和諧的性格,而且任何東西,小時候栽一棵苗,長大了才能成一棵樹。

二. 為什麼要早一點學詩?

也許有人會問我:“你不是反對躐等而上、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嗎?為什麼又提倡小孩子讀詩背詩?”我的回答是,孩子的思維能力總是從形象到抽象,是以中國古代蒙學也是先從識字開始的,白居易自己對朋友元稹說:“及五六歲,便學為詩,九歲谙識聲韻,十五六始知有進士,苦節讀書。”(《與元九書》)而數學的學習一般要晚一些。家長不妨可以試一試,你讓自己四歲的孩子識字,智力正常的孩子,一定能行;但是你讓他做數學,就有可能困難一些。從現代教學來看,這是有心理學依據的。

早期教育從識字背詩開始——談談教孩子讀詩(一)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兒童心理學》把孩子的心理發展劃分為四大階段:

(一)感覺——運動階段,從出生到一歲半、兩歲,相當于嬰兒期;

(二)前運算階段,從兩歲到六七歲,相當于前學齡期;

(三)具體運算階段,從六歲到十一、十二歲,相當于學齡初期,即國小階段;

(四)形式運算階段,從十一、十二歲,到十四、十五歲,相當于學齡中期,即國中階段。

在“前運算階段”,讓他們學習形象的東西比較容易,而中國的漢字就是一種象形文字,有圖案美,而且音、形、義三者是統一的,是以小孩子很小就可以識字,即使不識字,也可以念詩背詩。相反,這時候讓他們做數學題目,多數孩子可能有困難。

早期教育從識字背詩開始——談談教孩子讀詩(一)

讓孩子早一點讀詩背詩還有一個一個理由,中國的古代詩歌是有韻律的,無論朗讀還是吟誦,抑揚頓挫,琅琅上口,多讀幾遍,自然記住,人的學習有“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的差別,兩者能夠結合起來,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從明清兩代的蒙學教育看,一些有名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視“詩教”的作用。

三. “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國外有點心理學著作把人的一生學習期進行劃分,有所謂“黃金時期”“最佳時期”,例如12到18歲是:“最佳時期”,18 到25歲是“黃金時期”,過了二十五,又回到“最佳時期”。

為什麼?因為12歲以後,記憶力強,但是思維判斷力還沒有到頂峰;18到25,記憶思維、判斷、邏輯推理形象思維各種能力到頂峰,是以稱“黃金時期”。過了這個時期,記憶力會慢慢不如以前了。

小時候,思維判斷力雖然不如青年時期,但是記憶力卻很強。這個時期記憶背誦的學習材料,像刻在鋼闆上一樣,而四五十歲的人,随年齡增長,記憶力衰退,學習的材料,就像沙灘上畫的印痕,很快就會被水沖掉。南北朝教育家顔之推在談到自己的學習經曆時這樣說:

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吾七歲時,誦《靈光殿賦》,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猶不遺忘;二十之外,所誦經書,一月廢置,便至荒蕪矣。

早期教育從識字背詩開始——談談教孩子讀詩(一)

就是說,他小時候背誦的賦,到老也不忘記,而二十以後背誦的全忘了,主要二十以後精力不集中了。《學記》裡有一句話:“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我自己也有體會,我在文革中讀國小、中學,那時候,詩詞最流行的是毛澤東、魯迅的作品。毛的三十七首詩詞,我可以背誦三十首;魯迅的詩也可以背幾十首,而且至今能夠脫口而出,随時背誦。文革後期,我手抄了整本《唐詩三百首》,至今可以背誦很多。相反,我為了考研究所學生,從三十三歲學英文,至今仍然沒有學通,時間卻花去不少。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年齡大了記不住;第二,沒有以整篇為機關背誦英文課文。

今天我講這些主要想說明,一個孩子什麼階段應該學習什麼,應該有一個次序,不可躐等,也不要錯失時機。

這幾十年來,一些迷信國外教育理論的人,動不動批評我們的國文教育是“死記硬背”,其實,國外教育理論也絕不排斥記憶背誦的。而且實際上在我們課堂裡從來沒有消失過“死記硬背”,隻是背的“不是東西”——參考書上的解釋、老師分析課文的話、考卷上的“标準答案”;真正“有用的東西”——古詩古文卻不背,是以學生對古詩古文也沒有什麼興趣。

過去也有家長讓孩子在學前背唐詩宋詞的,但是一旦到了國小,因為考試不考,讀過的也就漸漸淡忘了。現在不同了,新課标要求學習傳統文化,從實用功利角度講,讓孩子讀古詩就有了動力。

好,下一次,就談談怎樣培養孩子閱讀背誦古詩的興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