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早期教育从识字背诗开始——谈谈教孩子读诗(一)

谈过写字,今天我想说说读古诗这件事。这几年经常有做了家长的学生来询问我:“老师,我家宝宝已经五岁了。可以教孩子识字吗?”“老师,我可以让孩子读些什么?要不要读《三字经》或者《论语》?”等等。

早期教育从识字背诗开始——谈谈教孩子读诗(一)

一般情况下,我不太赞成读《论语》,对一些蒙学著作,要看具体情况,读什么?怎么读?都要好好规划。但是我主张让孩子早一点识字,多背一些古诗,这是可以做的。

一.早一点背诵一些古诗,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好处的

几年前,黄玉峰老师受中华书局委托,主持编写一套给学生读的中华传统文化读本。在一次组稿筹备会议上,有一位在电视台讲传统文化的专家说:他主张让孩子读《四书五经》,不要读什么古诗,说那没有什么用,而且孩子不懂诗,没有什么兴趣。

他说,据他所知,古代人八岁以前不读什么诗的。我当场就表示不同意他的意见,我说:“白居易三岁就识字,五六岁就能背诵古诗,古人五六岁就开始背诵诗词的例子有很多。刘克庄的《千家诗》就是给小孩子读的,古代蒙学本身有这个课程。倒是让小学生读《四书五经》没有听说过,否则,为什么张行简在《塾中琐语》要把学生分成‘蒙生’和‘经生’?如果说小孩子对古诗不感兴趣,那他们对《四书五经》怎么会有兴趣呢?”专家当然回答不了我的问题。

中国有两千年“诗教”的传统,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为“诗教”可以培养人的温柔敦厚的性格。小而言之,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多识字多认物;大而言之,可以培养人,“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所以,历代都强调它的作用。现在的社会发展很快,什么都讲效率,所以人变得很浮躁。从小学一点古诗,对培养人的良好品格是有好处的:从小喜欢诗歌,人也可能变得有趣味,有比较和谐的性格,而且任何东西,小时候栽一棵苗,长大了才能成一棵树。

二. 为什么要早一点学诗?

也许有人会问我:“你不是反对躐等而上、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吗?为什么又提倡小孩子读诗背诗?”我的回答是,孩子的思维能力总是从形象到抽象,所以中国古代蒙学也是先从识字开始的,白居易自己对朋友元稹说:“及五六岁,便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与元九书》)而数学的学习一般要晚一些。家长不妨可以试一试,你让自己四岁的孩子识字,智力正常的孩子,一定能行;但是你让他做数学,就有可能困难一些。从现代教学来看,这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早期教育从识字背诗开始——谈谈教孩子读诗(一)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儿童心理学》把孩子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一岁半、两岁,相当于婴儿期;

(二)前运算阶段,从两岁到六七岁,相当于前学龄期;

(三)具体运算阶段,从六岁到十一、十二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即小学阶段;

(四)形式运算阶段,从十一、十二岁,到十四、十五岁,相当于学龄中期,即初中阶段。

在“前运算阶段”,让他们学习形象的东西比较容易,而中国的汉字就是一种象形文字,有图案美,而且音、形、义三者是统一的,所以小孩子很小就可以识字,即使不识字,也可以念诗背诗。相反,这时候让他们做数学题目,多数孩子可能有困难。

早期教育从识字背诗开始——谈谈教孩子读诗(一)

让孩子早一点读诗背诗还有一个一个理由,中国的古代诗歌是有韵律的,无论朗读还是吟诵,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多读几遍,自然记住,人的学习有“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的区别,两者能够结合起来,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从明清两代的蒙学教育看,一些有名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诗教”的作用。

三. “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国外有点心理学著作把人的一生学习期进行划分,有所谓“黄金时期”“最佳时期”,例如12到18岁是:“最佳时期”,18 到25岁是“黄金时期”,过了二十五,又回到“最佳时期”。

为什么?因为12岁以后,记忆力强,但是思维判断力还没有到顶峰;18到25,记忆思维、判断、逻辑推理形象思维各种能力到顶峰,所以称“黄金时期”。过了这个时期,记忆力会慢慢不如以前了。

小时候,思维判断力虽然不如青年时期,但是记忆力却很强。这个时期记忆背诵的学习材料,像刻在钢板上一样,而四五十岁的人,随年龄增长,记忆力衰退,学习的材料,就像沙滩上画的印痕,很快就会被水冲掉。南北朝教育家颜之推在谈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这样说: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

早期教育从识字背诗开始——谈谈教孩子读诗(一)

就是说,他小时候背诵的赋,到老也不忘记,而二十以后背诵的全忘了,主要二十以后精力不集中了。《学记》里有一句话:“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我自己也有体会,我在文革中读小学、中学,那时候,诗词最流行的是毛泽东、鲁迅的作品。毛的三十七首诗词,我可以背诵三十首;鲁迅的诗也可以背几十首,而且至今能够脱口而出,随时背诵。文革后期,我手抄了整本《唐诗三百首》,至今可以背诵很多。相反,我为了考研究生,从三十三岁学英文,至今仍然没有学通,时间却花去不少。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年龄大了记不住;第二,没有以整篇为单位背诵英文课文。

今天我讲这些主要想说明,一个孩子什么阶段应该学习什么,应该有一个次序,不可躐等,也不要错失时机。

这几十年来,一些迷信国外教育理论的人,动不动批评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死记硬背”,其实,国外教育理论也绝不排斥记忆背诵的。而且实际上在我们课堂里从来没有消失过“死记硬背”,只是背的“不是东西”——参考书上的解释、老师分析课文的话、考卷上的“标准答案”;真正“有用的东西”——古诗古文却不背,所以学生对古诗古文也没有什么兴趣。

过去也有家长让孩子在学前背唐诗宋词的,但是一旦到了小学,因为考试不考,读过的也就渐渐淡忘了。现在不同了,新课标要求学习传统文化,从实用功利角度讲,让孩子读古诗就有了动力。

好,下一次,就谈谈怎样培养孩子阅读背诵古诗的兴趣。

继续阅读